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媽媽與1029個孩子的故事。
媽媽名叫楊守偉,是山東省濰坊市兒童福利院的副院長。21年來,1029名孤棄兒童撲進她的懷裡,趴在她的肩上,用稚嫩的聲音一聲聲喊過她“媽媽”,而她的理想,就是“盡最大努力把命運的虧欠,補償給孩子們”。
手術室門外的等候
是她最煎熬的時刻
1月8日,冬日的寒風呼呼地吹着,但濰坊市兒童福利院内卻溫暖如春,孩子們在護理員媽媽的悉心照料下,做着各種各樣的康複工作。在這裡工作的21個年頭裡,楊守偉時刻面對四個關口:手術、傳染病、死亡和領養,每個關口都涉及鮮活的生命,都有生離死别的撕扯。

楊守偉和孩子們。
“小妮妮,加油往前爬。”
這些挑戰中,最艱難的是手術。孩子來到福利院時,大多數身患罕見疾病,有些從醫學角度講,手術治療效果是最好的,對孩子成長也最有利。體重最輕的早産兒敏敏,來的時候,隻有二斤九兩,兩腿和人們的食指差不多粗細,捧在手裡,隻有兩個巴掌大。她還患有嚴重心髒病、肺炎、新生兒透明膜症等多種疾病,奄奄一息,好幾次病危。
面對這個巴掌大的孩子,楊守偉和她的同僚們沒有放棄,對她進行細緻的護理。考慮到她胃腸功能不全,楊守偉每天堅持少量、多次喂奶,盡量多地撫觸她,大概六個月大時,逐漸添加蛋黃、菜泥、肉末等食品來增加營養。
一歲時,敏敏的體重到了15斤,生長發育名額也達到正常,依據專家建議,楊守偉和同僚們帶她到醫院做了心髒病修複手術。幸運的是,敏敏的手術非常成功。手術後大概半年左右,敏敏長得又白又胖,活潑健康,後來被家庭收養。
像敏敏這種體質弱的“袖珍嬰兒”,每次送他們上手術台時,都讓人膽戰心驚。手術室外的等待時間,也是楊守偉最煎熬的時間。“我們還有個患有先天性心髒病的孩子樂樂,她3歲去做手術。我在手術室外一坐就是8個多小時。孩子推出來的時候,渾身插滿管子,密密麻麻,心疼得我們3個媽媽全都哭了。”楊守偉一邊講述,一邊抹眼淚,“等麻藥勁過了,我們一邊擦着眼淚,一邊握着孩子手腳和雙腿,限制她的行動,防止把管子碰下來。整整3天3夜,我們臉對臉,頭碰頭,累了就輪流坐着閉一閉眼。”
一盞燭光,一份光熱。多年來,楊守偉似乎一直為了生命而賽跑。
21年來,467個孩子和她手牽手,在她的照顧下,學會說話、吃飯、走路,治好病,找到養父母;21年來,也有多名孩子由于嚴重的疾病,在楊守偉的懷裡離開這個世界。
孩子被領養時,媽媽最開心
但也要忍受離别之苦
楊守偉深知,對兒童福利院的孩子來說,最好的出路,是進入家庭、回歸社會。是以,兒童福利院裡最高興的是孩子被人領養。即便這些福利院的媽媽們要忍受離别之苦。
2014年,在兒童福利院生活8年後,在福利院治好病的魚鱗病女孩曉玉被一個愛心家庭收養。後來,養父母寄來曉玉的照片,楊守偉仔細端詳着孩子天真燦爛的笑臉,回憶起她在身邊的日子,從入院到長大的一點一滴,真是百感交集。
“每次看照片,我都會忍不住落淚。後來,我就很少看了。不是不想,是不敢再看,因為我想她。”講起曉玉的故事,楊守偉的眼睛裡就泛起淚花。“我們盡最大努力給孩子治病、做康複訓練、上特教課,把他們養的健健康康,千方百計教知識、學技能,都是為孩子将來進入家庭、進入社會角色做準備。”
時至今日,那些被領養的孩子們,還常常回到楊守偉的夢中。楊守偉深知,孩子們從兒童福利院被收養時一般在四五歲,福利院的生活再美好,也不是完整的生活。
考慮到養父母的感受,考慮到孩子的成長,這些年,凡是被領養的孩子,她們都不去再聯系,也一般不接受養父母、孩子們的主動聯系。“就像我們濰坊市委田慶盈書記說的,有些善是以狠的面目呈現的。”楊守偉說。淡化孩子和她們在一起的記憶,是她們能送給孩子的最後一件禮物。
勤學不辍
堅持科學養育21載
在這家福利院的二樓,記者看到了各種從沒見過的器具,其中有保護性限制衣、腦癱T型墊子、抓握手環等10餘種。原來,這是楊守偉根據孩子的需求和同僚一起探索制作出來的。
針對早産孩子的護理,楊守偉探索出三項護理關鍵措施;
針對腦癱孩子的需求,她設計了易穿易脫的“腦癱衣”;
針對唇腭裂孩子的需求,她設計了“吸管式”奶瓶;
針對長期卧床的孩子,她設計了“O”型枕頭;
針對有自殘行為的孩子,她設計了保護性“限制衣”。
楊守偉創新的重症腦癱兒童“口腔護理”方法、嬰幼兒觸摸牆等被廣泛推廣。
