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2021創新藥企BD合作創新高,未來藥企IPO思路或将扭轉

用BD補齊短闆的捷徑,今後可能走不通了

2021創新藥企BD合作創新高,未來藥企IPO思路或将扭轉

“未來3到5年,中國創新藥産業将出全球‘大藥’!”

2019年11月,百濟神州BTK抑制劑澤布替尼獲得美國FDA上市準許當天,吳曉濱說道。

因為扛着“創新藥企”大旗,成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百濟一直被行業質疑。在澤布替尼之前,這家公司一直靠代理品種活着。這解決了創新藥企早期巨大的研發資金壓力,百濟的BD模式也被很多創新藥企仿效。

如今,已經很難用一個準确的中文表述來解釋BD了,按照字面意思,BD(Business Development)可直譯為“商務拓展”或“業務發展”。現如今,BD的含義已經大大拓寬,包括了企業間的商業合作、并購、品種授權等等。

總之,隻要不是公司自己在悶頭幹的,都可以統稱BD。現如今,BD已是國内創新藥企的标準操作。據健識局不完全統計,2021年國内創新藥企之間的BD合作至少有10起,創下曆年之最。

互相利用還是互相取暖,隻有參與方自己心裡清楚。

BD不是賣貨,外包合作成行業标配

2021年底,創新藥企産品合作的消息頻傳:百濟神州授權諾華TIGIT抗體的主要海外權益;亞盛醫藥将自主研發的“耐立克”與上藥控股則在全國分銷、終端準入、新零售拓展進行合作。

雖然上述兩款重磅藥物均在此前獲得業界的一緻好評,但百濟神州和亞盛醫藥,依然選擇與合作夥伴共建商業管道。

百濟和亞盛并不是沒有自己的商業團隊,但無論是管理經驗,還是銷售手段,這些創新藥企的銷售能力相比于傳統藥企多年的市場浸潤,還是略顯稚嫩。

很多人誤以為:創新藥企的商業化階段就是單純的銷售。但企業自己最能感受兩者之間最核心的差別。銷售隻是賣貨,商業化則是依附整條産業鍊上發展合作關系。商業化是需要時間沉澱的,正是創新藥企的短闆。

健識局根據各公司2020年年報統計發現,基石藥業、百奧泰和君實生物的銷售人員分别為300人,255人和912人,比恒瑞醫藥6000多人的惡性良性腫瘤銷售團隊相差甚遠。

曾有企業銷售人員向健識局表示,資曆尚淺的創新藥企,真正屬于自己的上市藥品并不算多,倘若盲目自建銷售團隊可能都無法收回銷售成本。從長期看來,雖然商業合作要出讓部分利潤,但創新藥企能在第一時間覆寫更多市場,這是一樁隻賺不賠的買賣。

2021創新藥企BD合作創新高,未來藥企IPO思路或将扭轉

衆多創新藥企早已認清了這一點,諾誠健華、開拓藥業、榮昌生物、艾力斯、基石藥業等紛紛開啟合作模式,甚至創新藥企銷售外包合作已成行業标配。

從國内的政策方向看來,藥品降價是大勢所趨。醫保談判在全國形成價格關聯,仿制藥加入替代,市場佔有率逐漸被蠶食。創新藥企必須擁有全球化營銷的能力,才能躲過一劫。

大多數創新藥企業是由科學家領銜,并不是從一開始就考慮到了商業化布局的問題。随着中國醫藥市場的競争加劇,業内對商業化的要求越來越高,在産品立項之初就要确定商業計劃,并具體安排落地執行的工作。

這對醫藥創新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目前已經IPO的藥企,選擇BD夥伴是最快補齊短闆的方式。

啟動行業内卷,鹿死誰手,還需時間考驗

但是,BD不總是一帆風順的。

1月4日,君實生物釋出公告稱,自2022年1月1日起,已終止與阿斯利康達成PD-1産品“拓益”商業化推廣合作。至于雙方“和平分手”的原因,華創證券劉浩分析師認為,由于國内PD-1類産品供給過多,再經過幾輪醫保談判後,産品的年化費用可能下探至2萬元的區間。

