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郝景芳,隻要夢想夠大,完成了10%也好過别人的100%

一個孩子隻要具有内驅力和思考力,就一定能走出屬于自己的人生道路。

——遇言姐

郝景芳一直都是遇言姐心目中的理想女性。

我喜歡向睿智的人學習,經常找她的新發言來看。

不管是郝景芳寫兒童教育的公衆号,還是她在論壇中對未來行業的解讀,抑或是宇宙的實像是波函數的演講,我都看得津津有味。

郝景芳,隻要夢想夠大,完成了10%也好過别人的100%

郝景芳有一個很著名的故事,從小到大隻讀“閑書”不“學習”,拒絕被保送到北大中文系,自己考上了清華天文實體專業。

“上清華好還是上北大好”,在她身上是段子照進現實。

天賦高、跨學科,從天文實體到宏觀經濟到科幻寫作到兒童教育,樣樣都能做到top,臉上還笑嘻嘻的,一點兒都不高冷。

郝景芳,隻要夢想夠大,完成了10%也好過别人的100%

▲前兩年,郝景芳帶着三歲的大女兒,肚裡懷着老二在劍橋讀書,後來她給小兒子起名為“書劍”,取自陸遊的“一生書劍遍天涯”

在《北京折疊》剛獲獎不久,遇言姐就采訪過郝景芳。

她人淡如菊地坐在那裡,訴說一直以來,女性角色要麼是符号化的花瓶,要麼是黑寡婦那種強悍的打女,自己渴望挖掘出更多元的女性。

我在一邊點頭:是啊,漫威既然有蟻人這樣的loser英雄,為啥不能拍個家庭主婦把鍋一扔上戰場,一邊唠叨孩子一邊拯救世界。

郝景芳,隻要夢想夠大,完成了10%也好過别人的100%

▲我是《三體》粉,但理工男大劉寫的幾個女性角色真心尬。這話不是郝景芳說的,是遇言姐說的,哈哈

這世界上的精英很多,難得的是,郝景芳有着知行合一、兼濟天下的文人情懷。

《北京折疊》将世界分為三個互相隔絕的空間,郝景芳相信教育是穿透結構性問題的利器。

她自己是出身高知家庭的學神獨生女,北京人,體制内,卻總想着為邊緣兒童的教育做點什麼。

郝景芳,隻要夢想夠大,完成了10%也好過别人的100%
郝景芳,隻要夢想夠大,完成了10%也好過别人的100%

《北京折疊》獲獎後,很多投資人找郝景芳,追着搶着要投她,想把她做成大IP。

郝景芳都回絕了。

她拒絕了幾乎所有的商業活動,隻接受了一家車企的廣告邀約,因為這家公司願意資助100萬實作她的公益理想。

郝景芳用這筆錢在貴州農村蓋了一個圖書館。

她說,不管自己有沒有獲得雨果獎,都會去做這個項目,獲獎讓自己能更早啟動計劃。

這些年來,我看着她做線上通識教育,做面向農民工子女的國小,出版了一本新的科幻小說,一邊帶孩子一邊留學進修。

這些還都隻是郝景芳的副線,她的主業是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的研究員。

就來說說郝景芳這個别人家的孩子是如何養成的。

郝景芳,隻要夢想夠大,完成了10%也好過别人的100%

郝景芳出生在天津,父母是當年千裡挑一的大學生,畢業後在天津财經大學做老師。

30年前還不流行雞娃什麼的,郝景芳的父母在教育上很佛。

父母機關旁邊有一所國小,郝景芳就在那就近入學。

那是一所真正的“菜小”。

班上除了5個像郝景芳一樣的教師子弟外,其他學生多來自底層家庭——賣菜的、工廠的、蹬三輪的……

從一年級期末,到升入清華附中,郝景芳不怎麼學習,但從來都是第一名。

郝景芳,隻要夢想夠大,完成了10%也好過别人的100%

後來她拿了新概念作文大賽獎,學校可以保送她去北大中文系。

結果被9歲起立志做科學家、視薛定谔為偶像的她拒絕了。

她的目标是理科中最難的天文實體。

“我算了算分,應該差不多,是以就自己考了。”郝景芳笑着說。

很多年後,她的國小同學在聚會上說,郝景芳是自己的心理陰影。

她的中學同學在知乎上寫道:“這姑娘是當年隔壁班的學神,智商碾壓真是無時無刻不在。”

