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仰韶村遺址第四次考古發掘

仰韶村遺址第四次考古發掘
仰韶村遺址第四次考古發掘

發掘現場照片

仰韶村遺址第四次考古發掘

青灰色“混凝土”

仰韶村遺址第四次考古發掘

玉钺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李世偉的報告題目是《仰韶村遺址第四次考古發掘收獲與認識》。2020年8月,為深入挖掘黃河文化内涵,實施“考古中國·中原地區文明化程序研究”項目,仰韶村遺址第四次考古發掘啟動。本次考古發現有房址、壕溝、墓葬、灰坑葬、窖穴、灰坑、灰溝、道路、柱洞等;出土有陶器、玉器、石器、骨器、蚌器、象牙制品等,所見遺存年代包含仰韶文化早期、中期、晚期以及廟底溝二期文化、龍山文化時期。另外還發現青灰色類似“混凝土”地坪、紅褐色塗朱草莖泥牆壁等房屋建築遺存。多學科研究亦有新成果,如在仰韶和龍山文化時期人骨土樣中檢測出絲綢殘留資訊、在仰韶時期尖底瓶殘留物中擷取發酵糧食酒的證據等。仰韶文化大型房屋建築的發現為研究仰韶村遺址房屋建築等級、形制、技術等提供了新材料,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壕溝的發現為了解該遺址聚落形态發展變遷等具有重要意義,發掘中收集的各類樣品為多學科研究工作的開展提供了寶貴材料。

【報告發表于2021年度河南考古工作成果交流會上,2021年12月17日上午,河南南陽。】

擴充:

仰韶村遺址第四次考古發掘獲重大新發現

混凝土、發酵酒還有絲綢

5000年前的仰韶村人穿着綢、喝着酒,睡在“混凝土”地坪上,想沒想到,意不意外?

2021年9月29日,由河南省文物局指導,河南省文物考古學會主辦,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承辦,三門峽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渑池縣人民政府協辦的“河南省紀念習近平總書記‘9 28’重要講話發表一周年專家座談會”、仰韶村遺址第四次考古發掘重要成果釋出會在三門峽市渑池縣召開。

仰韶村遺址第四次考古發掘
仰韶村遺址第四次考古發掘
仰韶村遺址第四次考古發掘

仰韶村遺址第四次考古發掘不僅發現了豐富的遺迹、遺物,經過多學科綜合考古研究表明,不僅弄清了仰韶村遺址發現的青灰色“混凝土”成分,還在人骨土樣樣品中檢測到絲綢殘留資訊,在尖底瓶殘留物中發現有谷物發酵酒等重大發現。

2020年8月,為深入挖掘黃河文化内涵,開展“考古中國·中原地區文明化程序研究”項目,在河南省文物局的大力支援下,經國家文物局準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三門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渑池縣文旅局啟動仰韶村遺址第四次考古發掘。鄭州大學、河南大學、河南師範大學參與發掘。

象牙镯、玉钺等現身仰韶

仰韶村遺址第四次發掘現場負責人李世偉介紹,經過一年多的工作,仰韶村遺址第四次考古發掘和研究取得重大進展。發現遺迹較為豐富,有房址、壕溝、墓葬、灰坑葬、窖穴、灰坑、灰溝、道路、柱洞等。出土一大批文化遺物,有陶器、玉器、石器、骨器、象牙制品等,所見遺存年代包含仰韶文化早期、中期、晚期以及廟底溝二期文化、龍山文化時期。

此次發掘發現有青灰色“混凝土”地坪、紅褐色塗朱草莖泥牆壁等房屋建築遺存。交錯平行線紋彩陶罐,象牙镯形器,玉钺、玉環、玉璜等高等級遺物都是這次的考古新發現。

這次發掘出土的一件略殘的玉環曾引起了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劉國祥的注意,他認為這是典型的東北紅山文化玉器的制作風格,外側邊緣磨薄起刃,向内漸厚,非常珍貴。仰韶彩陶曾深深影響了紅山文化彩陶,紅山文化風格玉器在仰韶遺址的現身,說明5000多年前中原與東北兩地之間就有了較密切的文化交流和互動。還有一件象牙镯形器,精緻美觀,充分運用了鑽孔技術,應是一件等級較高的稀珍遺物。

