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我爱你,才是和孩子共情的前提

当你的孩子有了负面情绪或者不好的行为表现,专家就会告诉你:共情!蹲下来,倾听、认同孩子的感受,允许他表达自己的情绪,然后你就能收获一个通情达理、乖巧听话的好孩子。

然而,说起来云淡风轻的这两个字,要真正做到并不容易,即便平时尊重理解孩子,也会因为迫切地想要让孩子别哭,一不小心就变成一个简单粗暴的家长。

年糕妈妈在《你的亲子关系价值千万》中提到,对更多家长来说,更大的问题在于本末倒置,把共情当作驯服孩子的一个工具。

只要身体蹲下来、耳朵听到孩子的话,就是共情了吗?只要嘴里说着“我知道你很疼”,你就真的能体会孩子的感觉了吗?

我们“认同孩子的感受,允许他表达自己的情绪”,只是在用自己的容忍让孩子变得听话吗?

所以,很多家长只有在孩子惹了麻烦的时候,才愿意蹲下来和他“共情”。

而当孩子真的渴望沟通的时候,却发现爸爸妈妈并不关心自己的真实感受,只是在趁机说教。

于是孩子会变本加厉地发脾气、胡闹,因为父母只关心自己听不听话,而不关注自己。

就比如面对孩子发脾气,很多家长总是觉得说一句“妈妈知道你很生气”“妈妈知道你很疼”“妈妈知道你很难过”就是共情了。

而且,有时这些家长不仅不去理解孩子情绪背后的原因,还要顺口接上一句“但你还是应该如何如何”。

对孩子来说,这样的“共情”不过是家长口头上的敷衍,自己的感受根本没有得到理解。

那么,家长要如何做,才是真正的共情呢?

年糕妈妈的观点是:“我爱你”,才是共情的前提。

共情从来都不是说话术、手段,更不应该抱有什么目的。

它应该是我们和孩子之间心灵沟通的桥梁,是情感流动和分享的过程。

这种流动一旦被阻断,我们就会变成孩子眼中的“怪兽妈妈”。

孩子无时无刻不渴望着我们的关注和理解,总是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去做大人希望他做的事情。

那么我们呢?

能不能静下心来去听孩子的声音,认同他的感受?

家长不一定要百分百地感同身受,但可以告诉孩子:我在陪着你。

这个过程让我们和孩子彼此都能确定:我爱你。

我爱你,才是和孩子共情的前提

孩子真的很聪明,大人是不是真情实意地对待他的感受,他们都知道。

他们也很清楚,没有人能代替他的痛苦。

但在他痛苦的时候,有人懂他,有人陪着他,这就很好了。

孩子想要的,也就是这一点点而已。

今日份思考,作为家长,你的共情是出于理解孩子,还是为了让他听话呢?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