郝景芳,隻要夢想夠大,完成了10%也好過别人的100%

在郝景芳的成長過程當中,有兩點做得非常成功。

一是,父母抓大放小言傳身教的放養式引導。

二是,很早就建立起了宏觀視角來觀察世界。

先說說她的家庭教育。

從小到大,父母不檢查她的作業,也不會催促她寫作業,郝景芳遇到不會的題不問父母,而是在學校裡自己想辦法解決。

上國小時,郝景芳放學先在樓下跟小朋友玩一會兒,寫完作業看卡通片和電視劇看到十點多。

父母從不曾給她報過教育訓練班,聯考選專業父母也随她去,沒有任何幹預。

郝景芳,隻要夢想夠大,完成了10%也好過别人的100%

郝景芳跟顔甯有些像,都是玩到飛起的學神。

小說、漫畫、音樂、追星,花在玩樂上的時間比同齡人隻多不少。

遇言姐看了一下她小時候的書單,發現:我看過的漫畫她都看過,她考上的學校我沒考上。

呃……

放養并不等于父母不過問孩子的成長。

郝景芳父母的教育密碼是:良好環境+野蠻生長。

家庭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孩子在不知不覺中改變了行為,覺得這一切都是ta自己做到的。

郝景芳的父母最成功的助推就是閱讀。

像父親一樣,郝景芳可以從早到晚在家裡連續看“閑書”12小時,特别開心。

她後來對文學的追求、對實體的追求、對曆史的追求,全部來源于早期閱讀。

郝景芳,隻要夢想夠大,完成了10%也好過别人的100%

自郝景芳一兩歲的時候,母親就每天給她讀故事。

到了4、5歲時,母親開始要求郝景芳自己讀一段。

不知不覺間,到了國小一年級,郝景芳就已經可以獨立閱讀純文字的故事書了。

在閱讀方面,母親以順應興趣為主,并不強求教育意義,孩子喜歡童話就全讀童話。

一年級之後,母親不再幹預郝景芳的閱讀,不僅在内容選擇上不插手,甚至對于讀不讀,讀幾本也不幹預。

郝景芳,隻要夢想夠大,完成了10%也好過别人的100%

國小三年級,郝景芳愛上《少年科學畫報》,後來又讀了《十萬個為什麼》。

她在天文卷裡讀到,中子星上面每一立方厘米的物質,都需要一萬艘萬噸巨輪才能推動。

“我當時驚呆了。每個人一生中都會有過暈眩時刻,這就是讓我目瞪口呆的暈眩時刻。”

“中子星事件”是郝景芳的人生突破點,是她最早對于浩瀚宇宙的驚鴻一瞥。

她從此瘋狂迷戀上了天文實體,9歲便立志要成為一名實體學家。

郝景芳,隻要夢想夠大,完成了10%也好過别人的100%

4年級時,小姑娘開始喜歡愛情故事。

郝景芳從連環畫開始,讀完了《紅樓夢》的原著。

她讀克裡斯蒂、讀勃朗特姐妹,一天5本,古今中外的流行小說讓她廢寝忘食。

郝景芳,隻要夢想夠大,完成了10%也好過别人的100%

國小5年級,郝景芳發現了漫畫和武俠,一個暑假把街上所有租書店都租了一遍。

《凡爾賽玫瑰》點燃了她對法國大革命的好奇,《花冠安琪兒》讓她訝異傳奇動蕩的文藝複興,以此為引子深入閱讀了大量相關曆史書籍。

長大後,她讀《法國大革命講稿》、《大轉折》、《浪漫主義的根源》、《啟蒙的時代》,越來越發覺經濟曆史的強烈吸引力。

後來,郝景芳選擇在清華讀經濟學博士,正是源自國小時看過的少女漫畫。

國中時,不知是否受到韓寒的影響,郝景芳寫了一些幽默諷刺現實的短文,信誓旦旦要在高中時出版一本暢銷書。

郝景芳,隻要夢想夠大,完成了10%也好過别人的100%

高一後,她的閱讀品味再次提高。

馬爾克斯的進階、卡爾維諾的輕靈、羅曼羅蘭的厚重、博爾赫斯的睿智、喬治·奧威爾的冷肅、塞林格的微妙、海德格爾的詩意,讓少女深感自己的幼稚,在巨匠的面前自慚形穢。她終于找到了真真正正的好文學。

