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妈妈与1029个孩子的故事。
妈妈名叫杨守伟,是山东省潍坊市儿童福利院的副院长。21年来,1029名孤弃儿童扑进她的怀里,趴在她的肩上,用稚嫩的声音一声声喊过她“妈妈”,而她的理想,就是“尽最大努力把命运的亏欠,补偿给孩子们”。
手术室门外的等候
是她最煎熬的时刻
1月8日,冬日的寒风呼呼地吹着,但潍坊市儿童福利院内却温暖如春,孩子们在护理员妈妈的悉心照料下,做着各种各样的康复工作。在这里工作的21个年头里,杨守伟时刻面对四个关口:手术、传染病、死亡和领养,每个关口都涉及鲜活的生命,都有生离死别的撕扯。

杨守伟和孩子们。
“小妮妮,加油往前爬。”
这些挑战中,最艰难的是手术。孩子来到福利院时,大多数身患罕见疾病,有些从医学角度讲,手术治疗效果是最好的,对孩子成长也最有利。体重最轻的早产儿敏敏,来的时候,只有二斤九两,两腿和人们的食指差不多粗细,捧在手里,只有两个巴掌大。她还患有严重心脏病、肺炎、新生儿透明膜症等多种疾病,奄奄一息,好几次病危。
面对这个巴掌大的孩子,杨守伟和她的同事们没有放弃,对她进行细致的护理。考虑到她胃肠功能不全,杨守伟每天坚持少量、多次喂奶,尽量多地抚触她,大概六个月大时,逐渐添加蛋黄、菜泥、肉末等食品来增加营养。
一岁时,敏敏的体重到了15斤,生长发育指标也达到正常,依据专家建议,杨守伟和同事们带她到医院做了心脏病修复手术。幸运的是,敏敏的手术非常成功。手术后大概半年左右,敏敏长得又白又胖,活泼健康,后来被家庭收养。
像敏敏这种体质弱的“袖珍婴儿”,每次送他们上手术台时,都让人胆战心惊。手术室外的等待时间,也是杨守伟最煎熬的时间。“我们还有个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孩子乐乐,她3岁去做手术。我在手术室外一坐就是8个多小时。孩子推出来的时候,浑身插满管子,密密麻麻,心疼得我们3个妈妈全都哭了。”杨守伟一边讲述,一边抹眼泪,“等麻药劲过了,我们一边擦着眼泪,一边握着孩子手脚和双腿,约束她的行动,防止把管子碰下来。整整3天3夜,我们脸对脸,头碰头,累了就轮流坐着闭一闭眼。”
一盏烛光,一份光热。多年来,杨守伟似乎一直为了生命而赛跑。
21年来,467个孩子和她手牵手,在她的照顾下,学会说话、吃饭、走路,治好病,找到养父母;21年来,也有多名孩子由于严重的疾病,在杨守伟的怀里离开这个世界。
孩子被领养时,妈妈最开心
但也要忍受离别之苦
杨守伟深知,对儿童福利院的孩子来说,最好的出路,是进入家庭、回归社会。因此,儿童福利院里最高兴的是孩子被人领养。即便这些福利院的妈妈们要忍受离别之苦。
2014年,在儿童福利院生活8年后,在福利院治好病的鱼鳞病女孩晓玉被一个爱心家庭收养。后来,养父母寄来晓玉的照片,杨守伟仔细端详着孩子天真灿烂的笑脸,回忆起她在身边的日子,从入院到长大的一点一滴,真是百感交集。
“每次看照片,我都会忍不住落泪。后来,我就很少看了。不是不想,是不敢再看,因为我想她。”讲起晓玉的故事,杨守伟的眼睛里就泛起泪花。“我们尽最大努力给孩子治病、做康复训练、上特教课,把他们养的健健康康,千方百计教知识、学技能,都是为孩子将来进入家庭、进入社会角色做准备。”
时至今日,那些被领养的孩子们,还常常回到杨守伟的梦中。杨守伟深知,孩子们从儿童福利院被收养时一般在四五岁,福利院的生活再美好,也不是完整的生活。
考虑到养父母的感受,考虑到孩子的成长,这些年,凡是被领养的孩子,她们都不去再联系,也一般不接受养父母、孩子们的主动联系。“就像我们潍坊市委田庆盈书记说的,有些善是以狠的面目呈现的。”杨守伟说。淡化孩子和她们在一起的记忆,是她们能送给孩子的最后一件礼物。
勤学不辍
坚持科学养育21载
在这家福利院的二楼,记者看到了各种从没见过的器具,其中有保护性约束衣、脑瘫T型垫子、抓握手环等10余种。原来,这是杨守伟根据孩子的需求和同事一起探索制作出来的。
针对早产孩子的护理,杨守伟探索出三项护理关键措施;
针对脑瘫孩子的需求,她设计了易穿易脱的“脑瘫衣”;
针对唇腭裂孩子的需求,她设计了“吸管式”奶瓶;
针对长期卧床的孩子,她设计了“O”型枕头;
针对有自残行为的孩子,她设计了保护性“约束衣”。
杨守伟创新的重症脑瘫儿童“口腔护理”方法、婴幼儿触摸墙等被广泛推广。
这位内心充满大爱的山东妈妈还开展了“类家庭”养育模式,在社会上招聘爱心夫妻来院和孩子组建家庭,让孩子们感受家庭的温暖。
