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精讀君陪伴你終身成長的第3027天
在看到《允許孩子犯錯》這本書之前,陪家裡三周歲的孩子一起讀過繪本故事《犯錯誤沒關系》。
還記得書中的内容:
牛奶灑出來沒關系,你總能收拾幹淨。
嘗試不同的方向沒關系,你總會有新發現。
不知道答案沒關系,問問題有助于你學習。
心情不好沒關系,你的朋友們會鼓勵你。
跌倒沒關系,你總能爬起來。穿兩隻不一樣的襪子沒關系,别人可能也會試一試。
......
每個人都有“啊,糟糕”的時候,你就是這樣學習的。
有些時候,
犯錯誤也沒關系。
每個人都會犯錯
甚至大人也一樣!
我們就是這樣學習的。
理性的時候,我們都知道孩子犯錯誤沒關系,孩子的每一次失誤都是成長的機會。
就如一位蘇聯作家曾說的:“每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犯錯誤乃是取得進步所必須傳遞的學費”。
而現實中,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們說的最多的話卻是:
“你怎麼還不去做?”
“你怎麼不聽話呢?”
“你按照我說的做了嗎?”
“為什麼你不能主動去做呢?”
……
作為父母,我們知道要允許孩子犯錯,卻不知道為什麼;更重要的是,我們知道犯錯之要引導孩子從這個過失中得到經驗獲得成長,卻不知道該如何引導。
幸而有萊西的《允許孩子犯錯》這本書。她告訴我們:要讓孩子成功,父母們必須允許孩子試錯,信任孩子,相信他們都有能力在“犯錯—修正錯誤—成長”的循環中迂回前進。
01
喚醒孩子内驅力
書中首先提到的是喚醒孩子的内驅力。
内驅力,通俗一點講就是自己内心的驅動力。
擁有内驅力的人,不需要外部的激勵,而是出于自己内心的需求和渴望,或者出于自己的興趣愛好,能夠在遭受挫折的情況下保持前進。
而與之對應的是外驅力,就是為了達到某一個目的而去做。比如考高分僅僅是為了滿足父母的虛榮心,讓父母感動高興,而不是為了自己的理想。
探索是人類做任何一件事情的内驅力,“我願意”的力量遠遠大于“我服從”。對于孩子來說,更是如此。
是以,喚醒孩子的這種“我願意”,比任何外驅力都直指核心。
怎麼喚醒孩子的内驅力?
自主性——讓孩子主動發現自己有多棒
想要一個孩子變得“獨立自主”,就需要先賦予孩子“自主選擇的權利”和“承擔後果的義務”,這樣才能激發孩子的“自主性”;當孩子擁有“自主性”後,就會産生做事的意願,這種“做事的意願”是孩子産生“主動性”的根源。
父母要做的是發現孩子的興趣,滿足他們;同時創造機會讓孩子去獨立做,比如自己吃飯,自己穿衣服下樓,自己去開門,自己洗臉洗澡等。
孩子自己主動去做,不是因為害怕懲罰,也不是為了得到大人的獎賞,僅僅是自己喜歡,就願意花時間去做。
這樣,孩子就會感受到内心的滿足和歡喜。
日本教育家鈴木鎮一說“有了天才的感覺,你會成為天才;有了英雄的感覺,你會成為英雄。孩子找到了好孩子的感覺,他就會成為好孩子。”
勝任感——我能做到,才更願意去做
孩子天生渴望獲得勝任感,他們花大量的時間來探索和控制這個世界,并渴望在這個過程中獲得父母的認同。
讓他們感覺到自己是有能力做到的,他們才更願意不斷地努力去做。
還記得孩子第一次拿筆畫線條嗎?第一次騎自行車嗎?
