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仰韶村遗址第四次考古发掘

仰韶村遗址第四次考古发掘
仰韶村遗址第四次考古发掘

发掘现场照片

仰韶村遗址第四次考古发掘

青灰色“混凝土”

仰韶村遗址第四次考古发掘

玉钺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李世伟的报告题目是《仰韶村遗址第四次考古发掘收获与认识》。2020年8月,为深入挖掘黄河文化内涵,实施“考古中国·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项目,仰韶村遗址第四次考古发掘启动。本次考古发现有房址、壕沟、墓葬、灰坑葬、窖穴、灰坑、灰沟、道路、柱洞等;出土有陶器、玉器、石器、骨器、蚌器、象牙制品等,所见遗存年代包含仰韶文化早期、中期、晚期以及庙底沟二期文化、龙山文化时期。另外还发现青灰色类似“混凝土”地坪、红褐色涂朱草茎泥墙壁等房屋建筑遗存。多学科研究亦有新成果,如在仰韶和龙山文化时期人骨土样中检测出丝绸残留信息、在仰韶时期尖底瓶残留物中获取发酵粮食酒的证据等。仰韶文化大型房屋建筑的发现为研究仰韶村遗址房屋建筑等级、形制、技术等提供了新材料,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壕沟的发现为了解该遗址聚落形态发展变迁等具有重要意义,发掘中收集的各类样品为多学科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宝贵材料。

【报告发表于2021年度河南考古工作成果交流会上,2021年12月17日上午,河南南阳。】

扩展:

仰韶村遗址第四次考古发掘获重大新发现

混凝土、发酵酒还有丝绸

5000年前的仰韶村人穿着绸、喝着酒,睡在“混凝土”地坪上,想没想到,意不意外?

2021年9月29日,由河南省文物局指导,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主办,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承办,三门峡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渑池县人民政府协办的“河南省纪念习近平总书记‘9 28’重要讲话发表一周年专家座谈会”、仰韶村遗址第四次考古发掘重要成果发布会在三门峡市渑池县召开。

仰韶村遗址第四次考古发掘
仰韶村遗址第四次考古发掘
仰韶村遗址第四次考古发掘

仰韶村遗址第四次考古发掘不仅发现了丰富的遗迹、遗物,经过多学科综合考古研究表明,不仅弄清了仰韶村遗址发现的青灰色“混凝土”成分,还在人骨土样样品中检测到丝绸残留信息,在尖底瓶残留物中发现有谷物发酵酒等重大发现。

2020年8月,为深入挖掘黄河文化内涵,开展“考古中国·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项目,在河南省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渑池县文旅局启动仰韶村遗址第四次考古发掘。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参与发掘。

象牙镯、玉钺等现身仰韶

仰韶村遗址第四次发掘现场负责人李世伟介绍,经过一年多的工作,仰韶村遗址第四次考古发掘和研究取得重大进展。发现遗迹较为丰富,有房址、壕沟、墓葬、灰坑葬、窖穴、灰坑、灰沟、道路、柱洞等。出土一大批文化遗物,有陶器、玉器、石器、骨器、象牙制品等,所见遗存年代包含仰韶文化早期、中期、晚期以及庙底沟二期文化、龙山文化时期。

此次发掘发现有青灰色“混凝土”地坪、红褐色涂朱草茎泥墙壁等房屋建筑遗存。交错平行线纹彩陶罐,象牙镯形器,玉钺、玉环、玉璜等高等级遗物都是这次的考古新发现。

这次发掘出土的一件略残的玉环曾引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国祥的注意,他认为这是典型的东北红山文化玉器的制作风格,外侧边缘磨薄起刃,向内渐厚,非常珍贵。仰韶彩陶曾深深影响了红山文化彩陶,红山文化风格玉器在仰韶遗址的现身,说明5000多年前中原与东北两地之间就有了较密切的文化交流和互动。还有一件象牙镯形器,精致美观,充分运用了钻孔技术,应是一件等级较高的稀珍遗物。

小口尖底瓶原来是酿酒用的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仰韶文化的典型器物小口尖底瓶通常认为是汲水器,但是,经过对仰韶村遗址发现的尖底瓶残留物的科学化验分析表明,事情不是那么简单。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委托美国斯坦福大学、西北大学的科研人员对仰韶村遗址尖底瓶残留物进行了科学分析,科研人员对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第四次考古发掘出土的八个尖底瓶的残留物(距今6000-5000年)进行了初步分析,采用对陶器进行非损伤性、多学科综合分析的方法(淀粉粒、植硅体、酵母和霉菌),获得了古代酿造谷芽酒和曲酒技术的证据。综合研究证明,仰韶村遗址尖底瓶用于发酵粮食酒。初步的分析结果表明尖底瓶残留物很可能是以黍、粟、水稻、薏苡、野生小麦族和块根类植物为原料制作的发酵酒,采用发芽谷物和曲发酵两种酿酒技术。甲骨文中记录了两类酒, 即“酒”和“醴”,前者是用发霉的谷物进行发酵的酒;后者则是用发芽的谷物酿造而成,酒精度相对较低。这两种酿造工艺在仰韶村遗址的尖底瓶残留物中均有发现,这项研究为新石器仰韶文化中心区域粮食酒的酿造和消费提供了直接的考古证据,仰韶村遗址尖底瓶与周边地区同类仰韶陶器功能一致,如河南渑池丁村遗址等,其酿酒方法很可能代表了仰韶文化核心地区的技术和发展。