小口尖底瓶原來是釀酒用的

尤為值得關注的是,仰韶文化的典型器物小口尖底瓶通常認為是汲水器,但是,經過對仰韶村遺址發現的尖底瓶殘留物的科學化驗分析表明,事情不是那麼簡單。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委托美國斯坦福大學、西北大學的科研人員對仰韶村遺址尖底瓶殘留物進行了科學分析,科研人員對河南渑池仰韶村遺址第四次考古發掘出土的八個尖底瓶的殘留物(距今6000-5000年)進行了初步分析,采用對陶器進行非損傷性、多學科綜合分析的方法(澱粉粒、植矽體、酵母和黴菌),獲得了古代釀造谷芽酒和曲酒技術的證據。綜合研究證明,仰韶村遺址尖底瓶用于發酵糧食酒。初步的分析結果表明尖底瓶殘留物很可能是以黍、粟、水稻、薏苡、野生小麥族和塊根類植物為原料制作的發酵酒,采用發芽谷物和曲發酵兩種釀酒技術。甲骨文中記錄了兩類酒, 即“酒”和“醴”,前者是用發黴的谷物進行發酵的酒;後者則是用發芽的谷物釀造而成,酒精度相對較低。這兩種釀造工藝在仰韶村遺址的尖底瓶殘留物中均有發現,這項研究為新石器仰韶文化中心區域糧食酒的釀造和消費提供了直接的考古證據,仰韶村遺址尖底瓶與周邊地區同類仰韶陶器功能一緻,如河南渑池丁村遺址等,其釀酒方法很可能代表了仰韶文化核心地區的技術和發展。

硬的有“混凝土”,軟的有絲綢

近年來,各地考古工作中不同年代的絲綢紛紛現身,仰韶村遺址也不願落後。中國絲綢博物館的科研人員對仰韶村遺址墓葬的14個土壤樣品進行了科學分析,從其中的兩個樣品中發現了絲蛋白殘留物,這說明墓葬中可能曾存在過絲綢實物。

仰韶村遺址發現的“混凝土”曾引起廣泛關注,對其成分研究也有了新進展。科學檢測表明,仰韶時期的先民已經開始使用了以燒料礓石加粘土為膠凝材料,以燒制的陶質顆粒為骨料,具備有一定水凝性的“混凝土”作為建築材料,距今約5000年,是目前國内所見年代最早的較為成熟的混凝土房屋建築材料之一。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劉海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仰韶村遺址第四次考古發掘對深入了解仰韶村遺址文化内涵、聚落布局、聚落形态發展演變以及豫西地區社會複雜化和文明化程序等學術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他說,青灰色“混凝土”地坪、紅褐色塗朱草莖泥牆壁等房屋建築遺存的發現為研究仰韶村遺址及豫西地區仰韶文化時期房屋建築類别、形制、建造技術等提供新材料。仰韶文化大型人工壕溝的出現,反映出仰韶村遺址防禦設施完備、聚落發展繁盛。“混凝土”、“絲綢”、“發酵酒”等的檢測結果表明,當時的生産、生活已經達到了一定高度,另一方面表明,我們的考古科研水準又上了一個新台階。

第一次發掘(1921年):

1921年,經過準許,瑞典人安特生和中國學者一起對仰韶村遺址進行了首次發掘。這次發掘曆時一個月,發掘點17個,獲得了豐富的實物資料,為研究仰韶文化奠定了基礎。

仰韶村遺址的第一次發掘标志着中國考古學的誕生,仰韶文化也成為中國考古史上出現的第一個考古學文化名稱。在國家積貧積弱背景下開始的仰韶村遺址首次發掘,證明了中國存在非常發達的遠古文化,對“中華文明西來說”産生強烈沖擊。

第二次發掘(1951年):

1951年6月,由著名考古學家夏鼐先生領隊,在仰韶村進行了第二次發掘,這是新中國成立後較早開展的考古發掘工作之一,此次發掘加深了對仰韶村遺址文化内涵的認識。此次發掘發現有排列稠密的九座墓葬,出土文物有紅底黑彩、深紅彩陶罐、陶缽、小口尖底瓶、灰褐夾沙陶鼎等,同時還發現龍山時期的磨光黑陶、方格紋灰陶等。通過這次發掘,基本明确了仰韶文化的性質和面貌。

第三次發掘(1980年):

1980年到1981年,由河南省考古研究所與渑池縣文化館聯合進行第三次發掘,基本弄清了仰韶村遺址的文化内涵。

此次發掘共開挖探方4個、探溝4條,面積200多平方米,發現房基4處、窖穴41個,出土器物613件。此次發掘,基本弄清了仰韶村文化遺址的内涵,進一步證明了仰韶村文化遺址存在着仰韶和龍山兩個考古學文化,搞清了地層疊壓關系,為仰韶文化的深入研究提供了資料。

第四次發掘(2020年):

時隔40年,2020年8月,仰韶村遺址啟動第四次考古發掘。

——發現青灰色“混凝土”房屋、紅褐色塗朱草莖泥牆壁等房屋建築遺存,是目前國内所見年代最早的混凝土房屋建築材料之一;

——發現大型人工壕溝,反映出仰韶村遺址防禦設施完備、聚落發展繁盛;

——發現“絲綢”,在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墓葬人骨土樣中,檢測出絲蛋白微痕迹,說明墓葬中可能存在過絲綢實物。

——發現“美酒”,在遺址中期、晚期的小口尖瓶樣品中檢測出谷物發酵酒殘留。

——首次發現象牙制品、玉環、玉璜、玉钺、瑪瑙、彩繪陶器、碳化果核等一大批文化遺物。

第四次發掘實作了數字資訊化、多學科、多技術相結合,充分展現了新時代發掘考古工作的進步和高水準發展。全面豐富了對仰韶村遺址的了解和認識,當之無愧為首個考古學文化。

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