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方便面涨到5元,奶茶降到4元,这是消费萎缩时代的殊途同归

方便面涨到5元,奶茶降到4元,这是消费萎缩时代的殊途同归

蓝白观楼市

2024-05-23 18:35发布于河南房产领域创作者

大家好,我是蓝白。

方便面又涨价了,我一个资深泡面爱好者表示震怒。

今年五一后,康师傅向经销商下发了调价通知,桶装面的建议零售价从4.5元涨到5元,一桶涨5毛;袋装面从2.8元调整到3元,涨了两毛。

食髓知味,这已经是康师傅第3次涨价了。

第一次是2018年,袋面每箱涨价2元,桶面每箱涨1元。

第二次是2021年三季度,从一部分产品的试探涨价到全面提价,桶装面从4元涨至4.5元,提价12.5%,袋面由2.5元调至2.8元,提价12%。

这次涨价的姿势有点怪异,经销商说建议零售价要涨,进价没变,以后啥时候变也不知道,网店客服说不知道,官方也不正面回应。

你说你涨就涨吧,为啥要挠一下又缩回去的反复试探?

扭扭捏捏的想涨又不敢明说,看来厂家也没底气啊。

按理说,商品供不应求,卖的好才会涨价。

方便面是卖的越差劲,涨的越凶。

看过去几次涨价的节点。

2015-2017年,中国方便面销量减少了近60亿包,康统两家选择在2018年涨价。

方便面涨到5元,奶茶降到4元,这是消费萎缩时代的殊途同归

2021年康师傅方便面收入降了3.6%,接着涨价。

2023年,康师傅方便面业务降了2.84%,统一缩水了10个亿,日清降了6%,这又准备使出涨价这一招了。

疫情囤货红利消失后,外卖堂食恢复正常,加上花样百出的速食品类越来越多,方便面卖不动是理所当然的。

市场萎缩,摆在厂家面前有三个选择:降价,维持原价,涨价。

十多年前是方便面销量的巅峰,卖的好,那是因为没得选。

没有30分钟送达的外卖,没有次日达的物流,没有预制菜。

有的是什么?

是学校宿舍楼下的小卖部,是城乡结合部的小超市,是混杂着脚臭,汗味,吵闹声的绿皮火车。。。

当全民居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冲泡即食的替代品层出不穷,不管是维持原价和降价,都改变不了方便面需求下降。

要保护利润,涨价似乎才是理性的选择。

最好的理由当然是:升级。

料包升级,面饼升级,包装升级。。。

这几家的拳头产品,康师傅是香辣和红烧,统一有茄皇,白象是老母鸡汤面,今麦郎有一袋半。

单看价格,康师傅不是最贵的。

方便面涨到5元,奶茶降到4元,这是消费萎缩时代的殊途同归

搞升级之后,康师傅有十几块的速达面馆,白象有香菜面和20块以上的蟹黄面,一阵风刮过,现在就算搞活动打折,也不见得有多少人买。

涨价玩脱的例子,除了方便面,还有休闲零食的榨菜和瓜子。

涪陵榨菜前两年从5毛涨到了两块五,换来了营收和净利润双降。

恰恰瓜子连续两次对葵花籽产品提价,现在毛利率和营收也都在降。

厂商认为自己的产品是刚需,加班总要吃泡面,馒头米饭总要配榨菜,看电视总要嗑瓜子。

品牌统治力也强,方便面康统两家市占率超过50%,卖榨菜的涪陵一家独大,瓜子没有能挑战恰恰地位的。

方便面涨到5元,奶茶降到4元,这是消费萎缩时代的殊途同归

“刚需+别无分号”,站在这些快消品厂商的立场,乍一看,涨价逻辑是通的。

既然保持原价或者降价也无法带来份额的提升,那当然是“涨价一时爽,一直涨价一直爽。”

不不不,现在不是10年前了。

在速食的螺蛳粉面皮麻辣烫面前,方便面是刚需吗?

在老干妈,牛肉酱,香菇酱这些下饭神器面前,榨菜还是刚需吗?

在核桃、巴旦木、碧根果、腰果面前,瓜子还是刚需吗?

