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從何時起,坊間開始流轉着這樣一句話:爸爸帶娃,活着就好!
細究原因,主要是在寶媽心目中,爸爸帶娃等同于不靠譜。
有多不靠譜呢?
你看視訊中寶爸帶娃一起買水,他在滑闆車上坐,寶寶在後面推~

寶寶内心要多苦有多苦~
再看,爸爸酒後給女兒上演的一出時裝秀,左右腳互換,屬實人才!
無數個令人啼笑皆非的畫面,才逐漸奠定了爸爸帶娃“不靠譜”的江湖地位。
不過笑歸笑,其實爸爸帶起娃來,還是很有愛的。
滑闆車上的爸爸,陪娃玩在一起,醉酒的老爸,給了孩子不一樣回憶~
更為重要的是,爸爸帶娃不僅有趣,還有很多好處,且聽小編給你細細道來!
-01-
爸爸帶娃,孩子獨立性更強
一個很明顯的現象:媽媽在照顧孩子時,容易事無巨細地幫孩子打點好生活的一切。
但孩子處處被安排,獨立性上容易有所欠缺。
可爸爸就不一樣了,總能用它“放養式”的帶娃模式,給孩子提供獨立成長的機會。
小編給大家舉個蛋蛋吃飯的例子。
之前在飯桌上,蛋蛋吃飯總磨蹭,或者挑食......見此情景,我會下意識地去喂飯。
但蛋蛋爸通常不會,他會冷着臉讓蛋蛋自己用筷子,去夾菜。
即使夾不動,孩子哭鬧,他也沒有立即抱孩子,反而手把手教蛋蛋去嘗試。
結果咬牙堅持一星期後,蛋蛋也學會自己吃飯了,效果立竿見影。
是以說,爸爸帶娃看似冷酷無情,但卻是推進孩子獨立成長的一大動力。
恰如哈佛大學的一項研究顯示:
爸爸帶孩子的時間越多,孩子的獨立性、社會适應能力越強。
因為對比媽媽的親力親為,爸爸的“放養”雖然顯得很不稱職,卻反倒給孩子更多機會去親自嘗試,讓孩子養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習慣。
那麼,寶媽們趕緊放放手,讓爸爸帶娃獨立成長哦~
-02-
爸爸帶娃,寶寶更聰明
爸爸帶娃,不僅孩子獨立性更強,在智商上,也有突出表現呢~
BBC推出的大型紀錄片《父親的生物學意義》,指出這一點。
紀錄片裡,主要跟蹤分析了11000個孩子的家庭模式,結果顯示,經常跟爸爸相處的孩子智商更高。
為什麼?
很簡單,孩子幼年時期,身體各項能力發展都靠一個詞“刺激”。
無論是語言發展、腦部發育,外界給的刺激越多,孩子的發育更迅速。
而在刺激方面,爸爸屈居第二,沒人敢認第一。
比如在語言刺激上,《父親的生物學意義》中提到:
“孩子2到4歲語言發展期,如果父親參與教育越多,他的孩子在一年後的語言測試中得分也越高。”
主要是爸爸與孩子相處時,多通過做遊戲、玩耍的方式進行。
這種動态相處模式下,孩子會更多地與爸爸交流,問“這是啥”“它會飛”.......無形中,會增加孩子的詞彙量!
另外,爸爸的動态帶娃模式,也能給孩子更多的體驗感。
這些感官體驗回傳到孩子的大腦中,會刺激大腦運轉,對寶寶的大腦發育大有裨益!
-03-
爸爸帶娃,給孩子無限可能性
在帶娃過程中,很多寶媽都偏向保守中立派,一切以孩子的安全為第一考慮要素。
故而,在生活中,面對寶寶攀爬、觸摸各類物件,大家總會下意識地皺眉制止。
原因無他,孩子嬌弱,身體抵抗力又差,亂摸亂爬很容易感染細菌。
尤其碰上寒冬時節,細菌、病毒肆虐,很難不讓我們心憂。
左右衡量之下,隻能采取“堵”的模式,來隔絕外界一切危險因子。
但孩子天性好動,對外界充滿了好奇心,一味制止接觸外界,隻會将孩子養成溫室中的花朵。
正如蘇聯教育家卡普傑列夫提出:
兒童應該盡早而且長時間地投身于大自然中,從中吸取對它的印象,體驗大自然在每個人心中激起的思想和感受......
這一點,我們爸爸的“一根筋”腦回路,又略勝一籌~
他們帶起娃來,最注重孩子的感官體驗,會與孩子玩到一起,不像媽媽們過于“小心翼翼”。
想攀爬,可以!爸爸還會一起加入,和寶寶來一場你追我逐的競賽。
想接觸外界新鮮事物,也可以!爸爸先感觸一波,再帶孩子一起參與進來!
我家蛋蛋爸可是經常背着我,帶兩個孩子去釣魚,去捉蝦,捉蟲子,觀察蚯蚓從泥土裡爬出來......
用他的話來說,“不登高山,何以見山河之遼闊”。
孩子隻有真正感受過世間萬物,才能心懷寬廣,展望更大的人生舞台!
是以,爸爸的心大,無形中給了孩子無限可能性,讓他們有機會接觸自然萬物,來延展自身想象力、認知力,從中汲取萬物知識!
看完這些,寶媽們還覺得爸爸帶娃不靠譜嗎?
反正小編是心服口服,他們帶起娃來,總能以理性且獨特的視角和體驗,帶給孩子趣味成長!
或精神上的獨立,或智力語言發育上的加持,或成長上的無限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