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這3種媽媽最容易把孩子養成仇人,尤其是最後一個,看完讓人沉默

前段時間有個特别讓人欣慰的新聞:《親愛的》張譯扮演者的原型孫海洋之子—孫卓被找回。

而孫卓的找回有一個關鍵人物,就是同期被拐走的另一個孩子符建濤。

但這孩子的故事,卻聽的讓人心酸,符建濤也是4歲時被拐走,但他清楚的記得自己被拐走的場景,明白自己有親生的爸爸媽媽,但他卻一直守着這個記憶在“新家”裡小心翼翼的生活。

當被問到為什麼明知被拐卻沒想過報警或逃跑時,他說了一個讓人特别心酸的原因:“我以為是媽媽把我賣掉的”。

這3種媽媽最容易把孩子養成仇人,尤其是最後一個,看完讓人沉默

因為小時候的他非常淘氣,媽媽總是跟他說“你再不聽話,就不要你了,就把你賣掉”。

就是這樣一句話,讓符建濤以為因為自己不乖,媽媽真的把他賣掉了,是以他沒敢說出真相,選擇在“新家”當一個“乖孩子”。

一句大人都會随口說出的話,讓符建濤守着“被抛棄”的秘密14年。

我們可能永遠也不會知道,于孩子而言,我們到底意味着什麼?

有些媽媽是孩子成長路上的和煦暖陽,但有些媽媽,卻是孩子相愛相殺的劫難。

如果你也是下面三種媽媽,希望你可以及時明白,愛不是束縛,更不是犧牲,也不是淩駕于人格之上的權威,愛應該是愛其所是,共同成長。

一、總講條件的媽媽

常見句式:

“你别哭了,不哭了我就讓你吃零食”

“不要鬧了,再鬧媽媽就走了,不要你了”

“你要不好好寫作業,我周末就不帶你出去玩”

我知道養育孩子的過程,有太多力不從心和太多無力招架,面對一個永動機般的孩子,想要獲得片刻的喘息,不得已時,我們總是說出威脅的話。

用這些話管教孩子是很有用,但它帶來的傷害遠遠超出你的想象的。

就像開篇的符建濤,小孩子會把大人的話當真的,而且會當真很久、很久。

這3種媽媽最容易把孩子養成仇人,尤其是最後一個,看完讓人沉默

孩子都會犯錯,但管教目的是限制行為,而不是讓孩子低頭妥協。

父母也可以發火,但再生氣,都不要以愛為要挾,用愛綁架孩子。

對年幼的孩子而言,媽媽愛的收回是一件很可怕的事。

這會讓他十分沒有安全感,這種不安全感,讓他們甘願委屈自己去取悅大人。

眼下看,孩子不繼續給我們制造麻煩、不跟我們對着幹,好像是件好事。

但别忘了,在家一味讨好父母的孩子,以後也會讨好同學、讨好同僚、讨好戀人。

他會認為隻有自己拼命對别人好,滿足别人的需求,别人才會愛我、認可我。

知乎上有個高贊回答:

孩子一開始就确定了他人認可高于自我需求這一點,他們在迎合他人的過程中,就會不斷放低自我價值。

習慣性取悅父母的孩子,骨子裡是恐懼的、自卑的。

恐懼得不到父母的愛,因為他知道任性、調皮、行為不端、闖禍惹事都會讓父母的愛收回或變得更加稀薄。

因為在他的認知中,别人的愛是有條件的。

表現好,才能得到;表現不好,對不起,我就不值得被愛。

這3種媽媽最容易把孩子養成仇人,尤其是最後一個,看完讓人沉默

其實,有條件的愛根源上是對界限感的模糊,模糊了孩子對“事”和“人”的概念。

如果你不喜歡孩子玩水,可以直接說,我不喜歡你玩水,衣服都弄濕很麻煩,而且容易着涼;甚至可以把他抱走,任他哭鬧,就是不妥協。

如果孩子的發脾氣令你心情煩躁,可以直接說我不喜歡你對我大吼大叫,這讓我覺得自己特别不被尊重;甚至可以嚴厲的表達你的不滿“不要沖我喊叫”。

我們需要時刻讓孩子明白“媽媽永遠愛你,隻是不喜歡你這個行為”。

我知道讓一個孩子聽話很難,但别欺負他們弱小、無助、沒本事、需要依賴大人,就用有條件的愛威脅他、操控他。

孩子不是隻有乖的時候,才值得被愛。越是不乖的時候,越是他缺愛的時候。

二、過度犧牲的媽媽

我給你做這頓飯費了多大勁啊,你倒好,一口都不吃,你到底還要我怎麼樣?

我帶你出來多累啊,拿這麼多東西還得看着你!誰不知道躺會兒舒服啊,還不都是為了你嗎?你還不聽話!

要不是因為你,我根本不用這麼操勞、這麼累,白頭發都熬出來了,能不能讓我省點心!

要不是為了你,我早就跟你爸離婚了,我至于遭這個罪嗎?