他們那種自信而興奮的樣子,真的很棒。他們會覺得自己很厲害,會從内心發出一種滿足感,能為此驅散自卑。
當孩子相信自己能做到,有了這份力量感的時候,他們才有足夠的勇氣去做、敢去做,才能喚醒内心的力量。
我們現在很多的父母,看到孩子學習不積極,或沉迷玩樂時,會很生氣。看到孩子學得慢,或學不會的時候會破口大罵,說孩子不争氣,或者說不是讀書的料,甚至說他們愚笨。這樣做,隻會讓孩子的學習積極性受挫。
我們希望孩子自信、勇敢、對世界保持好奇,對學習新知識有發自内心的渴望,就必須讓孩子自己相信自己,這才是他能驅動自己的前提。
是以,一定要記得給他們正面的鼓勵,讓孩子擁有自信和内心的滿足。
幫孩子獲得勝任感,自信的孩子,未來才是星辰大海。
成長型心态——不斷奮進的内驅力
《陪孩子終身成長》一書中,有一個被稱為最重要的三根支柱的最後一個支柱——成長型心态,甚至要在前面加個“終身”。
成長型心态,是指孩子覺得每一次經曆都是學習的機會。
也就是說,即使做錯了,也會從錯誤中學習到點什麼。比如,孩子考試沒考好,一般的孩子會認為自己“不夠聰明”,或者“自己不是學習的料”。
而成長型心态的孩子會認為,是自己的努力不夠,會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彌補,積極地應對,進而取得成功。
在犯錯或者失敗面前,擁有固定型心态的孩子會覺得事情這麼難,我以後還是别幹這事兒了。
因為他太看重結果了,甚至他們做的每一件事都是為了某個結果,比如,學習就是為了考個好分數,好給父母交差;以及參加工作後上班就是為了完成KPI。
而成長型心态的孩子,就會覺得這次失敗其實是一次不錯的經曆,讓自己知道了原來這件事情的坑點在這裡,那下次再遇到這樣的事,避免這些坑就好了。
他們會覺得自己的努力付出是有意義的,哪怕結果并不是理想的。
他們不會被一次失敗打倒,也不會打消嘗試新事物的熱情,因為他們更注意的是過程,而不是結果。
是以,擁有成長型心态的孩子會更關注學習本身,能從每一次錯誤中學習到東西。他們的成長空間更大,取得的成就也會更多。
02
合格父母這樣做
有格局的父母,都允許孩子犯錯。
人非聖賢,孰能無錯?大人尚且都會犯錯,何況是跌跌撞撞摸索成長中的小孩?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犯錯誤是孩子的權利,因為這是成長必經的一個過程體驗。孩子隻有在不斷犯錯誤的過程中,才能不斷改正才會學會成長。
孩子犯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孩子犯錯之後,家長不懂正确處理。
面對孩子犯錯,合格的父母,該怎麼做?
讓孩子自己嘗試探索、設定目标。
“聽話的孩子”,往往很難成為“成功的孩子”。如果父母按照自己的意願制定目标,是一種控制。要讓孩子按照他自己的意願制定目标,為自己的意願努力,才符合為自己做主的本能,才能激發他的内驅力,進而展開行動。
忍住,别插手。
做“支援自主型”父母,适度參與孩子的學習和生活,在他需要的時候,為他提供陪伴、建議、引導、鼓勵等支援,在他不需要的時候,學會閉嘴、放手,默默地關注就好。
恰當的誇獎。
誇獎可以激勵一個孩子,也會毀掉一個孩子。恰當的誇獎會鼓勵孩子不懼失敗、敢于嘗試,而誇張、不切實際的表揚,則會傷害孩子的自尊,讓孩子在困難面前止步。
讓孩子為自己的錯誤承擔後果。
學會承擔後果,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并且跟孩子一起商讨如何避免再次犯同樣的錯。
設定規則和界限。
設定并堅決執行清晰的規則,不傷害别人,不影響他人,長遠來看不會給孩子的生活帶來不良影響,在這個前提下,我們允許孩子自由地去探索。
教育學者尹建莉說:一個缺少嘗試、不犯錯誤的童年是恐怖的。
成長是個“試錯“的過程。孩子犯了錯,我們不要要求孩子一直“正确”,因為我們大人也未曾一直“正确”過。這就更需要我們不斷的學習成長,才能幫助孩子從每一次的“犯錯”中做“正确”的事。
03
教科書式媽媽
網上曾經看到過這樣一位媽媽,孩子犯錯後堪稱教科書式處理方式,正是《允許孩子犯錯》這本書教科書的優秀範例。一起來看看:
媽媽帶孩子出去旅遊入住酒店。孩子在房間裡一隻手上拿着一個藍色的企鵝茶杯,另一隻手正準備掀開茶具消毒櫃門去拿另一個。媽媽提醒他要小心,可以一個一個拿。話未落地,杯子摔碎了。
媽媽是怎麼做的?
