天天看點

醫院設計做到這份上,真了不起!

關于醫院設計,你的第一印象是什麼?關于“以病人為中心”,你的直覺感受是什麼?值得一提的是,本文作者(@棒棒醫生)在參觀完新加坡國大醫院之後,他關于這兩個問題的答案,徹底改變了。

差不多五年前,以莫大機緣參加了一個新加坡國大醫院(NUH)的現代醫院管理超短期教育訓練班。期間,免不了看兩處景點(就這麼大點地方),見了兩個“棒粉”,也見到了弟弟一家。許多印象已經模糊了,當時也沒有寫什麼,若不是有幾張照片,幾乎想不起。

醫院設計做到這份上,真了不起!

國大醫院

醫院設計做到這份上,真了不起!

獅城網友

醫院設計做到這份上,真了不起!

親兄弟

近日因為和同僚聊起醫院設計的事兒,痛感許多醫院設計草草,不征求專業意見,建成一兩年後就弊病叢生,不禁想起新加坡的醫院設計來,那是新加坡給我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

回想起來,教育訓練上課期間老師就講了他們醫院設計的理念和方法。簡單說,醫院的布局、流程、環境、細節,均處處展現“以病人為中心”的理念。尤為難忘的是,設計的時間要多于建設的時間。我們的醫院設計基本上都是專業設計院的事兒,時間短而且急,設計完了公示一下,就算是完成了。新加坡國大醫院在醫院設計前有一個漫長的征求公衆意見的階段,會以各種方式把各類人群召集起來讨論,比如,病人、媒體、消防、官員、市民等等,會詳細聽取他們對醫院設計的任何細節的具體想法,最後會采納這些想法中有價值的“金點子”。是以,其醫院設計一開始就真正展現了公衆的意志,絕不僅僅是建築設計師和官員的。

說實話,聽講時也就是聽聽,并沒有特别的感受。尤其是聽到“以病人為中心”時,我心裡笑了,我們幾十年前就“以病人為中心”了,不過就是一個陳詞濫調的口号呗。再聽的陳詞濫調。

“Our Patiants,Our Focus”,是國大醫院三條品質原則的第一條(另兩條是Our People,Our Pride;Our Processes,Our Challenge),這個“口号”在醫院是随處可見的,已經成為一種主體文化。

從一家醫院的牆上智語,可以看出它的文化來。很多醫院的文化是牆頭草,換個上司就換批口号;換個活動就換批智語。這是沒有文化或文化不自信的表示吧。

NUH的智語會不會也是如此呢?最初我心裡就是這麼想的。

直到後來,我們參觀了整個國大醫院和一個建成不久的分院黃廷芳醫院,才知道,人家不是口号,是真的做到了“以病人為中心”。

也使我醍醐灌頂,茅塞頓開,原來“以病人中心”是這個意思。

同樣的文字,當你僅僅把它貼在牆上,它就是一個口号;當你真正的去實作它,它就是威力無窮的戰術武器。

上圖說明。

醫院設計做到這份上,真了不起!

這是病房天花闆的一角,“導遊”問我們,這個箭頭起什麼作用呢?

這個真猜不到。我在國内任何醫院都沒有見過這個東西,大家猜了很多可能,沒有猜對。

答案是指向麥加的方向,為幫助穆斯林病人祈禱用的。

這是令人難以置信的細節考量。新加坡有不少穆斯林,街上也可以看到戴頭巾和面罩的婦女,她們和袒胸露背的女人互不幹擾。醫院并沒有為穆斯林專門服務的義務,但尊重病人價值觀是現代醫學倫理的一條重要原則,也是循證醫學三要素之一。如果醫院連這個細節都考慮到了,則其他診療決策上對病人的尊重就可想而知了。

這個小小的箭頭對我而言是震撼的。

醫院設計做到這份上,真了不起!

這是病房衛生間浴室牆壁上可折疊的坐椅。衛生間是醫院跌倒最容易發生的地方,輕者皮肉傷,重者骨折殒命,向來是防跌倒的重點區域。國際患者安全目标(IPSG)把防跌倒作為重點之一,但我從來沒有見到過這樣替人着想的細心設計(醫院和養老院)。有老人的家庭浴室,也大可以借鑒。

醫院設計做到這份上,真了不起!

地闆近牆面隆起的脊是做什麼用的呢?

這個設計是為了避免活動推床不小心撞到牆上,令病人感到不舒服,真是太暖心了。這種在醫院事情太常發生了,沒人覺得是個事兒,推車時注意點就行了嘛。但是,人性不是注意點就可以克服的,必須有這種隆起的脊來阻止和預防人性的弱點才行。

在大醫院,門診病人為了取藥而上下四方奔波是常見的景象。黃廷芳醫院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在門診每一層都設有“衛星藥房”(可惜此處缺圖檔)。假如一個病人先後看了婦産科、心髒科、内分泌科,每個科的醫生都給她開了藥,那麼,門診總藥房會配好藥,通過氣道傳輸系統分送到衛星藥房,病人不需要上上下下多跑一點路。

醫院設計做到這份上,真了不起!

急診創傷急救室裡就有2台X線裝置,可以直接拍片。病人不需要轉戰于放射科和急救室,節省多少寶貴的搶救時間!