這些看似“自哀自憐”的話,其實背後隐藏的,是對對方的一種更深層次的指責和否定——讓對方覺得對不起你,産生愧疚感,讓對方看到自己付出了多少愛,進而擷取等價甚至更多的愛。

以此來“綁架”孩子,進而達到“聽我們話、順我們意”的目的。

這3種媽媽最容易把孩子養成仇人,尤其是最後一個,看完讓人沉默

我有一位朋友,離家很近,但她卻非必要不回家。

“我的媽媽一直是一個為老公、孩子而活的人,在家中洗衣做飯,甚至水果都是洗好了再放冰箱。我在家時,就連襪子内褲還總是翻出去洗,怎麼說都不聽。

他把家裡好的一切都留給我們,就連新炒的菜都不吃一口,隻吃前一頓剩的。這樣無私的愛,讓我很難受。

而且,一旦我表現出不願回家或 “不領情”,她就會委屈抹眼淚,哭訴自己多不容易。

是的,我都明白,但我心裡很煩、很想逃離。

從小我就逼着自己懂事,不能給家裡添麻煩。每天我都活在愧疚的煎熬中,接受不了,也改變不了。我累了,我夠了,真的。”

很多媽媽都喜歡用内疚感來讓孩子“懂事”,這樣确實很管用,但它也會壓得孩子喘不過氣,甚至成為孩子一生擺脫不了的噩夢。

黃執中在《奇葩說》曾分享過“魚頭媽媽”的故事:

媽媽為把魚肉留給兒子,謊稱自己不喜歡吃魚肉,隻喜歡魚頭。就這樣她吃了一輩子魚頭,直到臨終前才說“我一點都不喜歡吃魚頭”。

黃執中說小時候覺得這個媽媽好偉大,但現在卻覺得這個兒子太難了。

媽媽最後用一輩子的犧牲感,讓兒子的餘生都活在内疚中。

這3種媽媽最容易把孩子養成仇人,尤其是最後一個,看完讓人沉默

教育家盧俊說:世界上最沒用的教育方式,就是發脾氣、講道理和刻意感動。

對于孩子而言,父母少做也比帶着委屈抱怨做要強!(不信,你可以問問身邊每一個孩子,甚至小時候的自己)

如今做了父母,角色互換,突然覺得有點委屈是嗎?——我為他犧牲那麼多,我還錯了?

還真錯了。

孩子沒有要求你為他犧牲,作為父母給予他生命,提供食物、水、安全的生存環境、必要的教育,從責任層面講,就夠了。

而孩子想實作基本的健康、快樂,也并不需要父母付出太多。

是我們,不知足地又生出了更多的期待,希望他學習更好、行為更得體、特長更多……

我們的犧牲,是在為自己的期望買單。

如果你覺得養孩子很委屈,帶孩子很難,你應該做的,是降低自己的期待。

三、強勢的媽媽

“我都是為了你好,你小孩子懂什麼?”

“我說不行,就是不行!”

“你今天要不好好XXX,我絕對就不讓你XXX”

“不行、不能、不可以…”

通常在一個父親角色缺失或父親作用邊緣化的家庭中,媽媽會越來越強勢。

雖然現今社會對媽媽的要求确實是越來越高,但事實證明,過于強勢的媽媽對孩子的成長非常不利。

她們習慣事無巨細地照顧着孩子的生活,但也很容易無形中方方面面都非常嚴格——每天穿什麼、吃多少、和什麼人做朋友,回家先幹什麼、後幹什麼,每件事幹到什麼程度,都有标準。

這3種媽媽最容易把孩子養成仇人,尤其是最後一個,看完讓人沉默

美國心理學家鮑德溫曾說:當媽媽的态度是支配性、幹涉性、專制性的,兒童易形成消極、反抗的個性。

孩子要麼被馴化,習慣于順從、服從,有一天離開了強勢的媽媽,他也會找一個強勢的妻子/丈夫,因為那種被控制的感覺已經成為了他的舒适區,這種「宿命感」才是最可怕的,不喜歡卻已習慣。

要麼孩子激起叛逆意識,用一種更為偏激的方式去和媽媽搏鬥,哪怕這種方法并不正确,哪怕雙方都為此遍體鱗傷。

最近熱播的《女心理師》中蔣靜,與媽媽相依為命,一邊了解着媽媽一個人撫養她的不易,一邊又承受不住媽媽的控制欲。

于是她選擇暴飲暴食再催吐來釋放自己壓抑的情緒,最終患上了暴食症。

“我再也不想活成你想要我成為的樣子”

這3種媽媽最容易把孩子養成仇人,尤其是最後一個,看完讓人沉默

一個明明愛孩子付出自己所有的媽媽,卻把孩子推向了一個更大的深淵。

不要一味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孩子、以愛之名來傷害孩子了,我們的本意是讓孩子少走彎路,但卻一直用強勢的愛讓孩子離幸福越來越遠。

這3種媽媽最容易把孩子養成仇人,尤其是最後一個,看完讓人沉默

“愛”是一種本能,“會愛”是一種能力。

需要條件交換才能得到的愛不是愛,用犧牲感綁架着的不是愛,用強勢管控下的愛也不是愛,它們都隻是滿足大人自己的期待。

隻有父母肯付出時間的陪伴才是愛,蹲下來聽孩子說話的尊重才是愛,犯了錯誤告訴他正确的解決方式才是愛。

本文編輯|小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