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閱者: 潘興飛(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
多數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都會在某一時刻出現皮疹。這是一種常見症狀,在感染的早期和晚期均可能出現。
對于許多人來說,這可能是 HIV 感染的最早期症狀之一。
所緻皮疹應由醫生作出診斷,因為很多因素都可能導緻皮疹。有些皮疹可能很嚴重,需要接受治療。皮疹誘因如下:
HIV 感染;
其他感染或病症;
藥物。

圖檔來源:站酷海洛
一、HIV 感染所緻皮疹
此類皮疹通常表現為皮膚局部略微凸起。通常出現在:
軀體或面部,偶發于手足;
膚色較淺者皮疹為紅色,膚色較深者皮疹偏紫。
HIV 感染者機體嘗試抗擊病毒時,就會出現皮疹。早期 HIV 感染還可出現發燒、疲勞、淋巴結腫大、喉嚨痛、頭痛、肌肉酸痛和腹瀉等其他症狀。
此類症狀通常持續約兩個星期。
由于這些症狀不論外觀或感受,均與其他常見疾病(如流感或過敏反應)類似且持續時間很短,是以許多人可能意識不到這可能是 HIV 感染的迹象。
如果你出現皮疹并認為自己可能已經接觸過 HIV,請不要拖延。通過驗血,很容易判斷自己是否感染該病毒。
而且,一旦這些早期症狀消失,在後續其他各類症狀出現前,你可能都不會留意。越早診斷,就可能越早開始治療,以保持健康并延長壽命。
藥物可幫助控制 HIV 病毒,但如果不接受治療,感染則可能會發展為 AIDS。
二、其他感染所緻皮疹
HIV 會削弱正常狀态下,可抵禦感染的細胞。随着時間的推移,HIV 感染者機體可能對可緻皮疹感染的抵抗力下降。
包括:
傳染性軟疣。這種病毒性皮膚感染,會誘發小的肉色腫塊,腫塊可發于身體各部位,鮮少發于雙手或腳掌。
感染此類病毒者,其身體可出現 100 處甚至更多的疣體。該疾病具有傳染性,皮膚接觸、共用毛巾或布料以及觸摸同一物品均可導緻傳染。
而且,腫塊通常會自行消失。但 HIV 感染者或 AIDS 患者的腫塊,反而可能增大且更難治療。針對 HIV 感染的治療,增強免疫系統的方式可能會有所幫助。
疱疹病毒:常見于 HIV 感染者和 AIDS 患者,免疫系統衰弱者爆發疱疹時更為頑固。帶狀疱疹是一種水泡條紋狀的、可引起疼痛的皮疹。
其可發于全身,且多發于軀體、手臂、腿和面部。感染帶狀疱疹後,應盡早就醫。越早服藥,療效越好。
止痛藥和抗病毒藥物,可減少感染者的痛苦,并加速疱疹消退。如果疱疹發于眼周且未經治療,可能會造成永久性損害。
嘴巴或生殖器周圍,也可能出現單純疱疹。抗病毒藥物有助于治療此類疱疹。
卡波西肉瘤:其是皮膚癌的一種。外觀可能為棕色、紫色或紅色,類似暗斑,多發于 AIDS 患者。
三、藥物誘發皮疹
治療 HIV 和并發感染的藥物可引發皮疹,此類皮疹多于幾日或幾星期後消退。
若皮疹伴有發燒、疲勞、頭痛、肌肉疼痛、惡心、嘔吐和腹痛,則可能為“過敏反應”症狀,可引發皮疹的 HIV 治療藥物包括:
阿巴卡韋和含有阿巴卡韋的藥物;
多替拉韋;
馬拉韋羅;
奈韋拉平;
拉替拉韋。
若出現此類症狀,應立即咨詢醫生。
若出現以下症狀,也應立即就醫:
皮膚疼痛或瘙癢;
舌頭和面部腫脹;
皮膚、嘴巴、鼻子和眼睛周圍出現水疱。
此外,未經醫囑,不得削減藥量、斷藥或停止服用抗藥物。
小提示:
若無法确定皮疹誘因,請前往就醫。
與醫生探讨使用是否使用非處方藥,如抗組胺藥或氫化可的松等,幫助止癢。
不要使用熱水淋浴或洗浴,并且避免陽光直曬。
*本文内容為健康知識科普,不能作為具體的診療建議使用,亦不能替代執業醫師面診,僅供參考。
*本文版權歸騰訊醫典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媒體轉載,違規轉載将依法追究法律責任。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
*歡迎微信搜尋并關注公衆号“騰訊醫典”,擷取更多健康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