硬的有“混凝土”,软的有丝绸

近年来,各地考古工作中不同年代的丝绸纷纷现身,仰韶村遗址也不愿落后。中国丝绸博物馆的科研人员对仰韶村遗址墓葬的14个土壤样品进行了科学分析,从其中的两个样品中发现了丝蛋白残留物,这说明墓葬中可能曾存在过丝绸实物。

仰韶村遗址发现的“混凝土”曾引起广泛关注,对其成分研究也有了新进展。科学检测表明,仰韶时期的先民已经开始使用了以烧料礓石加粘土为胶凝材料,以烧制的陶质颗粒为骨料,具备有一定水凝性的“混凝土”作为建筑材料,距今约5000年,是目前国内所见年代最早的较为成熟的混凝土房屋建筑材料之一。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刘海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仰韶村遗址第四次考古发掘对深入了解仰韶村遗址文化内涵、聚落布局、聚落形态发展演变以及豫西地区社会复杂化和文明化进程等学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他说,青灰色“混凝土”地坪、红褐色涂朱草茎泥墙壁等房屋建筑遗存的发现为研究仰韶村遗址及豫西地区仰韶文化时期房屋建筑类别、形制、建造技术等提供新材料。仰韶文化大型人工壕沟的出现,反映出仰韶村遗址防御设施完备、聚落发展繁盛。“混凝土”、“丝绸”、“发酵酒”等的检测结果表明,当时的生产、生活已经达到了一定高度,另一方面表明,我们的考古科研水平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第一次发掘(1921年):

1921年,经过批准,瑞典人安特生和中国学者一起对仰韶村遗址进行了首次发掘。这次发掘历时一个月,发掘点17个,获得了丰富的实物资料,为研究仰韶文化奠定了基础。

仰韶村遗址的第一次发掘标志着中国考古学的诞生,仰韶文化也成为中国考古史上出现的第一个考古学文化名称。在国家积贫积弱背景下开始的仰韶村遗址首次发掘,证实了中国存在非常发达的远古文化,对“中华文明西来说”产生强烈冲击。

第二次发掘(1951年):

1951年6月,由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领队,在仰韶村进行了第二次发掘,这是新中国成立后较早开展的考古发掘工作之一,此次发掘加深了对仰韶村遗址文化内涵的认识。此次发掘发现有排列稠密的九座墓葬,出土文物有红底黑彩、深红彩陶罐、陶钵、小口尖底瓶、灰褐夹沙陶鼎等,同时还发现龙山时期的磨光黑陶、方格纹灰陶等。通过这次发掘,基本明确了仰韶文化的性质和面貌。

第三次发掘(1980年):

1980年到1981年,由河南省考古研究所与渑池县文化馆联合进行第三次发掘,基本弄清了仰韶村遗址的文化内涵。

此次发掘共开挖探方4个、探沟4条,面积200多平方米,发现房基4处、窖穴41个,出土器物613件。此次发掘,基本弄清了仰韶村文化遗址的内涵,进一步证实了仰韶村文化遗址存在着仰韶和龙山两个考古学文化,搞清了地层叠压关系,为仰韶文化的深入研究提供了资料。

第四次发掘(2020年):

时隔40年,2020年8月,仰韶村遗址启动第四次考古发掘。

——发现青灰色“混凝土”房屋、红褐色涂朱草茎泥墙壁等房屋建筑遗存,是目前国内所见年代最早的混凝土房屋建筑材料之一;

——发现大型人工壕沟,反映出仰韶村遗址防御设施完备、聚落发展繁盛;

——发现“丝绸”,在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墓葬人骨土样中,检测出丝蛋白微痕迹,说明墓葬中可能存在过丝绸实物。

——发现“美酒”,在遗址中期、晚期的小口尖瓶样品中检测出谷物发酵酒残留。

——首次发现象牙制品、玉环、玉璜、玉钺、玛瑙、彩绘陶器、碳化果核等一大批文化遗物。

第四次发掘实现了数字信息化、多学科、多技术相结合,充分体现了新时代发掘考古工作的进步和高水平发展。全面丰富了对仰韶村遗址的了解和认识,当之无愧为首个考古学文化。

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