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以前的孩子也挨打挨罵,為什麼沒有那麼多心理問題?

以前的孩子也挨打挨罵,為什麼沒有那麼多心理問題?

據《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指出,2020年中國青少年抑郁檢出率為24.6%,其中重度抑郁檢出率為7.4%。

以前的孩子也挨打挨罵,為什麼沒有那麼多心理問題?

抑郁症正在成為影響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隐形殺手”。

現在的孩子究竟怎麼了

20年11月,湖師大一名女生在寝室輕生;

21年8月,十四歲的上海女孩兒留下一封三頁長的遺書,後從高樓躍下;

21年11月,二十五歲的微網誌網友“鹿道森”留下長篇遺書後自殺去世……

以前的孩子也挨打挨罵,為什麼沒有那麼多心理問題?

但是随着這些新聞而來的卻是許多家長的質疑:

“抗壓能力怎麼這麼弱?”

“現在吃得好穿得好,怎麼抑郁了?”

“現在的小孩兒究竟怎麼了?”

是沒有心理問題還是根本無暇顧及?

心理學上的“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指出,人類的需求的等級被分為五層,從低到高依次是:

生理需要(衣服和食物)、安全需要(工作保障)、社交需要(友誼)、尊重和自我實作。

以前的孩子也挨打挨罵,為什麼沒有那麼多心理問題?

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中國剛剛改革開放,這時候的大多數中國家庭還在忙于滿足最低層次的需要(生理需要),情況好一些的家庭也隻是在追求安全需要。

反觀現在,社會物質資料極大豐富後,隻有極少人還會為穿衣吃飯發愁,現在的人們更想要追求社會需要(社交)和最高層次需要的滿足。

以前的孩子也挨打挨罵,為什麼沒有那麼多心理問題?

這也很容易解釋,為什麼以前的小孩兒可以随便打罵都“沒心理問題”,而現在的小孩兒卻看似“脆弱”。

因為以前小孩的父母根本無暇顧及孩子的内心感受,他們首先要解決的是孩子的溫飽問題。

而現在的小孩在最基本的物質需求得到滿足後,他們更早地開始思考“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為什麼活着?”

以前的孩子也挨打挨罵,為什麼沒有那麼多心理問題?

這一系列人生課題,他們需要的是被父母看見、被了解、被尊重,得到尊重與自我實作。

要是一些人硬要以“吃飽了撐的”來解釋現在孩子們的問題,其實也不全無道理。

不被看見的傷害不等于沒有受到傷害

這時有人又會進一步指出,那按這個道理來講,其實就是家長把孩子“富養”壞了,就是要像以前的孩子一樣“窮養”,一樣打罵,不就皆大歡喜了嗎?

但是問題是,過去的被打罵的孩子,真的沒有心理問題嗎?

過年回家,媽媽又講起了她的童年的故事,雖然我已經聽過太多遍。

以前的孩子也挨打挨罵,為什麼沒有那麼多心理問題?

上國小時她特别想要買一塊橡皮擦,因為用鉛筆寫錯字過後,隻能用手指蘸口水去擦,或者找同學借,用手指擦了紙就會發黑或者破掉,經常找同學借,别人又會不耐煩。

于是她早上終于鼓起勇氣找外公拿錢要買橡皮,但是家裡太窮了,根本拿不出錢。

媽媽就一不做二不休,說要是不給錢買橡皮就不去上學,外公抄起藤條就開始打罵,拿着藤條一路把媽媽打到了學校,路邊的同學都奇怪地看着她,“路邊同學的眼神我現在都還記得。”

以前的孩子也挨打挨罵,為什麼沒有那麼多心理問題?

就算是提及的是五十年前的事情,媽媽的語氣裡仍然透露着不甘與委屈,而她平時也總是加最晚的班也要賺最多的錢,因為小時候的經曆也讓她對貧窮表現出異常的憎惡。

回到原來的問題,過去的孩子挨打挨罵,就真的沒有心理問題嗎?

其實不是,隻是這些創傷不被人看見,它隻是以另一種可見的或者不可見的方式表現出來;

而不可見的那部分就成了現在支撐“現在孩子脆弱,不能挨打挨罵”的事實依據,但是,傷害不被看見不等于沒有,也不代表沒有影響。

以前的孩子也挨打挨罵,為什麼沒有那麼多心理問題?

一直以來,都不是現在的年輕人太脆弱了,是社會生活的提高讓他們的“幸福門檻值”上升了。

他們不再因為吃飽穿暖而歡喜,他們追求的是精神上的幸福和滿足。

是以當我們不斷強調應該對孩子進行生命教育的同時,家長也要關注自己是否給予了孩子充足的尊重和關愛;

在糾正青少年行為問題的同時,也要反思家庭關系問題是否得到正确處理。

END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