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财經1月20日電 (記者 張尼)“經曆了幾年的發展,加之新冠疫情的推動作用,資本巨頭紛紛‘入局’,網際網路醫院進入發牌‘旺季’,但發展的過程中逐漸也暴露了一些問題和弊端,随着行業實踐的不斷深入,監管政策也逐漸明晰,‘規範’成為關鍵詞。”好大夫線上創始人兼CEO王航對中新網“中國新觀察”欄目表示。
使用者習慣逐漸養成 行業發展仍處初期階段
來自國家衛健委方面的資料顯示,2018年底,國内網際網路醫院數隻有100多家,而到了2021年6月,網際網路醫院猛增到1600家,超過7700家二級以上醫院提供線上服務。第三方平台也紛紛開通網際網路醫療服務。特别是在新冠肺炎期間,網際網路+醫療更是讓不少群眾享受到了便利。
“這次疫情,在醫生側和患者側,都完成了一次大規模的認知普及,患者對于網際網路醫療的信任程度在不斷增加,使用者習慣正在慢慢養成,是以到了後疫情時代,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把網際網路醫療當做重要的就醫途徑。”
王航認為,使用者習慣的逐漸養成為行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群衆基礎,同時,以“規範發展”為核心的一系列政策的推出,從政策層面也在為行業發展保駕護航,這些都是行業未來的重要機遇。
但同時他也強調,由于行業發展尚處于初期階段,還存在一些不規範發展的現象,行業的盈利模式尚不清晰等等,這些都需要全行業共同去面對。

資料圖:醫護人員正線上答疑 方永樂 攝
醫院自建平台與第三方平台是競争還是互補?
那麼,如今醫院網際網路平台與網際網路醫療第三方平台之間的關系,是競争還是互補?不同的平台應該如何發揮各自優勢為患者服務?
對此,王航認為,二者定位不同,應該基于自己的定位發揮各自的優勢共同服務好患者。
在他看來,公立醫院自建的網際網路醫院,首先是一種應急能力的儲備,保障在抗擊疫情的“戰時”狀态下,基本醫療服務不中斷。第二,對于三級醫院來說,“平時”的網上複診業務,應該是保障疑難重大病例的連續性治療(依從性)問題,而不是常見病、慢性病的普通複診。
而第三方平台的定位應該是網上的基層醫院,第一,應該利用自己擅長的網際網路技術,把平台覆寫的患者人群擴大;第二,要盡可能觸達更多的醫生,并通過人工智能分診技術、直播義診等方式,幫助醫生篩選出精準的患者、需要進一步治療的患者,并且讓醫生們能夠把這些患者順利轉診到自己所在的線下醫院去;第三,是做一些低風險的常見病、慢性病線上複診業務。
資料圖:醫院内的自助服務終端。 徐婧 攝
資本紛紛“入局”,如何避免行業危機?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網際網路+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等檔案印發以來,各地迅速行動、創新落實,推動“網際網路+醫療健康”發展取得了明顯成效。
“經曆了幾年的發展,加之新冠疫情的推動作用,資本巨頭紛紛‘入局’,網際網路醫院進入發牌‘旺季’,但發展的過程中逐漸也暴露了一些問題和弊端,随着行業實踐的不斷深入,監管政策也逐漸明晰,‘規範’成為關鍵詞。”王航說。
他表示,近幾年來,“網際網路+醫療健康”在業務上隻是完成了第一步,還有大量深入工作亟待展開。一方面需要探索并建立業務規範,另一方面要提高醫療服務品質。
王航說,例如,在藥事管理領域,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的分級管理、高警示藥品的應用管理、超說明書用藥管理等,都急需行業專家們深入研究、出台詳細的指南和規範。
又如,線上門診病曆仍然缺失,如何要求、如何管理、進而基于病曆做好醫療品質管理,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還有,目前行業中出現了一些不規範發展的苗頭,例如線下藥品回扣線上化等問題,如果任由其發展下去,會給整個行業帶來巨大的危機。
王航還分析稱,目前來看,依然存在大量未解決的痛點、斷點,例如醫生臨床工作忙、線上不能及時響應的問題;再如,專家給出結論後沒有時間仔細解釋而導緻患者不滿意的問題;醫生患者不能同時線上、線上問診時間拖得很長、醫生工作效率低的問題,等等。
他說,這些問題,沒有一個是能夠輕松解決的,每一個都是一項原因複雜的系統工程。但是,如果不解決,行業就沒有下一步的發展。另一個角度來看,每一個難題也都是行業發展的潛在機會,是為社會創造價值的機會。
“規範發展、高品質發展是網際網路醫療行業生存的關鍵,也是未來的方向。規範和創新有機結合起來,行業發展的步子才會更穩。”王航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