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困境兒童社會工作服務項目将近一年的時間,在這個過程中受益匪淺,也引發了我的一些思考。
1.兩代人之間的經曆會有相似
在做個案服務的過程,有一個比較有趣的現象是:一些孩子的經曆和他們的父母某一方的經曆十分相似。
按理說,前人踩坑後會用自己的經驗讓後來的人避過去,但有些孩子的經曆卻和父母的成長經曆巧妙相似。
曾經有一名案主張三,因為遭受校園暴力和家庭暴力,離家出走,流連一些未成年人禁止出入的場所。
而其母親是未滿十八歲的情況下生下了她,因為年紀尚小,經常在外面玩耍而疏于照看孩子,最後在與其父親沖突日益加深後,案主母親離開了家。
按理說,基于母親的經曆,其父在撫養他的時候應該會盡量避免才對,但是似乎也朝着貪玩、離家的方向發展了。
我們當時在想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相似時,想到了一種可能性是,比如我在十四歲學會了抽煙,我會覺得這是一個很關鍵的時間節點,在我孩子十四歲的時候我可能會采取一些行動極力避免他學會抽煙,但是正是這樣的舉動反而會讓他産生逆反,像我一樣學會了抽煙。
2.家庭造成的負面影響,可以靠自身改變嗎?
在做困境兒童個案的時候,發現困境兒童受到家庭的影響很大,一些困境兒童是單親家庭還有一些是隔代撫養家庭,一定程度上存在監護不當的問題,兒童的成長中或是疏于照看缺少陪伴或是遭受打罵教育。
在我和朋友讨論這個問題的時候,她說每個人對待外界的方式不一樣,有些人是反抗有些人是順應。
反抗的人,會認為改變自己才能逃離,于是變得和過去的自己不一樣;而順應的人,他們則會越缺什麼越想要追求什麼,有的人雖然受了原生家庭的傷害,但是反而會更依賴,陷入死循環。
選擇順應的人,他們在原生家庭無法尋找的情感,在未來也可能投射到别人身上去,就像是移情。
3.移情:人會将過去的情感投射到别人身上
移情就是,一方會把過去生活中對某些重要人物的情感投射到另一方身上。曾經有一個案主,其家人給他灌輸的思想是,他從小就被人抛棄,不停地對他進行指責,學校同學和家人對待他的方式都是采用暴力。
他十分需要别人的陪伴和支援,為了能夠和社會上的人混在一起,抽煙、紋身、喝酒七七八八的都會了,但獲得的也隻不過是短暫地陪伴。
他這樣的迎合想要擷取的大概就是家人沒有給到他的陪伴和支援,而後他将這些情感投射到其他人身上去了。
很多人都會不自覺的把某些情感投射到他人身上,以為能夠獲得救贖,但多數時候帶來的都是傷害。
在做了困境兒童工作之後,會感覺一個孩子能在一個健康穩定的環境下成長,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人的改變需要契機且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未來會越來越好嗎?我很喜歡餘華說的一段話:在我小時候看着這個大海,是黃顔色的,但是課本上說大海是藍色的,我小時候經常在這遊泳,有一天我想一直遊,一直遊到海水變藍。
相信未來會更好。
作者:小張
機關:重慶市九龍坡區壹心社會工作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