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我愛你,才是和孩子共情的前提

當你的孩子有了負面情緒或者不好的行為表現,專家就會告訴你:共情!蹲下來,傾聽、認同孩子的感受,允許他表達自己的情緒,然後你就能收獲一個通情達理、乖巧聽話的好孩子。

然而,說起來雲淡風輕的這兩個字,要真正做到并不容易,即便平時尊重了解孩子,也會因為迫切地想要讓孩子别哭,一不小心就變成一個簡單粗暴的家長。

年糕媽媽在《你的親子關系價值千萬》中提到,對更多家長來說,更大的問題在于本末倒置,把共情當作馴服孩子的一個工具。

隻要身體蹲下來、耳朵聽到孩子的話,就是共情了嗎?隻要嘴裡說着“我知道你很疼”,你就真的能體會孩子的感覺了嗎?

我們“認同孩子的感受,允許他表達自己的情緒”,隻是在用自己的容忍讓孩子變得聽話嗎?

是以,很多家長隻有在孩子惹了麻煩的時候,才願意蹲下來和他“共情”。

而當孩子真的渴望溝通的時候,卻發現爸爸媽媽并不關心自己的真實感受,隻是在趁機說教。

于是孩子會變本加厲地發脾氣、胡鬧,因為父母隻關心自己聽不聽話,而不關注自己。

就比如面對孩子發脾氣,很多家長總是覺得說一句“媽媽知道你很生氣”“媽媽知道你很疼”“媽媽知道你很難過”就是共情了。

而且,有時這些家長不僅不去了解孩子情緒背後的原因,還要順口接上一句“但你還是應該如何如何”。

對孩子來說,這樣的“共情”不過是家長口頭上的敷衍,自己的感受根本沒有得到了解。

那麼,家長要如何做,才是真正的共情呢?

年糕媽媽的觀點是:“我愛你”,才是共情的前提。

共情從來都不是說話術、手段,更不應該抱有什麼目的。

它應該是我們和孩子之間心靈溝通的橋梁,是情感流動和分享的過程。

這種流動一旦被阻斷,我們就會變成孩子眼中的“怪獸媽媽”。

孩子無時無刻不渴望着我們的關注和了解,總是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好,去做大人希望他做的事情。

那麼我們呢?

能不能靜下心來去聽孩子的聲音,認同他的感受?

家長不一定要百分百地感同身受,但可以告訴孩子:我在陪着你。

這個過程讓我們和孩子彼此都能确定:我愛你。

我愛你,才是和孩子共情的前提

孩子真的很聰明,大人是不是真情實意地對待他的感受,他們都知道。

他們也很清楚,沒有人能代替他的痛苦。

但在他痛苦的時候,有人懂他,有人陪着他,這就很好了。

孩子想要的,也就是這一點點而已。

今日份思考,作為家長,你的共情是出于了解孩子,還是為了讓他聽話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