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社恐”从娃娃抓起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多出了一个网络流行语叫“社恐”。

大体表现为害怕在小团体中被人审视,一旦发现别人注意自己就不自然,不敢抬头、不敢与人对视,甚至觉得无地自容,不敢在公共场合演讲,集会不敢坐在前面,故回避社交,在极端情形下可导致社会隔离。

“社恐”从娃娃抓起

常见的恐惧对象是异性、严厉的上司和未婚夫(妻)的父母亲等,或是熟人。

以上这段是我搜索到的官方解释,本以为“社恐”就是一个有点恶搞的词,但其实真正的“社恐”是伴随着或轻或重的心理问题的。

再一了解,“社恐”在青少年群体当中,是比较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

“社恐”从娃娃抓起

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面向全国大学生开展了关于“社交恐惧”的问卷调查,共回收来自255所高校的4854份有效问卷。

调查结果显示,80.22%受访大学生表示自己存在轻微“社恐”;6.90%受访大学生表示自己有比较严重的“社恐”;0.64%受访大学生表示自己有严重的“社恐”,被医学上确诊为社交恐惧症。

此外,12.24%受访大学生表示自己完全不“社恐”,称自己是“社牛本人”。

“社恐”从娃娃抓起

看到这些数据,做为一个早期教育工作者的职业本能,我很自然的想到: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年轻孩子会有“社恐”?

推及至6岁以前,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该做些什么去帮助孩子发展这项生存能力呢?

回到现在的工作中,先不上升到社恐问题,孩子早期社交能力的培养,还是有一些问题是值得家长们注意的。

缺乏真实的与人的互动

“社恐”从娃娃抓起

很多家长认为带养孩子,不哭不闹,就可以不用管。孩子能自己玩,就自己玩,更多的是跟一些没有生命的玩具和物体,缺少与人的互动,有眼神交流、有表情交流、有肢体交流的互动。

长此以往,孩子的状态就会表现为自言自语,觉得一个人更舒服,更简单。当有社交互动产生的时候,由于孩子不懂解决问题的方法,导致更不喜欢社交环境。

孩子自我感的建立

“社恐症”群体的共通点,就是不喜欢别人的关注与注视。当下的自我状态,是隐形的,是微小的,小到大家看不到最好。

其实这反应出了,孩子早期自我感的建立,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与支持,没有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自我评价系统。

孩子从自我感上没有一种“我很好,我很优秀,我是闪光的,我是独一无二的”等这样的一些自我认知。

“社恐”从娃娃抓起

这与家长的过度管教、压抑、控制的教养方式有直接关系,导致孩子弱化自我,畏惧权威,没有办法发展出强大的自我。

所以选择封闭自我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一旦跨越出去就会觉得不安全。

“社恐”从娃娃抓起

当然也会有一些先天气质就属于比较安静,内向,喜欢独处的孩子。

但区别“社恐”和性格安静的差别是:后者是能游刃在热闹与独处之间的,即使处于社交场合也不会有任何的不适与拘束,也不在意别人的看法。

这样的人是拥有着强大的自我,去帮助ta建立各种社交关系的。

“社恐”从娃娃抓起

值得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重视孩子早期社交能力的发展。

早教中心、托育中心、儿童活动中心、家长特意组织的婴幼儿集体活动等,都在努力的为孩子创造让孩子主动参与的社交环境。

这不单纯的只是让孩子学会交往,而是让孩子在环境中去建构更丰满的自己,学会如何在环境中建立关系,如何在关系中建构自己。

“社恐”从娃娃抓起

希望0-6岁的宝爸宝妈们,重视对孩子高质量的陪伴,给予孩子充分的尊重、选择权、话语权。

帮助孩子建立完整的自我评价系统,建构强大的自我,才是孩子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基础。

欢迎关注“璟舒说”公众号,我们准备了300余篇原创育儿文章,帮助大家提供更加详细的养育照护育儿服务。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