媽媽趕緊走過去,把孩子從茶杯碎片中抱出來,安慰道:“不用怕,你别動,幫媽媽去拿點紙巾來,媽媽來收拾,小心别割到手。”
孩子慌忙地跑去拿了一把紙巾。媽媽先用手把大的碎片扔到了垃圾桶,然後又用紙巾将小的碎片一點點捏起來,全部撿到了垃圾桶裡面。
做完這些後,打電話告訴酒店前台房間摔壞了一個杯子,詢問賠償并支付服務人員50元賠償金。
賠了錢之後,媽媽先給孩子普及一下安全知識。
她蹲下來盡量和孩子在同一高度,看着他的眼睛說:“寶貝,告訴媽媽,剛剛杯子摔碎的時候有沒有吓到你呢?”
“如果你打碎了玻璃或者瓷器這類鋒利的東西時,不要害怕。”
“首先要保護自己不被碎片傷到,是以你要先離開這個碎片的區域。當自己身處的環境沒辦法打掃的時候,要請求可以打掃的人來幫忙清理。”
“如果是不得已要自己處理,就要像媽媽剛剛處理的方式一樣,先拿大的、不鋒利的碎片,小的碎片就用紙巾或布一點點輕輕地包住,再放到塑膠袋子裡或垃圾桶裡。明白了嗎?”
搞明白孩子拿兩個杯子的動機。
孩子有點難過:“媽媽,我剛開始拿了一個小杯子,但我還想拿一個大杯子給你喝水用。可是因為我手上已經拿了一個杯子,另一隻手推開櫃門的時候,手沒拿穩,杯子就掉了。”
馬上肯定孩子說:“真是一個孝順的孩子,喝水的時候會想到給媽媽也拿一個杯子。寶貝能這麼做,媽媽真的很開心!”
幫助孩子改進方法。
“那我們來想一想,下一次遇到這樣的事情我們要怎樣做可以拿到兩個杯子,又不會摔壞呢?
孩子想了想說:“媽媽,我知道了,應該先将一個杯子放到桌子上,再去打開櫃子拿另一個杯子,這樣就可以騰出一隻手來開櫃門,另一隻手去拿第二個杯子,這麼做杯子就不會被摔壞了。”
“嗯,寶貝說得很對,真是一個善于動腦筋,又很有辦法的小朋友。我們同時還可以注意拿杯子的時候要握緊一點,小心一點,對吧?這樣杯子摔到地上的幾率就更小了。”
改進的方法探讨過了,接下來給孩子建設一下價值觀:
“剛剛這個杯子破了,媽媽付了50塊錢的賠償金給酒店,你知道50塊錢是多少嗎?”
“你記得我們家裡的礦泉水吧?媽媽可以用賠杯子的錢買兩箱了。”
“媽媽,真貴,我下次再也不能打碎杯子了。”
“是以,這個屬于我們自己可以避免的錯誤,也就是可以避免的一個損失,對嗎?”
孩子點點頭:“嗯,媽媽我明白了,下一次我們拿任何東西的時候都要小心,盡量不把它弄壞,因為弄壞了又要重新買,如果弄壞的是别人的就要賠錢。”
“寶貝太棒了,不僅認識到了這個杯子的價值,而且能夠舉一反三去看問題,非常不錯!好啦,那你繼續去玩吧!”
杯子打碎了,孩子是有點驚恐的,首先要肯定情緒,肯定孩子拿杯子的初衷;孩子是為了幫媽媽拿杯子,動機是好的,隻是方法不對,是以要肯定動機;肯定他想到的方法,然後借着這個機會讓孩子對杯子的價值有了一個概念。
這位教科書式媽媽,告訴我們:父母渴望看到的所有優秀品質,都來源于一句話:孩子,錯了也沒關系。
給孩子尊重、給孩子自信、給孩子鼓勵,他才會在内心有無盡的力量,才懂得從自己的錯誤中找到出口,開創新的局面。
作者:蘇雲,精讀讀友會會員。用時間換天分,越努力越幸運,不忘初心,方得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