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給孩子選書,不能隻存在着成人對兒童單一的期望

給孩子選書的标準是什麼?

這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

在做閱讀推薦的過程中,我們可以遵循一個非常簡單的原則,就是——“多元化”。

簡單來說,就是在孩子閱讀的作品當中,不能隻存在一種成人看向兒童的眼光,也不能隻存在着成人對兒童單一的期望。

給孩子選書,不能隻存在着成人對兒童單一的期望

人并不是時時刻刻都在真善美的狀态

大部分優秀的童書都試圖為孩子描畫着人類的普世價值。比如對真善美的探讨和追求,對愛的了解,對成長的了解,對兒童能夠往好的方向發展的期望等等。

給孩子選書,不能隻存在着成人對兒童單一的期望

[美]羅伯特·麥克洛斯基《小賽爾采藍莓》

可是人性是很複雜的,人并不是時時刻刻都處于真善美的狀态。并不是時時刻刻都能分毫不差地做着好的事情,也都不會完全不做錯事,不做壞事。

不要說孩子,就連我們大人在成長的旅程中都是如此。甚至就我們現在而言,我們時時刻刻都能最勇敢、最真誠、最真實地面對自己嗎?

給孩子選書,不能隻存在着成人對兒童單一的期望

[英]瑞貝卡·帕特森《我的大喊大叫的一天》

可是等我們成長為大人,經常會忘記了我們自己原本是如何在些錯誤之中學習長大,在做壞事之中體驗道德的邊界、體驗社會的規則,并且将些體驗内化成為自己的行為準則。

我們每人的心靈,都是在好壞的兩極之間動态變化的。

兒童文學應該有兒童自己的眼光

我們也經常頻繁地收到媽媽們一些選書的疑問。比如書裡的小孩在搗蛋,我害怕我的孩子看完就跟他學的一樣了。再比如共讀的過程裡,孩子喜歡認同裡面壞的角色,我是不是不應該給他讀這種書呢?甚至有一些書根本不夠好,可是我的孩子特别喜歡看,怎麼辦?我能禁止嗎?

給孩子選書,不能隻存在着成人對兒童單一的期望

[英]約翰·伯甯罕《這是個秘密》

這些疑問其實用今天的話題來回答就是一個很好的解決辦法,那就是——了解。因為“壞孩子”的故事其實對應着兒童文學發展曆程當中非常典型的“頑童”主題。

在兒童心理的研究以及兒童觀的發展之下,我們發現,早期那些充滿着成人希望兒童獲得的正向成長類型的教育文學當中,已經沒有辦法滿足現在世界快速的發展。

社會的發展已經到了需要造就一代又一代嶄新的人群,需要這些人擁有全新的思維方式。那麼,原先那種以成人為中心的傳統教育就跟不上了。

給孩子選書,不能隻存在着成人對兒童單一的期望

[澳]陳志勇《夏天守則》

是以,兒童文學不僅要有成人看向兒童的眼光,也應該有兒童自己的眼光。

“頑童”主題更受孩子追捧

當然,這樣的眼光其實一直存在着,但在很長很長的時期之内他們都不是主流作品,但是這一主題下的作品其實被孩子們更熱烈地追捧。

比如最早的頑童主題作品,大約應當算是《吹牛大王曆險記》。講述了一個叫做敏希豪生的男爵多次奇異的旅行。他是18世紀德國的貴族,到過很多地方,回來以後就口若懸河天花亂墜地跟大家講述他奇特的經曆。

給孩子選書,不能隻存在着成人對兒童單一的期望

[英]尼克·沙拉特 “機靈鬼黛西”系列

這些故事因為其奇特的色彩,流傳得非常廣,後來被一個叫做拉斯陪的作家集中整理并再創作,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吹牛大王曆險記》了。

