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這些哲學家和你一樣“回不了家”

作者:思廬哲學
這些哲學家和你一樣“回不了家”

來源:喜聞

這些哲學家和你一樣“回不了家”

著名文學理論家薩義德曾說:流亡是最悲慘的命運之一。

在古代,流放是特别可怖的懲罰,因為不隻意味着遠離家庭和熟悉的地方,多年漫無目的的遊蕩,而且意味着成為永遠的流浪人,永遠離鄉背井,一直與環境沖突,對于過去難以釋懷,對于現在和未來滿懷悲苦。

流亡意味着不能适應,或者更中肯地說,不願适應的學者,他們甯願居于主流之外,抗拒,不被納入,不被收編。許多思想家因為他們的思想而被殺害,有些人借着流放逃離。這裡的大多數人都是被政府趕走的,但也有一些是為了自己的安全而逃走。其中一些思想家在流亡幾個世紀後仍然享有盛名的這一事實表明,即使他們仍得不到同胞的認可,但他們往往是深刻而正确的。

這些哲學家和你一樣“回不了家”

孔子

這些哲學家和你一樣“回不了家”

鄭人或謂子貢曰:“東門有人,其颡似堯,其項類臯陶,其肩類子産,然自要以下不乃禹三寸,累累若喪家之狗。”

子貢以實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狀,末也。而謂似喪家之狗,然哉!然哉!”

作為中國哲學的重量級人物,孔子的大部分工作時間都是在流亡中度過的。他的職業生涯不是從哲學開始的,而是從政府開始的。鄰國齊國對孔子試圖實施的改革的潛力感到擔憂,也對魯國日益增長的權力心存警惕,于是送給季桓子一份禮物:百匹良馬和舞女八十。自此,君臣迷戀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與季氏出現不和。孔子非常失望,離開魯國,到外國去尋找出路,開始了周遊列國的旅程。在接下來的13年裡,遍訪列國,試圖找到一個可以施展抱負,進行改革,實行良政的諸侯國,然而無一國用他。

這些哲學家和你一樣“回不了家”

阿那克薩戈拉斯

這些哲學家和你一樣“回不了家”

阿那克薩戈拉斯是古希臘哲學家、原子唯物論的思想先驅。他是著名的自然科學家,認為太陽是一團熾熱的物質,月亮和地球一樣也有山谷和居民,隕石是從太陽掉下來的石頭,雷由雲彩的撞擊而産生,閃電是雲與雲之間摩擦的結果。

由于這些違反傳統宗教和神話的主張,被人攻擊為宣傳邪說,以“不敬神”的罪名被驅逐出雅典。後來他回到伊奧尼亞,隐居于朗普薩柯。阿那克薩戈拉是一個典型的伊奧尼亞學派哲學家,為理性主義者。他主張地球是一個圓柱體,相信天體和地球的性質大體上是同樣的,否認天體是神聖的和主張“精神”(nous)是生命世界的變化及動力來源。

這些哲學家和你一樣“回不了家”

第歐根尼

這些哲學家和你一樣“回不了家”

第歐根尼原是辛諾普城邦一個銀行家的兒子,在替父親管理銀行時鑄造僞币,緻使父親入獄而死,自己則被逐出了城邦。在他成為哲學家後,人們仍不時提起來羞辱他。第歐根尼反唇相譏:“那時候的我正和現在的你們一樣,但你們永遠做不到和現在的我一樣。正是因為流放,我才成了一個哲學家。他們判我流放,我判決他們監禁于城邦之内。”

流放後,他移居雅典,批評了該城市的許多文化習俗。他以赫拉克勒斯為榜樣,認為行動比理論更能彰顯美德。他用他簡單的生活方式和行為來批評他所認為的腐敗、混亂的社會的社會價值觀和制度。他以高度非傳統的方式在自己選擇的任何地方睡覺和吃飯而聞名,并且開始強化自己對抗大自然的能力。他宣稱自己是一個世界主義者和世界公民,而不是隻對一個地方效忠。

這些哲學家和你一樣“回不了家”

亞裡士多德

這些哲學家和你一樣“回不了家”

亞裡士多德于十七歲時前往雅典柏拉圖學園學習二十年,直到柏拉圖死後才離開。公元前342年,亞裡士多德傳回馬其頓,給國王十三歲的兒子(後來的稱亞曆山大大帝)當私人教師。公元前335年亞曆山大繼承王位後,亞裡士多德傳回雅典,創辦了自己的學校——萊希門學園。亞曆山大慷慨地為他提供研究經費。

