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關于兒童的一些事,希望每個孩子都被溫柔以待

(備注:更多内容請關注公衆号芳華1982的讀書筆記。碼字不易,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

關于兒童的一些事,希望每個孩子都被溫柔以待

大陸的《未成年人保護法》将未成年人界定為未滿18周歲的公民。未成年人,按照年齡又可以劃分為:嬰兒階段(0-1歲)、幼兒階段(2-3歲)、學前階段(4-5歲)、學齡階段(6-12歲)、青少年階段(13-18歲)。兒童成長發展快速,不同階段所呈現出的特點不同,且身體生長發育和社會心理發育具有一定的順序性、不均衡性,是以,要關注兒童的個體差異性、身心發展的分化與互補性。

兒童的發展包含了身體從弱小到強大、智力從低到高、心理人格從無到有以及行為從稚嫩到趨于成熟的過程,這個發展過程需要獲得不同方面的照顧、引導、支援和保障才能完成。

關于兒童的一些事,希望每個孩子都被溫柔以待

兒童作為人生中的一個特殊階段,有着多元的需要。而作為監護人的成年人,往往把關注點放在兒童的生存需要和受保護的需要,忽略了發展需要和社會化需要。

1、生存需要

包括兩個方面,生命存在的需要和社會存在的需要。前者例如養育照料、醫療照料,後者如獲得社會身份,姓名、戶籍等等。這些對于作為監護人的家長來說, 是義務是責任。若這方面确實有存在的困難,不能保障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獲得基本的生存條件,可以尋求相關部門的幫助,以連結符合的政策資源。

目前相關政策主要有:孤兒生活保障政策、國家最低生活保障政策、殘障人士補助、大病醫療救助、特殊困難救助、教育救助津貼等。符合條件的家庭可以申請,以改善家庭的經濟狀況。

另外,作為監護人若需要就業以改善家境,可以申請就業援助。

2、受保護的需要

避免一切對兒童的虐待、忽視和剝削。

兒童虐待包括身體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關于這點,随着網絡的發展,一些惡性事件的發酵,很多家長,特别是女孩子的家長,越來越關注,需要提醒的是,男孩子也需要關注。)

兒童忽視包括兒童身體健康需要的忽視、發展過程中教育需要的忽視以及社會化發展需要的忽視。

兒童剝削包括童工形式的勞動剝削、從事商業性活動的剝削。

關于兒童的一些事,希望每個孩子都被溫柔以待

下面重點講述發展需要和社會化需要。關于“社會化”的相關概念不清楚的地方,可以查閱我之前寫的文。

3、發展需要

兒童的發展需要又稱兒童的成長需要,是指兒童為了身心發展需要獲得的關愛、教育和引導。

主要包括:

獲得良好的家庭生活,得到父母的愛和适當管教,與父母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

擁有受教育的機會,有良好的教育和學習環境,滿足其探索和認知世界的求知欲;

獲得足夠的休閑和娛樂,有适合兒童且安全的娛樂場所,為兒童形成良好的娛樂休閑态度、方式和行為提供教導和培養。

關于兒童的一些事,希望每個孩子都被溫柔以待

4、社會化需要

兒童的社會化是兒童逐漸了解社會、掌握生存技能的過程,是人的社會化過程中的第一步。它要求兒童在成長過程中通過個人和社會的互動作用,獲得語言、思維、情感等能力和行為方式。

主要展現在:

培養兒童的基本生活技能,使兒童掌握吃飯、穿衣、保持個人清潔衛生、語言表達等人類發展的最初行為方式;

促使兒童的自我觀念發展,使兒童能厘清自我和非我兩者的關系;

使兒童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逐漸懂得限制自己的行為,調整好個人與個人以及個人與家庭、學校、社會等方面的關系;

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使兒童逐漸适應社會規範,具備社會公德;

培養社會角色,使兒童随着年齡的增長不斷扮演适當的性别角色、遊戲角色、學校角色以及社會角色等。

關于兒童的一些事,希望每個孩子都被溫柔以待

當兒童的需要得不到滿足,就會産生相應的問題。

1、生存問題

新生兒健康問題,主要是新生兒缺陷。為了生育一個健康的孩子,準父母們要注重孩子出生前的母嬰保健事宜: 婚前保健服務,包括婚前衛生指導、婚前醫學檢查等;孕産期保健服務,包括母嬰保健指導、孕産婦保健、胎兒保健、新生兒保健等。

兒童營養問題,主要是貧困地區兒童發育遲緩,城市地區兒童營養不當或營養過剩問題。

撫養人,應具有基本的科學育兒知識與理念。

例如,嬰兒早期喂養理念,包括倡導母乳喂養,如何在嬰幼兒早期進行輔食添加等;

例如,了解兒童基本權利和現代兒童觀,懂得兒童生理、心理人格和社會行為發展的知識;

例如,撫養人應有科學育兒的技能,知道在養育的過程中如何去觀察、構圖和引導等。

關于兒童的一些事,希望每個孩子都被溫柔以待

2、發展問題

貧困包括經濟和物質的匮乏,兒童貧困還會導緻缺少有效的成人陪伴、缺少情感回應、缺少健康照顧、缺少榜樣示範等(這也是當下留守兒童最需要的)。

其中,經濟和物質的匮乏屬于顯性的貧困展現,容易被察覺;缺少陪伴與情感回應等,屬于隐性的貧困展現,也往往是被忽略的,容易造成“問題兒童”的根源所在。

辍學問題。

關于兒童的一些事,希望每個孩子都被溫柔以待

3、兒童保護問題

包括被遺棄、遭受體罰和肢體虐待、被性侵、被忽視、被拐賣等。重點講述家庭監護方面的問題,主要包括監護不足、監護不當和監護缺失。

監護不足會導緻子女面臨被忽視的風險,較易出現在貧困家庭和單親家庭;

