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给孩子选书,不能只存在着成人对儿童单一的期望

给孩子选书的标准是什么?

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

在做阅读推荐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遵循一个非常简单的原则,就是——“多元化”。

简单来说,就是在孩子阅读的作品当中,不能只存在一种成人看向儿童的眼光,也不能只存在着成人对儿童单一的期望。

给孩子选书,不能只存在着成人对儿童单一的期望

人并不是时时刻刻都在真善美的状态

大部分优秀的童书都试图为孩子描画着人类的普世价值。比如对真善美的探讨和追求,对爱的理解,对成长的理解,对儿童能够往好的方向发展的期望等等。

给孩子选书,不能只存在着成人对儿童单一的期望

[美]罗伯特·麦克洛斯基《小赛尔采蓝莓》

可是人性是很复杂的,人并不是时时刻刻都处于真善美的状态。并不是时时刻刻都能分毫不差地做着好的事情,也都不会完全不做错事,不做坏事。

不要说孩子,就连我们大人在成长的旅程中都是如此。甚至就我们现在而言,我们时时刻刻都能最勇敢、最真诚、最真实地面对自己吗?

给孩子选书,不能只存在着成人对儿童单一的期望

[英]瑞贝卡·帕特森《我的大喊大叫的一天》

可是等我们成长为大人,经常会忘记了我们自己原本是如何在些错误之中学习长大,在做坏事之中体验道德的边界、体验社会的规则,并且将些体验内化成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我们每人的心灵,都是在好坏的两极之间动态变化的。

儿童文学应该有儿童自己的眼光

我们也经常频繁地收到妈妈们一些选书的疑问。比如书里的小孩在捣蛋,我害怕我的孩子看完就跟他学的一样了。再比如共读的过程里,孩子喜欢认同里面坏的角色,我是不是不应该给他读这种书呢?甚至有一些书根本不够好,可是我的孩子特别喜欢看,怎么办?我能禁止吗?

给孩子选书,不能只存在着成人对儿童单一的期望

[英]约翰·伯宁罕《这是个秘密》

这些疑问其实用今天的话题来回答就是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那就是——理解。因为“坏孩子”的故事其实对应着儿童文学发展历程当中非常典型的“顽童”主题。

在儿童心理的研究以及儿童观的发展之下,我们发现,早期那些充满着成人希望儿童获得的正向成长类型的教育文学当中,已经没有办法满足现在世界快速的发展。

社会的发展已经到了需要造就一代又一代崭新的人群,需要这些人拥有全新的思维方式。那么,原先那种以成人为中心的传统教育就跟不上了。

给孩子选书,不能只存在着成人对儿童单一的期望

[澳]陈志勇《夏天守则》

因此,儿童文学不仅要有成人看向儿童的眼光,也应该有儿童自己的眼光。

“顽童”主题更受孩子追捧

当然,这样的眼光其实一直存在着,但在很长很长的时期之内他们都不是主流作品,但是这一主题下的作品其实被孩子们更热烈地追捧。

比如最早的顽童主题作品,大约应当算是《吹牛大王历险记》。讲述了一个叫做敏希豪生的男爵多次奇异的旅行。他是18世纪德国的贵族,到过很多地方,回来以后就口若悬河天花乱坠地跟大家讲述他奇特的经历。

给孩子选书,不能只存在着成人对儿童单一的期望

[英]尼克·沙拉特 “机灵鬼黛西”系列

这些故事因为其奇特的色彩,流传得非常广,后来被一个叫做拉斯陪的作家集中整理并再创作,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吹牛大王历险记》了。

一本在大人看起来完全建立在胡说八道吹牛皮的作品,却因为他奇特的想象力和儿童思维收到了世界儿童读者的喜爱。

给孩子选书,不能只存在着成人对儿童单一的期望

[德]亚历山大 史蒂芬斯迈尔 “奶牛洛特”系列

时间推进到20世纪之后,后来又出现了很多打破原有教育观念的作品。比如《爱丽丝漫游奇境》、《彼得潘》、《汤姆·索亚历险记》、《长袜子皮皮》、《小飞人卡尔松》等等。

这些作品之中张扬的儿童个性,已经完全捕获了孩子们的心。

解放孩子蓬勃的生命力

这些儿童文学的“坏孩子”的故事里,我们应该看到的是一种蓬勃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代表着突破限制、代表着解放、代表着一种心灵的解绑。

这些故事里聚集了儿童发展过程中无数的心理,这些心理被教育、被社会规则压抑。而这些压抑的部分在文学的阅读之中却得到了宣扬、得到了释放。

给孩子选书,不能只存在着成人对儿童单一的期望

[法]克里斯蒂娜·达弗尼耶《蓝色房间》

阅读这些故事,对于每个孩子的心灵都是一种安慰,他们未必能够去做故事里坏孩子的事情,但他们在阅读当中一定会认同这些坏孩子的身份,就好像自己真的做了这些事情一样。

这些故事其实也打开了我们非常狭窄的视野,启发着我们能够带着孩子一起,拥抱我们身上所有的特指,也启发我们以更开阔和更东台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成长,乃至看待我们自己。

给孩子选书,不能只存在着成人对儿童单一的期望

[德]格丽特&H.A.雷 “好奇的乔治”系列

日本心理学家河合隼雄在他的书《孩子与恶》当中提出了命题,他认为,人类心灵的恶具有两面性:

一面是它代表着破坏,恶有破坏力。这些破坏力代表能够让他人受伤、能够破坏社会规则的事情,那么恶的另一面还具有创造性。创造性对每个人的成长都非常重要。

“孩子们总是在我们大人看不见的地方,以做坏事的方式长大的。”

成为具有心灵韧性的人

《怪杰佐罗力》中,佐罗力其实就代表着一种“恶的创造性”。

他总是号称自己要捣蛋、要恶作剧,这些巨大的使命感让他迸发出了非常强的创造力,设计出了非常多的机关、设置了非常多的整人骗局。

给孩子选书,不能只存在着成人对儿童单一的期望

[日]原 裕《怪杰佐罗力之不想收到的礼物》

可是,所有读过佐罗力的孩子,都并没有觉得他是大坏蛋,因为他的每一次使坏的行为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有的时候甚至还会因此不小心做了好事。

孩子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去体验到恶的创造力,以及一些压抑的想象力无法宣泄的部分,另一方面又能得到一种真善美的启示。

给孩子选书,不能只存在着成人对儿童单一的期望

[日]原 裕《怪杰佐罗力之佐罗力被捕了》

曾经有记者问《怪杰佐罗力》的作者原裕,为什么会创作这样一个爱捣蛋的小狐狸的形象呢?他表示,自己从小就喜欢搞恶作剧,整天心心念念搞恶作剧,可是他能够实现的没有多少。

不过为什么佐罗力不是坏人呢?他说,那是因为他的妈妈。妈妈虽然在书中并不在他身边,他的妈妈一定是非常温柔,让佐罗力念念不忘。

给孩子选书,不能只存在着成人对儿童单一的期望

[日]原 裕《怪杰佐罗力之疯狂的赛车》

人的心灵是很复杂的,孩子的心灵也是一样。那么,我们如果能够包容孩子的心灵当中拥有这些恶、拥有些坏的部分,那么他们将会成为具备心灵韧性的人,才能让他们能够拥抱更好的未来!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