這位内心充滿大愛的山東媽媽還開展了“類家庭”養育模式,在社會上招聘愛心夫妻來院和孩子組建家庭,讓孩子們感受家庭的溫暖。
一項項創新背後,是一顆肯學的心。楊守偉深知,要當好孤棄兒童的媽媽,隻憑一顆愛心,是遠遠不夠的。隻有拾起書本,拿起科學武器,才能更好地保護和撫育她的孩子們。
21年前,楊守偉的專業護理基礎水準不高,工作大多靠老同僚幫帶和生活經驗,根本滿足不了孩子的成長需要。那時候,一旦出現突發情況、遇到罕見病例,就會手忙腳亂,慌成一團。
于是,她抱來一堆堆護理專業的課本學習,啃下一塊塊“硬骨頭”。沒有時間,就用節假日頂上去;沒有老師,就東奔西跑,四處求教。四年多時間,楊守偉取得了孤殘兒童護理員、進階育嬰師、營養師、康複保健師、蒙台梭利教師、社工師、社工督導等多項資格證書。時至今日,她仍舊記得十幾年前那些下了班坐公共汽車自費去學蒙氏教育的夜晚。
“回顧這些年,我覺得,自己學習和創新的巨大潛力,是被孩子們的苦和病硬生生給‘逼’出來的。我們的學習、創新,都是為了讓福利院的孩子更健康、安全、有家的感覺,更有尊嚴。”1月8日,楊守偉說。
“我是一個先天性肛門閉鎖的孩子,我剛剛做完了一次手術,醫生叔叔在我的肚子上造了個瘘,為了不讓腸液侵蝕我的皮膚,媽媽在給我擦藥呢。”
“媽媽,你來看看,我又搭了一個新城堡。”
在濰坊市兒童福利院社會科科員王敏看來,楊姐愛孩子,更尊重孩子,她總是從孩子的角度考慮所有問題。她要求護理員媽媽們一定要蹲下和孩子說話。孩子的房間長年有綠色植物。不能動的孩子們體質弱,楊姐也想辦法讓他們動起來。試了整整一年的時間,才找到最好的方式方法。在楊守偉看來,孩子舒服是最重大的意義。隻要上班,楊守偉就會把孩子的被子放在有陽光的地方。
楊守偉也常常帶着孩子們趕大集、逛超市,帶孩子去公園、書店等地方,并自掏腰包為孩子們買吃的、喝的、用的。“餐廳每次做稀罕物的時候,楊姐總是抓住機會,讓孩子們來認識食物。比如蒸螃蟹的時候,她讓我們帶孩子到食堂認識下螃蟹。她總是用家的理念來對待所有的孩子,因為兒童福利院就是所有孩子的家。”王敏告訴記者。
“微微的臉頰依舊是胖嘟嘟的,眼睛囧囧有神,一看就是個大美女。這段時間,你的本領可多了不少,慢慢地自己學會了爬行,可以自己爬行去找喜歡的玩具,每次都會露出滿臉的微笑,感覺很有成就感。”這是山東省濰坊市兒童福利院的一位護理員媽媽為一位叫微微的寶寶寫的成長日記,字裡行間都是愛。而此項創新也出自楊守偉之手,為的就是為孩子們留下成長的足迹,即便将來孩子被收養,養父母也可以知道孩子曾經的生活足迹。很多養父母拿到這份日記後都很激動。
感恩社會主義制度
“我們隻是黨和政府溫暖的傳播者”
有人說,是兒童福利院的“媽媽”給了孤棄兒童第二生命,楊守偉卻說:“其實我知道,我們隻是黨和政府溫暖的傳播者!21年來,我和我的孩子們每天都沐浴在黨委政府的光輝裡,沉浸在社會各界關懷愛護的河流中。這個偉大的國家、偉大的時代,沒有因為我的孩子們弱小就抛下他們。”作為一名黨員,楊守偉深切感受到黨和國家的偉大力量,打心底感激這個美好向上的時代。在她看來,孤棄兒童能有今天幸福的生活,這要歸功于社會主義制度的無比正确、無比優越。
“楊媽媽在喂我吃水果泥。”
“媽媽,您辛苦了,我們愛您!”
“七一”期間,我們黨百年華誕這個重要曆史時刻,楊守偉作為全國優秀共産黨員,受到黨中央公開表彰,光榮地來到首都北京,參加了建黨100周年系列慶祝活動,被總書記等黨和國家上司人親切接見。
“不管我走到哪裡,不管什麼時候,能定義我的,永遠隻有‘媽媽’兩個字。”楊守偉說。今天的楊守偉,走進兒童福利院,依然會像21年前一樣,穿起工作服,來到孩子中間,用心照顧他們。
與楊守偉共事20餘年的老同僚劉興寶這樣評價她:“‘先把孩子中間跑’已經成為了她多年的生活習慣。守偉同志與孤棄兒童之間,是一種很樸實的母子情感。被提拔為副院長後,雖然各種榮譽加身,但她仍舊在一心一意地看孩子,她的心裡很靜。”
“為了那一聲聲‘媽媽’,我不允許我的孩子們被看成另類,我最大的追求和幸福,就是盡最大努力把命運的虧欠都補償給他們,讓他們擁有正常生活的權利,活得健康、活出尊嚴。”冬日的寒風裡,楊守偉樸素的話語擲地有聲。
大衆報業·農村大衆記者 劉真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