至此,國中時讀的流行小說變得索然無味,沈從文與張愛玲這些情調雅緻的舊式文人也無法再滿足她的胃口。

包括郝景芳國中時很喜歡的餘傑,在視野擡高後,郝景芳能看出其作品有許多缺陷。

從此,郝景芳不再追逐抖機靈的語言,不再在意對于少年成名的執念,看到過光的她有了更高的創作标準和人生目标。

郝景芳,隻要夢想夠大,完成了10%也好過别人的100%

高三時,郝景芳開始閱讀量子力學。順着這條線,她讀到了玻爾、海森堡、笛卡爾。

她熱烈地愛上科學哲學,視薛定谔為真正的偶像。

薛定谔對于宇宙與意識的一篇文章,讓郝景芳在“中子星事件”之後,再次經曆了開竅的“眩暈時刻”。

在郝景芳的成長過程中,心中一直有着高遠的光,考試不是她的主要目标。

這些光芒來自于馬爾克斯、賽亞·伯林、薛定谔,這些人文曆史與自然科學界的巨匠。

博學思辨、雲淡風輕、洞悉世界、洗盡鉛華,成為郝景芳的人生目标。

郝景芳,隻要夢想夠大,完成了10%也好過别人的100%

郝景芳從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

她從不以考試為目标,甚至對聯考亦是如此。

她真正向往的是洞悉宇宙的秘密,雖然,她最終未能成為自己的偶像薛定谔,但積累下的知識應付聯考綽綽有餘。

郝景芳,隻要夢想夠大,完成了10%也好過别人的100%

通過閱讀建立起知識的架構和體系,在人文科學巨匠高遠光芒的統照下,知識的碎片串聯成有序的圖案,學習的過程不再痛苦枯燥,而是充滿興奮的采撷遊戲。

人們覺得考上清華的孩子是因為聰明又用功,但對于郝景芳而言,她對于世界的認知比同齡人高出了幾個次元,是以将她拉回到應試内容時完全是降維打擊。

應試的考點是知識海洋裡的小島,先見到海洋,再學習小島,自然不覺得費力。

郝景芳,隻要夢想夠大,完成了10%也好過别人的100%

在郝景芳的求學中,從未因為分數和考試而難過,她所憂傷的是自己達不到偶像的思維境界。

直到30歲時再回頭看,她才與這種沮喪和解。

如果一個人的夢想足夠大,哪怕ta隻做到目标的10%,也要比平常人的成績好多了。

郝景芳,隻要夢想夠大,完成了10%也好過别人的100%

28歲那年,郝景芳開始寫《北京折疊》。

那時她頂着清華經濟學博士的頭銜在國際貨币基金組織實習,機關在國貿一期,每天接待叱詫風雲的國際商界名流,樓下是賣進口食品和奢侈品的商店,腳踩高跟鞋的自己也宛若成功人士。

而她的家在被工地環繞的北五環。

熬夜工作時她能看到開吊車的勞工,半夜才能進京的拉工程物料的車輛。

此外,她家樓下有一個非常大的農貿批發市場,小商販的子女上幼稚園上國小非常困難。

每天從北五環的家去往國貿上班,仿佛穿越空間,感覺有些魔幻。

從宏觀角度思考世界,人不過是些數字零頭,但你進入到每一個個體時,他的生活就是他的全世界。

郝景芳,隻要夢想夠大,完成了10%也好過别人的100%
郝景芳,隻要夢想夠大,完成了10%也好過别人的100%

于是郝景芳寫了一個故事。

在故事中,北京分為三個空間。

第一空間住的是500萬政治和金融精英,第二空間住的是2500萬白領和中産,第三空間住着5000萬貧民。

一個貧窮的垃圾勞工老刀,為了給女兒湊舞蹈班學費,不惜铤而走險穿越空間幫人送信。

寫信人是一個第二空間的大學生,他不知道自己愛慕的第一空間白富美已經嫁給了門當戶對的老公,付費委托老刀幫自己送一封情書。

聽起來是一個絕望的寓言,但在小說發表後,一直在做基層教育的郝景芳認為,教育可以穿透結構性的社會問題。

郝景芳,隻要夢想夠大,完成了10%也好過别人的100%
郝景芳,隻要夢想夠大,完成了10%也好過别人的100%

看郝景芳的成長背景,除了天資優越之外,有兩個點值得借鑒。

一是郝景芳自己說過的:孩子的心中一定要有光,見過最好的才能有參照。

不要狹隘地去跟鄰居家比較,而是要讓孩子感受到世界的大、智慧的高,ta才能有無限自我提升的勇氣。

夢做大一點,看得遠一點,做不到也沒關系。

即使到不了宇宙盡頭,也強于隻到水塘盡頭。

這光芒的建立來自于大量閱讀人文科學同時啟蒙的通識教育。

相對于補習班、夏令營,閱讀是最便宜最有效的利器。

郝景芳,隻要夢想夠大,完成了10%也好過别人的100%

二是遇言姐自己想到的:孩子是一個混沌體系,你隻能是負責供給,但是無法預料輸出。

什麼意思呢?

比如郝景芳讀過少女漫畫的《凡爾賽玫瑰》,我也讀過,但我沒有像她一樣擴充到對曆史的興趣。

比如你給我講中子星的物質有多沉,我也就是驚訝一下下,不會出現郝景芳的那種“暈眩時刻”。

發生在A孩子身上的突破點,在B孩子身上往往毫無效果,因為A和B的體系是不一樣的。

是以,對待孩子不能用機器思維——我下個什麼指令,你就得輸出什麼。

而是要用混沌思維——你不知道那個點會觸到他的哪根神經,哪部分認知會跟哪部分經驗發生作用。

是以家長盡量少些盲目幹預,良好環境+野蠻生長,可能比勞神費力效果還好些。

郝景芳這樣的學神并不多見,但是,一個孩子隻要具有内驅力和思考力,就一定能走出屬于自己的人生道路。

本文圖檔均來自網絡

-END-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