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毛主席三訪十三陵:一次點評皇帝,一次讓人代行禮,一次怅然若失

毛主席三訪十三陵:一次點評皇帝,一次讓人代行禮,一次怅然若失

偉大領袖毛主席

“有一種記憶,穿越曆史雲煙,卻曆久彌新;有一份思念,曆經時代風雨,反而愈加醇厚。”

十三陵,坐落在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麓,十三座陵墓埋葬着明朝的十六位皇帝中,除開國皇帝朱元璋、靖難之役中下落不明的建文帝朱允炆、被複辟的朱祁鎮趕下皇位的代宗朱祁钰外的其它十三位皇帝,是明史風雲的濃縮之地。

對于十三陵,一生有着非常豐富而十分獨特行遊經曆的毛澤東自然沒有落下,明十三陵毛澤東一共造訪過三次,1951年、1954年、1958年。

毛澤東第一次造訪十三陵是在1951年。

當時正處于解放初期,為了讓十三陵不被人為破壞,昌平縣政府成立護陵委員會,并派出專人巡管十三陵,王有富和郭玉奎便是當時負責的從業人員。

這一天,王有富剛從昌平縣城辦完事傳回陵園時,遠遠地看到三輛車停在十三陵神路石雕大象旁,兩輛小轎車,一輛吉普車。

車子在當時來說是很稀罕的東西,出現在陵墓更是少見的,懷着好奇心的王有富離車子越來越近,腦海中猜測着來者的身份。

四個上司幹部模樣的人,正望着陵墓的方向,其中一位長者,身材魁梧,面容慈祥,身穿灰色中山裝,拄着一根竹杖,此人正是偉大領袖毛主席。

毛主席三訪十三陵:一次點評皇帝,一次讓人代行禮,一次怅然若失

當王有富的腳步聲傳入毛主席一行人的耳中時,毛主席主動朝王有富走來,同他打招呼,問他是哪裡人,要到哪裡去。王有富自報家門,亮明了身份,說自己就是十三陵的守護人。

毛主席聽後面帶微笑地說道:“

我們想先去長陵看看,你能幫我們引一下路嗎?

當然,可以。

”話畢,王有富跟着一個秘書模樣的人上了吉普車,三輛車一直開到了長陵門前停下。

長陵的主人是永樂皇帝朱棣,他在奪取帝位後力排衆議,将帝都從南京遷回了他的封地——北京,一生留下了開拓疆土、疏通運河、下西洋、編撰永樂大典等功績。

當時十三陵還沒有對外開放,是以陵門是上了鎖的,王有富從護陵委員會取來鑰匙,帶着毛主席等人走進長陵。

“這個成祖永樂皇帝朱棣,敢在北京建都城,敢把自己的陵墓放在這裡,不怕蒙古人的鐵騎,是個有膽識的人。這個皇帝長住土木行宮,理政練兵,很少在京城金殿辦公,不忘戎武,這很不容易。”

可見,毛主席對明成祖朱棣的遠見卓識和超人膽略是很推崇的,對其常年在兵營行宮之中,過艱苦奮進的日子是很認可的。

毛主席三訪十三陵:一次點評皇帝,一次讓人代行禮,一次怅然若失

明成祖朱棣

王有富被毛主席廣博、卓越的見識所折服,平常有人來看看,也沒見對這些皇帝如此評價的,他對長者的身份更加好奇了。

逛完長陵後,他們又來到了永陵,永陵是大名鼎鼎的嘉靖皇帝朱厚熜的陵墓。朱厚熜好方術,常年用年輕的宮女煉藥,差點被宮女集體謀殺緻死。

當毛主席登上永陵墓頂的土丘時,向随行的人介紹道:

“這個皇帝特别迷信, 二十載不親朝政,偏聽偏信,重用奸臣嚴嵩達20 年之久,還将清官海瑞下了大牢。這個皇帝死後,他的兒子隆慶皇帝才放出海瑞。”

離開永陵後,

毛主席主動征求了王有富的意見

,可不可以到定陵去看看。王有富欣然應允,一行人又乘車到了定陵前,定陵的主人是明朝當政時間最長帝王——萬曆皇帝的陵墓。

毛主席望着定陵墓丘上的松柏林,感慨地說道:

“定陵葬的是萬曆皇帝,他叫朱翊鈞,就是京戲唱《二進宮》的李豔妃抱的小皇帝。他10歲登基,這個人長大了,酒色财氣都好,極度奢侈腐敗,長期荒政。他是明亡的種子,是個無道昏君。他當了48年皇帝,是明朝當皇帝年頭最長的一個,也是失民心最嚴重的一個。”

不知不覺,毛主席和大家一起走到了定陵宮門口,他回身向王有富問道:“南邊能看到哪個陵?”

王有富告訴毛主席,往南是萬曆皇帝父親明穆宗朱載垕的昭陵,年少的朱載垕并不得寵,登基後又是内憂外患,雖然得到一幹重臣的鼎力相助,取得了一些成就,卻又沉迷媚藥,被酒色所困。

毛主席沒有再往昭陵走,而是駐足打道回府,為了對王有富表示感謝,還一定要用車将他送到定陵橋上。當王有富下了車後,才從秘書口中得知長者是毛主席。

王有富每每回憶起這段往事時,毛主席親切的面龐總是浮現在眼前,對于輕車簡出的作風敬佩不已!

