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位母親的懊惱:我的責備和打罵,竟讓孩子變得越發暴力

一位母親的懊惱:我的責備和打罵,卻讓孩子變得越發暴力

看到熊孩子出現時,大家都會覺得熊孩子真的很可惡,其實背後的家長對于自己的孩子也是十分束手無策的。

一位母親的懊惱:我的責備和打罵,竟讓孩子變得越發暴力

具體表現為在公共場所中總是要違反相應的秩序,和其他人同行時總是要欺負别人,甚至也會對長輩動手腳。

這樣子的孩子在家長心中都會擔心,因為害怕自己孩子被人家孤立、融不入群體、傷到别人、甚至會不會有暴力傾向。

那究竟孩子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性質頑劣的性格呢?當孩子這樣子的時候家長能有什麼作為呢?

一位母親的懊惱:我的責備和打罵,竟讓孩子變得越發暴力

面對“熊孩子”的這種輕易攻擊行為,我們要根據不同年齡階段來分析。

下面來說一說具體的分析和解決方法。

01

入園年齡前,兒童的引導方法

家長應該根據孩子的年齡客觀地看待孩子的攻擊行為。

其實三歲及以下的孩子這個階段的“攻擊行為”是非常正常的,這個時候家長可以放松點,這并不具備暴力傾向。

一位母親的懊惱:我的責備和打罵,竟讓孩子變得越發暴力

通常一歲及以下的孩子這種行為其實更多的表現為試探,這是一歲孩子與其他孩子交流的方式。

互相不熟悉的小孩通過拍打的工作進行互相的探索和了解,這種行為是必然的,畢竟這時候的小孩并不會講話。

當孩子長大到二至三歲時,這個階段的孩子已經具備初步的自我意識,是以他們通常都不能接受不合自己心意的事物。

一位母親的懊惱:我的責備和打罵,竟讓孩子變得越發暴力

孩子面對這種情況時,孩子通常都不喜歡用語言進行溝通,反而第一反應是通過肢體行為來解決。

孩子因為還未能說清楚自己的着急,是以肢體就上升為第一語言。

面對别人拿着自己喜歡的玩具,第一反應就是搶回來。

有的孩子内心會特别渴望與别人産生交流的機會或者是吸引别人的注意力,當不知道應該如何做時,孩子一般就會選擇表現出熊孩子的一面。

一位母親的懊惱:我的責備和打罵,竟讓孩子變得越發暴力

因為這種行為能讓孩子快速達到目的,是以漸漸的孩子就會形成習慣。

家長要知道這時候孩子對于這種行為是沒有概念的,是以家長要理性點,不要第一時間就選擇責備孩子。

當家長看到孩子出現這種行為時,應該對孩子進行耐心地提醒和誘導。

例如當兩個寶寶一起玩時,自己的孩子因為想跟其他孩子建立聯系,想靠近别人摸别人,一不小心卻成了拍。

其他孩子可能因為不喜歡這樣的拍導緻兩個人肢體行為沖突進一步加劇。

一位母親的懊惱:我的責備和打罵,竟讓孩子變得越發暴力

為了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家長可以進行善意的提醒。

可以告訴孩子說這樣子的行為是不正确的,并且給孩子示範正确的摸的方式。

孩子因為這樣的提醒和教導久而久之就會知道這種行為是錯誤的,應該改正。

家長溫柔地提醒更能讓孩子改掉錯誤的行為。

在現實生活中,可以通過遊戲教會孩子什麼行為的交流是善良的。

一位母親的懊惱:我的責備和打罵,竟讓孩子變得越發暴力

利用孩子最喜歡的娃娃來讓孩子感同身受,輕輕的撫摸能讓娃娃感到開心,但是大力地拍打卻隻會帶給娃娃傷害。

不要小看這種遊戲帶給孩子的教育作用。

02

入園年齡後的兒童的引導方法

超出三歲的孩子,對别人表現出攻擊性的原因比三歲前的孩子更加複雜,導緻孩子這樣的因素有很多。

家庭環境因素

孩子的攻擊行為很大程度上受環境影響,尤其受家庭環境的影響。

一位母親的懊惱:我的責備和打罵,竟讓孩子變得越發暴力

不少的獨生子女因為沒有兄弟姐妹,是以很容易養成過分自我的性格。

因為孩子内心隻有他自己,是以導緻孩子會要求别人也要按照自己的意願辦事。

若是被拒絕就會産生攻擊性的行為,為了防止孩子這樣子,長輩隻好哄着小孩子,畢竟是獨子。

這種情況是非常常見的,家裡将孩子寵上天,導緻孩子的脾氣越來越差。

人一旦長時間被滿足,形成習慣後一旦有事與願違的事情出現,孩子就會大發雷霆,嚴重的話甚至會打長輩。

一位母親的懊惱:我的責備和打罵,竟讓孩子變得越發暴力

但是很多時候,由于家長的不作為,甚至可以說是忍讓,導緻孩子性質更加惡劣。

這時候的孩子就是因為家庭環境才變成了“小惡霸”。

上梁不正下梁歪

尚小的孩子通過模仿來習得一些技能,是以父母身上的一些壞習慣很大機率也會出現在孩子身上。

因為孩子模仿能力非常強大,是以家長應該謹言慎行。

若是家長面對犯錯的孩子時,選擇打罵的方式,孩子未來對待别人犯錯也會選擇這樣的處理方式。

一位母親的懊惱:我的責備和打罵,竟讓孩子變得越發暴力

因為在充斥着暴力氛圍的家庭中,孩子也會沾染上暴力的戾氣,随着壓力的不斷增大,行為也會更加過分。

03

是以為了讓孩子避免沾染這樣的行為

家長應該這樣做

清楚地向孩子表明立場

家長在面對孩子的攻擊性行為,不應該選擇忽視。

家長應該知道孩子這個行為是有錯的,但是這個行為并不是可怕的。

真正可怕的地方是家長的視而不見,孩子就會以為這種行為是被默許的,日後會更加變本加厲。

在家長的眼中可能會覺得這樣沒什麼,甚至會拿孩子來開玩笑,其實這樣是完全錯誤的。

一位母親的懊惱:我的責備和打罵,竟讓孩子變得越發暴力

孩子意識不到自己的錯誤,等真正習慣了之後再幹涉也就來不及了。

對于這種情況應該用嚴肅的态度來阻止孩子的進一步行為,并提出嚴肅的批評,這樣子孩子就會意識到這種行為是不對的。

教導孩子如何表達自己的感受

其實孩子哭鬧或者表現反常肯定是有他說不出來的原因的,但是無法清楚地了解孩子并不是家長的問題。

而幫孩子解決情緒問題卻是需要家長掌握的。

當目睹孩子的錯誤行為時,家長第一時間不是斥責孩子,而是先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真正情緒。

一位母親的懊惱:我的責備和打罵,竟讓孩子變得越發暴力

“是不是因為别人的不允許才覺得委屈”

這樣子詢問孩子會讓他認識到自己的情緒,讓孩子知道這就是委屈、氣憤、生氣

孩子因為家長的認可,情緒會更容易冷靜下來,随後也能從理性的角度看問題。

道歉環節必不可少

常常聚焦在孩子打人這個環節上,但事後的道歉一樣重要。

這個環節可以讓孩子意識到做錯事是需要負責的,犯錯并不可怕,怕的是推脫責任。

面對孩子的道歉,家長應該給予适當的鼓勵。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