一项项创新背后,是一颗肯学的心。杨守伟深知,要当好孤弃儿童的妈妈,只凭一颗爱心,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拾起书本,拿起科学武器,才能更好地保护和抚育她的孩子们。
21年前,杨守伟的专业护理基础水平不高,工作大多靠老同事帮带和生活经验,根本满足不了孩子的成长需要。那时候,一旦出现突发情况、遇到罕见病例,就会手忙脚乱,慌成一团。
于是,她抱来一堆堆护理专业的课本学习,啃下一块块“硬骨头”。没有时间,就用节假日顶上去;没有老师,就东奔西跑,四处求教。四年多时间,杨守伟取得了孤残儿童护理员、高级育婴师、营养师、康复保健师、蒙台梭利教师、社工师、社工督导等多项资格证书。时至今日,她仍旧记得十几年前那些下了班坐公交车自费去学蒙氏教育的夜晚。
“回顾这些年,我觉得,自己学习和创新的巨大潜力,是被孩子们的苦和病硬生生给‘逼’出来的。我们的学习、创新,都是为了让福利院的孩子更健康、安全、有家的感觉,更有尊严。”1月8日,杨守伟说。
“我是一个先天性肛门闭锁的孩子,我刚刚做完了一次手术,医生叔叔在我的肚子上造了个瘘,为了不让肠液侵蚀我的皮肤,妈妈在给我擦药呢。”
“妈妈,你来看看,我又搭了一个新城堡。”
在潍坊市儿童福利院社会科科员王敏看来,杨姐爱孩子,更尊重孩子,她总是从孩子的角度考虑所有问题。她要求护理员妈妈们一定要蹲下和孩子说话。孩子的房间长年有绿色植物。不能动的孩子们体质弱,杨姐也想办法让他们动起来。试了整整一年的时间,才找到最好的方式方法。在杨守伟看来,孩子舒服是最重大的意义。只要上班,杨守伟就会把孩子的被子放在有阳光的地方。
杨守伟也常常带着孩子们赶大集、逛超市,带孩子去公园、书店等地方,并自掏腰包为孩子们买吃的、喝的、用的。“餐厅每次做稀罕物的时候,杨姐总是抓住机会,让孩子们来认识食物。比如蒸螃蟹的时候,她让我们带孩子到食堂认识下螃蟹。她总是用家的理念来对待所有的孩子,因为儿童福利院就是所有孩子的家。”王敏告诉记者。
“微微的脸颊依旧是胖嘟嘟的,眼睛囧囧有神,一看就是个大美女。这段时间,你的本领可多了不少,慢慢地自己学会了爬行,可以自己爬行去找喜欢的玩具,每次都会露出满脸的微笑,感觉很有成就感。”这是山东省潍坊市儿童福利院的一位护理员妈妈为一位叫微微的宝宝写的成长日记,字里行间都是爱。而此项创新也出自杨守伟之手,为的就是为孩子们留下成长的足迹,即便将来孩子被收养,养父母也可以知道孩子曾经的生活足迹。很多养父母拿到这份日记后都很激动。
感恩社会主义制度
“我们只是党和政府温暖的传播者”
有人说,是儿童福利院的“妈妈”给了孤弃儿童第二生命,杨守伟却说:“其实我知道,我们只是党和政府温暖的传播者!21年来,我和我的孩子们每天都沐浴在党委政府的光辉里,沉浸在社会各界关怀爱护的河流中。这个伟大的国家、伟大的时代,没有因为我的孩子们弱小就抛下他们。”作为一名党员,杨守伟深切感受到党和国家的伟大力量,打心底感激这个美好向上的时代。在她看来,孤弃儿童能有今天幸福的生活,这要归功于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正确、无比优越。
“杨妈妈在喂我吃水果泥。”
“妈妈,您辛苦了,我们爱您!”
“七一”期间,我们党百年华诞这个重要历史时刻,杨守伟作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受到党中央公开表彰,光荣地来到首都北京,参加了建党10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被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
“不管我走到哪里,不管什么时候,能定义我的,永远只有‘妈妈’两个字。”杨守伟说。今天的杨守伟,走进儿童福利院,依然会像21年前一样,穿起工作服,来到孩子中间,用心照顾他们。
与杨守伟共事20余年的老同事刘兴宝这样评价她:“‘先把孩子中间跑’已经成为了她多年的生活习惯。守伟同志与孤弃儿童之间,是一种很朴实的母子情感。被提拔为副院长后,虽然各种荣誉加身,但她仍旧在一心一意地看孩子,她的心里很静。”
“为了那一声声‘妈妈’,我不允许我的孩子们被看成另类,我最大的追求和幸福,就是尽最大努力把命运的亏欠都补偿给他们,让他们拥有正常生活的权利,活得健康、活出尊严。”冬日的寒风里,杨守伟朴素的话语掷地有声。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刘真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