隔壁還有急診CT,對門就是直接通往手術室的專用電梯。其他流程也都處處熨貼,沒有圖檔記不清了。

國内大醫院現在都高度重視胸痛、卒中、創傷、孕産婦、新生兒的“綠色通道”建設,但是,往往由于當初設計的不合理,手術室、輸血科、藥房、檢驗、放射影像、超聲等輔助科室都遠在急診半徑之外,所謂“綠色通道”主要靠醫務人員的兩條腿,跑得快就是“綠色”了。

急診綠色通道建設,是從建築設計時開始的。設計上沒有考慮,彌補措施再好,也是杯水車薪。

然而,真正的震撼是下面這張圖檔:

醫院設計做到這份上,真了不起!

這是一個六人間的大病房,你可以看到,頂上居然有一個電扇(我們很多醫院早就沒有電扇了)。

在聽課時我們已經了解,新加坡的病房分為三級:A級是單人房,全自費,為有錢人和國家上司之類的病人服務;2-4人間是B1級,有空調;6人間是B2級,無空調;8人間是C級,無空調。當時我還以為B2、C級病房條件很差,竟然隻有電扇。

這是我的淺薄了解。實際上,确實有些病人是不願意吹空調的。病人之間為了開不開空調而争執的現象,我們不是見得太多了嗎?

這些病房僅僅是沒有空調,其他軟硬體和服務完全一樣。

電扇并不是重點。重點之一是窗戶上的玻璃,它設計成一格格的活動葉,可以調節縫隙大小,扇形分布于病房的三面牆壁,非常利于通風。是以,對于不喜歡空調的病人,或者經濟條件不好的病人,真是一個好的選擇。

我們醫院為了防範跳樓事件,對全院窗戶也做了種種控制,窗戶下部約10-15cm限死不能活動,上部左右移動也隻能露一個縫隙。通過窗戶跳樓固然不能(打破又當别論),但是以通風不暢,使人有空間封閉堵塞的感覺。

國大醫院的這種設計一樣可以防範跳樓,同時,與窗外世界完全相通,沒有受困受限的感覺。

真正驚豔的重點是,床位齒狀錯開,每床都擁有一個獨立的窗戶,病人轉頭就可以看到窗外的景色。同時,由于床位之間齒狀設計,即使相鄰的兩床間也互相看不到(我們在床上試了一下,确實看不到鄰床情況)。據介紹,這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設計。看到這樣的設計,我的内心是極其不平靜的,因為我看到了極緻的“以病人為中心”。

國内醫院為了保護病人隐私,會給每床加裝一個活動圍簾,使狹小的空間更加逼仄,實屬無奈之舉。每床都能看窗外風景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醫院設計做到這份上,真了不起!

我們再看看ICU的設計平面圖。中間是醫護人員活動的功能區,是看不到風景的;甚至也沒有醫生辦公室,全院的醫生都是跟着病人走的(哪個科有病床病人就收哪個科,醫生跟着到哪個科),辦公在移動電腦上。而外圍的一圈綠紫紅黃是一間間獨立的ICU病床,每床都擁有窗戶,病人若從昏迷中醒來,睜眼就可以看到窗外的自然天光和花園一樣的風景。我們的ICU病房一般是一個大通間,病床圍成一圈,有的以活動圍簾隔開,住院期間是不可能看到窗外風景的。

整個醫院的每一張病床(包括ICU)都擁有一扇單獨的窗戶,以我孤陋的見聞,這應該就是醫院設計的極緻了。

醫院設計做到這份上,真了不起!
醫院設計做到這份上,真了不起!

而窗外看到的是這些:花園、植物、小徑、流水、桌椅、燒烤台......你沒有看錯,有燒烤台哦,你若病情好轉,可以在這裡燒烤撸串。看一看,想一想,病情是不是好的快一些?

然而,徹底震撼我的卻是下面的照片:

醫院設計做到這份上,真了不起!

接送病人的大巴?

不是的。

這是為了訓練出院病人适應社會的模型之一。

我一時沒有懂,醫院治病不就可以了嗎,難道還要負責病人适應社會?

老師解釋:病人經過治療雖然達到了出院标準,但住院期間完全脫離社會,一旦回歸,會有嚴重的适應問題,帶來的傷害不亞于疾病本身。是以,要訓練病人跨過台階,上仿真大巴,找座位,刷卡,每一個動作熟練了,才能放心讓他出院。

我們在課本上無數次看到“生理-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概念,國大醫院第一次讓我了解了社會二字的深刻内涵,原來它可以做到這樣的程度和境界。

醫院設計做到這份上,真了不起!

地鐵适應模型

醫院設計做到這份上,真了不起!

沙地、台階、斜坡模型。

隻要有這個心,當然還可以建很多這樣的社會适應模型(不知道有沒有這個術語)。

醫術有時而盡,而“以病人為中心”的内涵是無限的。

所有的口号都可以轉變成做法。當口号和做法一緻時,它已經不是口号,而是戰略;當口号和做法不一緻時,喊口号的實際上都是“兩面人”而已。

把口号轉化成做法了,這就是新加坡醫院留給我的印象。

*原文标題《新加坡醫院印象》

>>>>

爆款視訊推薦

這是一個關于阿爾茲海默症的視訊

由韓璎醫生演講

目前已經被469067人看過了……

來源:醫學界

責編:鄭華菊

校對:臧恒佳

制版:薛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