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上海14歲女孩跳樓,三頁遺書内容讓人心碎:若有來生,絕不再見

上海14歲女孩跳樓,三頁遺書内容讓人心碎:若有來生,絕不再見

我們常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每個孩子上學前,父母的教育、指導以及整個家庭的氛圍環境,對兒童的身心發展是至關重要的。好的家庭環境和親子關系能夠讓孩子的性格更加樂觀活潑。

相反,如果在一個家庭中,充滿着争吵、謾罵甚至體罰,那麼在這種環境中成長出的孩子内心一定是陰郁的。雖然現在關于兒童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已經越來越普及,但是,這類問題的發生率還是很高。

不完美小孩

試想一下,14歲應該是怎樣的一個年級呢?剛剛進入國中,和國小生活相比,也許課業逐漸繁重了起來。但也還處童年,可以在學校“偷偷懶”和父母“耍耍賴”;可以和同學嘻嘻哈哈,打打鬧鬧;可以下課一起去小賣部買零食,一起體會追星的快樂。

上海14歲女孩跳樓,三頁遺書内容讓人心碎:若有來生,絕不再見

14歲本應該是這樣一個年紀,你可以不完美,而且也無需完美。這是一個“肆無忌憚”的年紀,你什麼都懂些,卻也什麼都不懂;你還是可以夢想着成為一名科學家;也可以有着嫁給霸道總裁的少女心。

14歲就是這樣,尴尬的處在小屁孩和成年人的過渡期,大家不把你再當做小孩子,但也沒人把你當成大人去較真兒。在這個定義靈活的時間段裡,14歲的小大人們往往有着更敏感的内心,因為他們要擺脫掉部分小孩的思想,小心翼翼的去了解并接受成人世界的規則。

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這個時候就慢慢的建構了,這個過程并不容易,最重要的影響因素無疑是一對具有良好教育觀念的父母。

上海14歲女孩跳樓,三頁遺書内容讓人心碎:若有來生,絕不再見

可是随着社會的快速發展,以及大家對成績和學曆的看重。越來越多的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上偏離了重心,導緻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成為一大社會問題。

逃離是唯一的選擇

前段時間,上海14歲女孩跳樓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女孩留下的三頁遺書更是讓人唏噓。

“人生一趟,遇見你們我很榮幸,若有來生,我們不要再見面了”。這是女孩遺書中的第一句話,足以看出她對父母的失望。究竟是怎樣的精神折磨,才會讓一個14歲的孩子毅然決然的選擇離開這個世界。

“你們愛的不是我,是沖進班級前十的我,是排名年級前二十的我”,女孩在遺書中寫下的這句話應該能得到不少同齡孩子的共鳴。

上海14歲女孩跳樓,三頁遺書内容讓人心碎:若有來生,絕不再見

的确,如今的社會給孩子們的壓力太大太大了。從國小開始,各式各樣的輔導班通通報上名,鋼琴、書法、舞蹈、畫畫一個不落;家長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重點中學,特級教師都得參考。殊不知,家長本身就是孩子的“起跑線”。

除了課業上的壓力外,女孩還承受着父母對她人格上的侮辱,“在人前彬彬有禮,人後我承受了你們口中最肮髒的辱罵”。

都說女孩子是爸爸前世的情人,是媽媽貼心的小棉襖,然而,由于父母長期的侮辱和貶低,這個女孩的内心已經變得十分敏感和脆弱。14歲的小女孩正處在最天真爛漫的年紀,同樣年紀的孩子可能還在和父母撒嬌,而這個女孩卻因謾罵和毆打而經常失眠。

“巴掌打在臉上最疼,然後是手背,再是手臂,最後是大腿。被皮帶或電線抽時腿上最疼,然後是背上,最後是雙臂”。

上海14歲女孩跳樓,三頁遺書内容讓人心碎:若有來生,絕不再見

要經曆多少次身體上的折磨才能得出這樣的總結,要受過多少次心靈上的摧殘才能平淡的寫出這樣的經曆,更何況是一個隻有十四歲的孩子。十四歲的孩子有什麼能力去反抗,更何況施暴者是自己的親生父母。也許,逃離才是唯一的選擇。

父母的失責是原罪

事情發生不久後,也有人站在父母的角度發聲。說到,沒有哪個父母不打孩子,父母的初心也隻是為了孩子好。

可是,如果真的為了孩子好,為什麼不把孩子的開心快樂放在第一位呢。一邊說為了孩子好,一邊用孩子們痛苦的童年經曆換來和朋友閑聊時的談資。這種行為,隻不過是追求自己那卑微的虛榮心罷了。

上海14歲女孩跳樓,三頁遺書内容讓人心碎:若有來生,絕不再見

在女孩去世後,學校的老師表示,女孩學習成績不錯,并且非常有禮貌。平時很文靜,根本想不到她會做出這樣極端的舉動。老師說的沒錯,女孩是個很有禮貌的好孩子,這一點在她的遺書中就可以看出來。

在遺書裡,女孩說她把每年的壓歲錢都攢了起來,一共有三萬塊,這些錢她都留給了父母。并且叮囑父親不要忘記去醫院看病;告訴爸爸媽媽她走後,可以把奶奶接過來住;

告訴父母放心,她不會死在家裡,不必擔心房子變成兇宅;囑咐父母幫她把在學校借的書還回去,并向老師緻謝;提醒父母榻榻米被自己踩髒了,不要忘記用抹布擦幹淨;勸誡父母不要像對待自己一樣對待弟弟……

上海14歲女孩跳樓,三頁遺書内容讓人心碎:若有來生,絕不再見

在外人看來,這無疑是一個既懂事又細心的孩子,和不良少年相比,這簡直稱得上“别人家的孩子”。可是人是貪婪的,總想得到更好的。是以現如今,屬于孩子們的真正意義上的童年時間已經越來越少,仿佛從踏進校園的那一刻,競争就開始了,内卷就開始了。

在這種競争壓力中,家庭紛争是不可避免的。好的父母能夠以身作則,作為孩子的榜樣,和孩子一起解決問題,共同成長;不合格的父母,隻會從孩子身上找原因,隻會以暴力解決問題。可是,孩子們雖然年紀尚小,卻并不是什麼都不懂。

每一次責備,每一次毆打他們都記在心裡,也許父母解氣了就忘記了;可是對于孩子們來說,傷害是牢牢的印在心上的。

上海14歲女孩跳樓,三頁遺書内容讓人心碎:若有來生,絕不再見

到最後,也許就會像上海的這個小女孩一樣,幼小的心靈沒有辦法消化長期積壓的情緒,就會選擇用自己的方式逃離。而對于孩子們來說,最簡單快捷又具有“報複性”的方式,無疑是結束自己的生命。

不知道女孩的離開,會不會讓這對父母清醒過來,或者他們會為女孩傷心嗎。傷心的話,是為了死去的孩子呢?還是為了暴露在大衆面前的真面目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