阿斯利康已經意識到在激烈競争中無法賺到預期的利潤,才選擇退出。但對君實生物來說,“分手”後靠自己能否完成銷售目标,還有待觀望。

事實上,創新藥企之間的内卷,早不落在單一産品層面,而更多創新藥企在商業化也選擇合作。

2020年11月,恒瑞釋出公告稱,拿下基石CTLA-4單抗CS1002在大中華區的研發、注冊、生産和商業化獨占權益,首付款5200萬元,裡程碑總付款可能高達11.85億元。

而這款藥物是基石藥業在2016年從藥明生物合作買入。在與恒瑞完成銷售合作之後,基石藥業不用一兵一卒就穩穩地“躺賺”。僅一個月之後,基石藥業旗下PD-L1舒格利單抗獲批上市,并與輝瑞達成協定雙方共同負責市場開拓。

研發靠引進,銷售靠合作,讓不少投資者質疑基石藥業公司本身的價值在哪裡?基石藥業目前的股價保持在每股7.5元,遠低于當初每股12.00元的發行價。

BD讓市場對創新藥企缺乏信心,這正是2021年10月以來各家創新藥企陷入了IPO破發的原因之一。此外,創新力不足也是各家的軟肋。

2021年12月,萬春醫藥宣布,由于現有臨床試驗證據不足,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未能準許“普那布林”的上市申請。顯然,萬春醫藥“普那布林”的上市時間是以會被推遲。

産品上市受阻,直接影響整體項目的合作程序。今年8月,恒瑞醫藥與萬春醫藥達成合作,獲得普那布林在大中華地區的獨家商業化權利,雙方約定首付款為12億元。而FDA的态度使恒瑞醫藥的前期合作打了“水漂”。目前兩家公司将在近期做出進一步的協商。

這僅僅是國内企業研發創新一波三折的一個真實寫照。事實上,國内藥企為提高研發的成功率,很多也保守選擇相對容易開發的熱門靶點。根據國家藥審中心的資訊顯示,PD-1、CYP51A1、VEGFR、PD-L1的臨床熱門靶點,企業申報的品種數量不少于40個。進入臨床Ⅲ期試驗均高達20項。

現如今,一擁而上的無序研發,讓本就内卷的創新藥藥企之間競争更加激烈,最終鹿死誰手,還需要時間的考驗。

資本市場即将調整,企業商業化能力将成IPO關鍵名額

顯然,不是每家創新藥企都能進化成行業龍頭,特别是2021年迎來股市“破發潮”。

根據健識局不完全統計,2021年,35隻登陸港交所的醫療新股中14隻首日破發,破發率高達40%,全年30隻市值縮水,盡管北海康成、迪哲醫藥、亞虹藥業都有創新研發的核心技術,但還遭遇上市即破發的尴尬。

現如今,中國生物醫藥産業界也在重新思考創新的本質。2021年底,國家藥審中心釋出《“以臨床價值為導向”的抗惡性良性腫瘤藥物臨床開發指導原則》,劍指同質化、無臨床價值的“僞創新”,醫藥企業也在“内卷”競争的局面下,重新思考自身的創新政策。

在衆多業内人士看來,一支成熟的商業化團隊是從biotech進化到biopharma的重要标志。截至2021年底,百濟神州和信達生物兩家公司的銷售人員均超過了3000人。

在醫保談判以及雙通道的政策的雙重沖擊下,創新藥企的營銷模式都在第一時間進行全管道布局。而在國際市場的拓展上,創新藥企争取更多的合作夥伴共同開發,力争服務全球患者。

2021創新藥企BD合作創新高,未來藥企IPO思路或将扭轉

創新藥景氣度已大不如從前,若想再獲資本的芳心就必須加大研發投入的同時,修煉内功,組建商業化團隊,展現出自身價值,最終才能在市場上立足。

1月18日,上海證券交易所市場發展部區域主任陸海生公開表示:企業商業化的落地能力是今後科創闆非常看重的名額,未來藥企IPO的思路将逐漸調整。

文 | 雷公

營運 | 廿十三

每天兩篇深度稿件,解碼醫藥健康

#藥企IPO##國内創新藥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