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多出了一個網絡流行語叫“社恐”。
大體表現為害怕在小團體中被人審視,一旦發現别人注意自己就不自然,不敢擡頭、不敢與人對視,甚至覺得無地自容,不敢在公共場合演講,集會不敢坐在前面,故回避社交,在極端情形下可導緻社會隔離。

常見的恐懼對象是異性、嚴厲的上司和未婚夫(妻)的父母親等,或是熟人。
以上這段是我搜尋到的官方解釋,本以為“社恐”就是一個有點惡搞的詞,但其實真正的“社恐”是伴随着或輕或重的心理問題的。
再一了解,“社恐”在青少年群體當中,是比較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
中國青年報·中青校媒面向全國大學生開展了關于“社交恐懼”的問卷調查,共回收來自255所高校的4854份有效問卷。
調查結果顯示,80.22%受訪大學生表示自己存在輕微“社恐”;6.90%受訪大學生表示自己有比較嚴重的“社恐”;0.64%受訪大學生表示自己有嚴重的“社恐”,被醫學上确診為社交恐懼症。
此外,12.24%受訪大學生表示自己完全不“社恐”,稱自己是“社牛本人”。
看到這些資料,做為一個早期教育工作者的職業本能,我很自然的想到:為什麼有那麼多的年輕孩子會有“社恐”?
推及至6歲以前,家長和教育工作者,應該做些什麼去幫助孩子發展這項生存能力呢?
回到現在的工作中,先不上升到社恐問題,孩子早期社交能力的培養,還是有一些問題是值得家長們注意的。
缺乏真實的與人的互動
很多家長認為帶養孩子,不哭不鬧,就可以不用管。孩子能自己玩,就自己玩,更多的是跟一些沒有生命的玩具和物體,缺少與人的互動,有眼神交流、有表情交流、有肢體交流的互動。
長此以往,孩子的狀态就會表現為自言自語,覺得一個人更舒服,更簡單。當有社互動動産生的時候,由于孩子不懂解決問題的方法,導緻更不喜歡社交環境。
孩子自我感的建立
“社恐症”群體的共通點,就是不喜歡别人的關注與注視。當下的自我狀态,是隐形的,是微小的,小到大家看不到最好。
其實這反應出了,孩子早期自我感的建立,沒有得到充分的發展與支援,沒有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自我評價系統。
孩子從自我感上沒有一種“我很好,我很優秀,我是閃光的,我是獨一無二的”等這樣的一些自我認知。
這與家長的過度管教、壓抑、控制的教養方式有直接關系,導緻孩子弱化自我,畏懼權威,沒有辦法發展出強大的自我。
是以選擇封閉自我在自己的小世界裡,一旦跨越出去就會覺得不安全。
當然也會有一些先天氣質就屬于比較安靜,内向,喜歡獨處的孩子。
但差別“社恐”和性格安靜的差别是:後者是能遊刃在熱鬧與獨處之間的,即使處于社交場合也不會有任何的不适與拘束,也不在意别人的看法。
這樣的人是擁有着強大的自我,去幫助ta建立各種社交關系的。
值得欣慰的是,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重視孩子早期社交能力的發展。
早教中心、托育中心、兒童活動中心、家長特意組織的嬰幼兒集體活動等,都在努力的為孩子創造讓孩子主動參與的社交環境。
這不單純的隻是讓孩子學會交往,而是讓孩子在環境中去建構更豐滿的自己,學會如何在環境中建立關系,如何在關系中建構自己。
希望0-6歲的寶爸寶媽們,重視對孩子高品質的陪伴,給予孩子充分的尊重、選擇權、話語權。
幫助孩子建立完整的自我評價系統,建構強大的自我,才是孩子社會性發展的重要基礎。
歡迎關注“璟舒說”公衆号,我們準備了300餘篇原創育兒文章,幫助大家提供更加詳細的養育照護育兒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