亞裡士多德原則上反對亞曆山大的獨裁作風。盡管如此,他也因為與亞曆山大交往而得不到主張民主的雅典人的信賴。公元前323年亞曆山大去世時,反馬其頓的派别在雅典占據統治地位,亞裡士多德被指控有罪。他想起了七十六年前蘇格拉底的命運,就逃離雅典,邊逃邊說:他不會給雅典第二次機會來犯下攻擊哲學的罪行。幾個月後他在流亡中喪生,終年62歲。

這些哲學家和你一樣“回不了家”

卡爾·馬克思

這些哲學家和你一樣“回不了家”

馬克思的一生中很少有完全出于個人意願的長途旅行,算起來第一次應該是他25歲時的新婚蜜月溫泉行,第二次則是他已經步入晚年,為減緩病痛進行的療養溫泉行。但在他的一生中,一點也不缺長途旅行,因為政治原因被各國政府趕來趕去,被迫拖家帶口,在歐洲幾個城市間輾轉,流亡是他人生的常态。他在流亡中居住過的歐洲重要城市:巴黎、布魯塞爾、科隆和倫敦,都是19世紀風口浪尖上的城市。法國政府曾經為這個政治難民提供過一個邊遠海邊的休閑選擇,但馬克思沒有去。因為正是這些風口浪尖上的大城市才有他的事業和生命。

哲學博士馬克思的第一份職業是在科隆的《萊茵報》當撰稿記者,後來升任主編。年輕的主編以激烈的言辭和尖銳的時評觸怒了普魯士政府,報紙被停刊。馬克思事業受挫,而這時燕妮剛剛失去了她的父親,兩個悲喜交加的年青人,在他們訂婚7年後,終于結婚了。他們享受了一次沿着萊茵河的蜜月溫泉旅行。然後馬克思帶着燕妮開始了他流亡的第一站,當時歐洲的流亡之都——巴黎。被各自國家驅逐的人士都彙聚到了這裡,馬克思在這裡找到了很多志同道合者,最讓他相見恨晚是恩格斯。從巴黎開始,他們的合作持續了一生。兩人用通信的方法,建立起一個讓志同道合者交流的國際資訊網絡。迫于普魯士的壓力,法國還是趕走了馬克思這個普魯士政府的敵人。這次馬克思夫婦帶着第一個女兒小燕妮,走向了流亡的下一站:比利時布魯塞爾。

在布魯塞爾期間,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起草了《共産黨宣言》,1848年在倫敦出版。宣言結尾的那句“全世界無産者聯合起來”成為國際勞工運動中最響亮的口号。在今天馬克思家鄉的博物館裡,陳列着迄今為止的各種版本,各種語言的《共産黨宣言》,僅僅中文版我就找到了四種。

為了躲避普魯士政府的迫害,馬克思在布魯塞爾時放棄了他的普魯士國籍。但他時刻關注着從普魯士傳來革命消息。比利時政府擔心革命蔓延到比利時,驅逐了所有外國共産黨人。馬克思回到了他曾經戰鬥過的科隆,開辦《新萊茵報》,為歐洲革命吹響号角,一年多的時間裡,報紙影響力不斷擴大,終于遭到普魯士政府的查封。這一次,馬克思被作為不受歡迎的外國人,被普魯士政府驅逐出境。他帶着全家去了倫敦,本來以為這次還是流亡途中的一站,結果一住就住了近30年,直到生命的終點。在倫敦的馬克思,投入到政治經濟學研究中,開始寫畢生的心血之作——《資本論》。

這些哲學家和你一樣“回不了家”

漢娜·阿倫特

這些哲學家和你一樣“回不了家”

德國裔美國哲學家漢娜·阿倫特是納粹主義的受害者,在二戰之前被迫逃離納粹德國。

1933年,她開始緻力于揭露猶太難民的悲慘遭遇,遭到蓋世太保逮捕。不過,她在獄中得到一位看守的幫助,逃往日内瓦,後又輾轉來到巴黎。阿倫特在巴黎繼續幫助猶太難民逃往巴勒斯坦。1940年德軍入侵法國之後,她被投入居爾集中營。這次她也成功逃脫,并于1941年前往美國,後來獲得了美國國籍。阿倫特将大部分心血都花在了對猶太文化的研究上。1975年在紐約逝世之前,她一直在為全體猶太人的自由奔走疾呼。

這些哲學家和你一樣“回不了家”

采編:艾若

排版:莫一

稽核:永方

美工/VI:小周

●悲觀or樂觀?哲學界如何看待元宇宙?

●一場存在主義的愛情實驗

●《機械姬》| 在物與神的張力中尋找人

●陳嘉映:人的所有智能都是一種對話

●馬克思主義者眼中的銀河

這些哲學家和你一樣“回不了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