毛主席三訪十三陵:一次點評皇帝,一次讓人代行禮,一次怅然若失

十三陵

毛主席第二次造訪十三陵是在1954年。

這一次,毛主席邀請程潛、王季範等人一同遊十三陵。程潛是湖南醴陵人,比毛主席大11歲,16歲就中了秀才,而中秀才的那一年正好是戊戌變法,後來參加辛亥革命成了國民黨的進階将領,最後起義投靠中國共産黨,成為了新中國的中央軍委副主席。

王季範則是毛主席的表兄,毛主席稱他為“九哥”,比毛主席大9歲,與毛主席亦師亦友,他在毛主席的心中一直占據着很重要的位置。

與他們同行的還有程潛的女兒程熙,在去上陵的車上,毛主席便和小程熙攀談起來,“你叫什麼名字啊?”

面對毛主席的提問,小程熙顯得有些拘束,漲紅着臉回答道:“我叫程熙!”

毛主席又微笑着問道:“是哪個xi呀?”

小程熙低下頭,不敢看毛主席,也沒有回答,程潛着趕忙替女兒回答道:“是康熙的熙。”

毛主席聽後,哈哈大笑起來,對着把頭埋得老深的程熙打趣道:“康熙,小康熙皇帝,哈哈哈,那我就叫你小康熙吧!”

這一次車子來到十三陵後,由于車子還是沒有辦法開到十三陵裡面,毛主席便和衆人一起走向長陵。

毛主席還是和第一次一樣,拄着一根竹竿,對着衆人說道:“我們呀,又來找明成祖讨飯咯!”

衆人聽後都笑了起來。

毛主席三訪十三陵:一次點評皇帝,一次讓人代行禮,一次怅然若失

毛主席、程潛、王季範等同遊十三陵

到了長陵後,毛主席低下頭,對身邊的小程熙說道:“

小康熙,你幫我一個忙好不好,你呀,代表我,去給明成祖鞠個躬!

小程熙回頭望了望程潛,程潛對她點了點頭,得到回應的她對着長陵墓碑畢恭畢敬地鞠了一躬。

其實,從毛主席第一次造訪長陵說的話便可看出,毛主席對朱棣的文治武功是很欣賞的,那種敢于直面挑戰,擁有超凡膽識的氣魄,與自己何其相似。

然而,對于朱棣大肆建造奢華寝殿,驕傲輕敵,兵敗東昌等教訓,毛主席卻又能清醒地認識到,對待欣賞的人能一分二來看,不盲目崇拜,是在難得。

也是因為這個原因,毛主席才讓小程熙代替他向朱棣鞠躬,

一來表達欣賞,二來不盲目追崇

毛主席說朱棣不應建造奢華寝殿的故事發生1958年,也就是毛主席第三次造訪十三陵的時候。

毛主席三訪十三陵:一次點評皇帝,一次讓人代行禮,一次怅然若失

毛主席到十三陵水庫勞動

1958年5月25日,十三陵水庫動工,毛主席和其它中央上司人參加勞動。在到工地前,他們先到了長陵參觀了一番。

“十三陵是個好地方,這朱棣也真是有些眼力。”毛主席像是對身邊的周總理說,又像是自言自語地說着,踏上石階,走進大殿。

然而,毛主席的目光卻落在了粗大的楠木柱上,輕輕地點着下颌。當他邁出大殿門檻時,轉身對身後的從業人員說道:“好氣派的大殿…… 一個死人建這麼座大殿,有何益處?實在是勞民傷财!”

周總理接過話題,說道:“畢竟是封建階級的生活觀嘛。”毛主席聽後,不再言語,随陪同人員登上長陵寶頂。

登頂後,毛主席微微喘了幾口氣,把衣扣解開,掏出一支煙含在嘴裡,狠狠地吸了一口後說道:“有人說明朝在軍事上的失利, 在于對北京的守禦分兵太散。恩來,你看呢?”

周總理沉思片刻後說道:“十三陵、居庸關和北京城,地非不靈,城非不高,兵非不多,糧非不足也,國法不行而人心去也。”

“顧炎武的話被你拿來, 實恰如其分啊!”毛主席說着,望了周總理,兩人會心地笑笑。

毛主席三訪十三陵:一次點評皇帝,一次讓人代行禮,一次怅然若失

毛主席和周總理

看完長陵後,毛主席準備上車離開時,手握車門,回身深深望了一眼蒼松翠柏中的皇家陵園,臉上掠過一絲淡淡的怅惘,好像遺失了什麼。

這一切被細心的周總理看在眼裡,于是問道:“主席,還去定陵嗎?”

毛主席聽罷,說道:“改日再去吧。”說完,轉身進了轎車,向十三陵水庫駛去。

就這樣,毛主席成了當時的中國高層上司人中,唯一一位從未踏進過地下宮殿之門的人。

文/軒羲十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