一本在大人看起來完全建立在胡說八道吹牛皮的作品,卻因為他奇特的想象力和兒童思維收到了世界兒童讀者的喜愛。

給孩子選書,不能隻存在着成人對兒童單一的期望

[德]亞曆山大 史蒂芬斯邁爾 “奶牛洛特”系列

時間推進到20世紀之後,後來又出現了很多打破原有教育觀念的作品。比如《愛麗絲漫遊奇境》、《彼得潘》、《湯姆·索亞曆險記》、《長襪子皮皮》、《小飛人卡爾松》等等。

這些作品之中張揚的兒童個性,已經完全捕獲了孩子們的心。

解放孩子蓬勃的生命力

這些兒童文學的“壞孩子”的故事裡,我們應該看到的是一種蓬勃的生命力,這種生命力代表着突破限制、代表着解放、代表着一種心靈的解綁。

這些故事裡聚集了兒童發展過程中無數的心理,這些心理被教育、被社會規則壓抑。而這些壓抑的部分在文學的閱讀之中卻得到了宣揚、得到了釋放。

給孩子選書,不能隻存在着成人對兒童單一的期望

[法]克裡斯蒂娜·達弗尼耶《藍色房間》

閱讀這些故事,對于每個孩子的心靈都是一種安慰,他們未必能夠去做故事裡壞孩子的事情,但他們在閱讀當中一定會認同這些壞孩子的身份,就好像自己真的做了這些事情一樣。

這些故事其實也打開了我們非常狹窄的視野,啟發着我們能夠帶着孩子一起,擁抱我們身上所有的特指,也啟發我們以更開闊和更東台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成長,乃至看待我們自己。

給孩子選書,不能隻存在着成人對兒童單一的期望

[德]格麗特&H.A.雷 “好奇的喬治”系列

日本心理學家河合隼雄在他的書《孩子與惡》當中提出了命題,他認為,人類心靈的惡具有兩面性:

一面是它代表着破壞,惡有破壞力。這些破壞力代表能夠讓他人受傷、能夠破壞社會規則的事情,那麼惡的另一面還具有創造性。創造性對每個人的成長都非常重要。

“孩子們總是在我們大人看不見的地方,以做壞事的方式長大的。”

成為具有心靈韌性的人

《怪傑佐羅力》中,佐羅力其實就代表着一種“惡的創造性”。

他總是号稱自己要搗蛋、要惡作劇,這些巨大的使命感讓他迸發出了非常強的創造力,設計出了非常多的機關、設定了非常多的整人騙局。

給孩子選書,不能隻存在着成人對兒童單一的期望

[日]原 裕《怪傑佐羅力之不想收到的禮物》

可是,所有讀過佐羅力的孩子,都并沒有覺得他是大壞蛋,因為他的每一次使壞的行為最終都以失敗而告終,有的時候甚至還會是以不小心做了好事。

孩子們在閱讀的過程中,一方面可以去體驗到惡的創造力,以及一些壓抑的想象力無法宣洩的部分,另一方面又能得到一種真善美的啟示。

給孩子選書,不能隻存在着成人對兒童單一的期望

[日]原 裕《怪傑佐羅力之佐羅力被捕了》

曾經有記者問《怪傑佐羅力》的作者原裕,為什麼會創作這樣一個愛搗蛋的小狐狸的形象呢?他表示,自己從小就喜歡搞惡作劇,整天心心念念搞惡作劇,可是他能夠實作的沒有多少。

不過為什麼佐羅力不是壞人呢?他說,那是因為他的媽媽。媽媽雖然在書中并不在他身邊,他的媽媽一定是非常溫柔,讓佐羅力念念不忘。

給孩子選書,不能隻存在着成人對兒童單一的期望

[日]原 裕《怪傑佐羅力之瘋狂的賽車》

人的心靈是很複雜的,孩子的心靈也是一樣。那麼,我們如果能夠包容孩子的心靈當中擁有這些惡、擁有些壞的部分,那麼他們将會成為具備心靈韌性的人,才能讓他們能夠擁抱更好的未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