斯密的《国富论》里有一章,论商品的自然价格与市场价格,其中提到:

1,涨价幅度的大小,取决于货品的缺乏程度、买家的富有程度和浪费程度引起的竞争烈度大小。

2,如果买家的收入一样,那商品缺乏程度的大小,就要看商品对买家的重要性大小。

所以,在都市被封锁或发生饥荒场合,生活必需品的价格总是非常昂贵。

这段几百年前的话,套用到现在依然成立的。

方便面在居家阶段,是几乎等同于米面粮油的囤货“必需品”,现在却成了可有可无的“替代品”。

降价或者维持原价,确实无法改变总需求的下降。

但逆势涨价,只会让需求萎缩的更快。

一边是方便面涨到了5块1桶,另一边是奶茶降到了4块。

五一之后,喜茶原价8元的“纯绿茶妍后”,用券后只要4元一杯,其他的茗茶、轻乳茶、厚乳茶系列,都能买一送一。

我本以为蜜雪的4块柠檬水已经天下无敌,现在连奶茶都干到4块一杯了。

要知道,在2020年,标榜高端的喜茶客单价达到52元-56元,远超行业35元的平均客单价水平。

4年前方便面开始涨价之路,4年后奶茶能降到比泡面都便宜,属实是倒反天罡了。

新茶饮的价格战,比汽车来的还要惨烈。

我现在去商场都迷糊了,一楼全是展车,2楼3楼全是冷清的服装店,4楼5楼全是听过的没听过的各种奶茶店,一层楼冒出来十几家。

原来动不动30一杯,现在贴身肉搏,用不完的券,天天都是限时活动,谁不降到10块以内谁是孙子。

我觉得下一步就是用拉新、集赞的名头免费喝了。

都说在中国,没人敢跟河北人打价格战,对河北电商人来说,亏钱不焦虑,没出单才焦虑,一天发三车货,一车赔,一车送,一车做活动,一年流水上千万,利润结算才1万,义乌商家都得找河北小作坊进货。

现在茶饮也差不多这个意思,钱可以不赚,人气必须要有,只要能找到愿意加盟的老乡就成。

方便面的提价,和白酒非常像。

茅五洋汾泸,把中小酒企杀的片甲不留,蚕食了白酒市场近半份额。

茅老大掌握定价权,二线酒企跟风涨价,财报是一年比一年好看。

代价是什么?

代价是6年时间产量腰斩,库存一年比一年多,是白酒市场的萎缩,是急于引诱年轻人入局的焦虑。

白酒尚有酒鬼们的追捧,有工艺、口感、包装、故事的护城河,但方便面没有。

新茶饮的无底线竞争,类似汽车。

新茶饮现在有3172个品牌,开出了418403家门店。

去年,有十几家车企破产、好几个4S集团跑路、超2000家4S店退网。

但是,汽车有技术爆炸带来与油车相比的巨大差异化。

而现制茶饮,口味复制难度几乎为零。

没有壁垒,就只能靠不断的开店-加盟-拼低价做大规模。

任何一个看起来稳居头部的品牌,都会被后来者从抄袭到超越,价格只会越来越便宜。

中泰杨畅的报告总结的很对:卖方市场时代,零售商定位于服务商家,品牌商掌握定价绝对主导权。

买方话语权崛起后,畸形的产业结构得到调整,随着商品、零售商走向过剩,市场进入买方时代。

较低的转移成本,使消费者可以用脚投票,倒逼上游走向激烈的价格竞争。

产业链的价值分配开始倾向于消费者,这对于商家而言是“降级”,但对于消费者而言,却是实实在在的“升级”。

扯再多的高级、国风、联名IP、定位和调性都没用,最后都得做消费者的舔狗。

买卖双方话语权易位是一方面,我们再把视角拓宽,也有宏观背景变化的原因。

兴证宏观报告说,消费降速,主要存在于两种宏观场景:社会结构变迁和经济转型阵痛。

不走运的是,老龄化和地产转型,现在我们这俩全占了。

方便面涨到5元,奶茶降到4元,这是消费萎缩时代的殊途同归

由此带来的消费既有升级,也有降级,特征是:必需消费>可选消费,平价小店>大型百货,家装翻新维护>家具用品添置。

方便面涨价也好,奶茶降价也罢,一个为了保利润,一个为了扩规模。

市场竞争阶段不一样,企业的应对手段也不一样。

但有个点是一样的:泡面和奶茶,都暗藏了在时代变迁背景下,可选消费品需求萎缩的草蛇灰线。

我是蓝白,今天先聊到这,咱们下期再见。

查看原图 29K

  • 方便面涨到5元,奶茶降到4元,这是消费萎缩时代的殊途同归
  • 方便面涨到5元,奶茶降到4元,这是消费萎缩时代的殊途同归
  • 方便面涨到5元,奶茶降到4元,这是消费萎缩时代的殊途同归
  • 方便面涨到5元,奶茶降到4元,这是消费萎缩时代的殊途同归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