監護不當會導緻子女面臨被虐待的風險,如情感虐待、肢體虐待、管教過于嚴厲或過于溺愛、家庭暴力等;

監護缺失會導緻子女面臨被忽視和被他人傷害的風險,較易出現在父母有服刑、吸毒、外出務工等不在子女身邊的家庭。

關于兒童的一些事,希望每個孩子都被溫柔以待

重點針對兒童保護方面講述一下。傷害主要包括遭受虐待、忽視、暴力、剝削等。

首先要預防,作為監護人,要及時發現不利于兒童安全、健康成長的風險,并且要采取措施去消除、改善風險狀況,保障兒童的安全。

其次,針對已經或正在受到傷害的兒童,要及時進行案件報告。報告的主要形式包括電話熱線、指定郵箱、特制舉報箱、微信公衆号等。案件處置包括案件确認、兒童狀況的評估、情緒安撫、緊急庇護、家庭監護評估和處置等,對應的機構為國辦未成年人保護中心。作為舉報人,要注重兒童的情緒安撫,另外安全第一,必要時一定要尋求緊急庇護。

針對受到侵害的兒童,為了他們能夠康複和回歸到正常的生活,還應有身體康複、情緒輔導、法律援助等服務。康複的環境主要是原生家庭和兒童福利機構(替代性國家照顧體系)。

若受害兒童的評估顯示其父母監護狀況無法滿足兒童康複和回歸的需要,受害兒童會臨時或永久性地被帶離原生家庭,與父母分離,進入國家替代照顧服務體系。

關于兒童的一些事,希望每個孩子都被溫柔以待

為了幫助兒童改善甚至消除心理、行為等方面存在的困惑或偏差,即有效改善兒童個體的消極情緒、偏差行為和負向社會認知,促進其身心健康成長,家長或其他撫養人在溝通時要注意:

首先要建立融洽的關系;

試着完全接納孩子;

對孩子的情緒表達保持敏感,并作出相應的回應;

溝通過程中,要以孩子為中心;

循序漸進,不能過于急躁。

關于兒童的一些事,希望每個孩子都被溫柔以待

針對幫助兒童應對其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困惑或困難方面,撫養人應以教育引導和提供資訊為主。

針對高風險的兒童,需要進行行為、态度、價值理念的引導和矯正,撫養人應幫助兒童獲得對自己的認同,認識自己的權利,在擺脫困境的同時提高自身應對困境和挑戰的能力。輔導的内容如下:

第一階段:了解自己和他人,懂得個體的多樣性,群體的相似與獨特;

第二階段:認識各種情緒,發展“同理心”,包括認可自己和他人的感覺、了解自己的行為如何影響他人、學會換位思考、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等;

第三階段:學會積極傾聽,懂得一定的溝通技巧,包括學會清晰和直接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學會在人際交往中察覺并回應語言和非語言的交流資訊等;

第四階段:學會友好、合作的相處方式,包括了解非競争和合作的相處态度、練習競争中的友好合作技能等;

第五階段:學會抉擇,懂得承擔責任,包括如何拒絕、如何處理沖突、對生涯的規劃、物質濫用的預防、性教育、如何做決定等。

(具體如何輔導以後再講述。)

關于兒童的一些事,希望每個孩子都被溫柔以待

案例分析

三年級國小生小芬,父親坐牢,母親離家出走,由爺爺奶奶撫養長大。為了彌補父母之愛的缺失,爺爺奶奶百般疼愛與呵護。為了避免小芬被人嘲笑,幾乎不讓她和其他小朋友在一起玩耍,與親戚也很少往來。小芬性格内向,愛哭,怕與人接觸。

關于兒童的一些事,希望每個孩子都被溫柔以待

小芬的父母不在身邊,盡管被爺爺奶奶百般呵護,但依然是缺愛的。在爺爺奶奶的呵護下,性格内向,在學校不敢與人說話,沒有這個年齡的孩子應有的探索求知欲。她的生活圈隻有爺爺奶奶,很容易與社會脫節,需要進一步的社會化。

小芬在爺爺奶奶的過度保護下,已經存在了社交問題。為了讓她走出人際交往的錯誤思維,應鼓勵她平時多與同學、朋友交流,互相學習,建立良好的人際交往圈子。在她取得相關進步時,要及時予以表揚,增強其自信心,促使她改變現在内向的性格。

也可以通過娛樂休閑等活動帶領她走出自己封閉的小圈子,逐漸融入社會。

關于兒童的一些事,希望每個孩子都被溫柔以待

爺爺奶奶的出發點是防止小芬受到傷害,但教育行為有待改進,封閉的環境不利于成長;父親入獄,母親應明白其有撫養小芬的法定義務,母愛是兒童成長中最不可或缺的感情基礎,可以協助找到小芬的母親,并勸說其前去探望。

整合社會資源,幫助小芬建立良好的社會支援網絡。與親戚溝通,建議多去探望小芬及其爺爺奶奶,同時整合社群資源,改善生活環境,使老人放下戒備,讓小芬去跟外界交流,促使小芬健康成長。

當然,其中的參與者不止一人,孩子要學着承擔責任,成人要勇于承擔責任,除了責任,人與人之間也應該多些關愛與體諒。和諧社會,人人有責,人人有利。

願每個孩子都能被溫柔以待。

關于兒童的一些事,希望每個孩子都被溫柔以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