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天價救命藥”進醫保:罕見病治療破局

1月12日,3歲9個月的朱钰涵完成了青島首針脊髓性肌萎縮症(SMA)靶向藥注射,成為SMA靶向藥納入醫保後青島的首例注射者。今年1月1日,山東棗莊的一名4歲男孩接受了SMA靶向藥納入醫保後全國首針注射。

去年12月3日,新版國家醫保藥品目錄公布,全球首個用于治療罕見病脊髓性肌萎縮症的精準靶向治療藥物——諾西那生鈉注射液名列其中,今年1月1日起,該藥價格從最初的近70萬元/針降至3.3萬元/針。

難确診、高昂醫藥費、漫長的護理與康複……罕見病治療難困局何解?治療藥物納入醫保可謂邁出了一大步。但這并不是終點,臨床醫生對罕見病的認知提升、罕見病篩查等,都是需要長期推進的議題。

确診時感覺“天都塌了”

“從懷孕開始,啵妞的每一項檢查都一路綠燈,打疫苗也沒有任何不良反應。”啵妞的母親張麗(化名)說,孩子八個月時還不會爬,這引起了她的警覺。“老話說‘七坐八爬’,别說爬了,趴着擡頭都不願意,兩隻腳也沒有力氣。”

八個月正常體檢時,當地婦幼兒童保健院的醫生表示發育遲緩,需要做康複訓練。“這孩子一看就有問題,宮内缺氧可能傷了腦神經,需要做腦部核磁共振。”

這些話猶如晴天霹靂。抱着“大醫院更專業”的心态,張麗和丈夫帶着啵妞去江西省兒童醫院複查。專家懷疑孩子患有脊髓性肌萎縮症,讓他們去做肌電圖檢查。

肌電圖檢查要将同心圓針電極插入肌肉。“那麼長的針頭紮進肉裡,還要通電,啵妞哭得撕心裂肺。還有采血,孩子血管不明顯,隻能從頭頂采血,針紮進她的頭頂,像是紮進我心裡。”張麗說。

經過檢查,2021年8月,9個月大的啵妞被确診為2型脊髓性肌萎縮症。

罕見病脊髓性肌萎縮症被稱作2歲以下嬰幼兒的頭号遺傳病殺手,是一種會導緻肌肉無力和萎縮的運動神經元病。據估算,大陸新生兒SMA患者每年新增1200人,存量患者約3萬人。

SMA對患者全身肌肉造成侵害,主要表現為全身肌肉萎縮無力,身體逐漸喪失各種運動功能,甚至是呼吸和吞咽,呼吸衰竭是最常見的死因。基于發病時間及所能達到的最大運動功能,患者被劃分為1、2、3、4四個類型。

其中,1型患者一般在6個月内發病,無法獨坐,吞咽和喂養困難,需要借助飼管,其肺部也無法充分發育,很多患者需要呼吸機幫助呼吸。2型患者一般在6-18個月發病,在支具或外力輔助下,他們可能可以站立,但無法獨立行走。3型患者通常18個月後發病,患者可以獨自站立并行走,但随着病程發展,部分患者可能喪失行走能力。4型是成年發病,症狀始見于35歲之後,發病隐匿,病情發展非常緩慢,用于吞咽和呼吸的肌肉很少受到侵害。

張麗說,啵妞能獨坐,不能站立,呼吸和吞咽都沒問題,抱出去别人看不出有什麼問題。

比起啵妞,朵朵的情況更嚴重。2020年初,3個月大的朵朵确診1型脊髓性肌萎縮症,這是最嚴重的分型。“感覺天都塌了。”朵朵的父親葸建鵬回憶。

呼吸機、咳痰機、吸痰器……朵朵确診後,她的家俨然變成了一個小型ICU。

“因為孩子呼吸和吞咽都很弱,不把肺部處理幹淨,特别容易堵痰,一堵就窒息。”葸建鵬說,他一天要給朵朵做兩三次霧化治療,幫她吸痰,給她拍背。朵朵需要24小時不間斷照顧。孩子确診後,葸建鵬與妻子每天睡眠時間不超過4小時,夫妻二人輪流照看孩子。

除了日常照看,還要警惕并發症,最嚴重的是肺炎。去年五一期間,朵朵因肺炎住院,無法吞咽,隻能插胃管。九月時又因重症肺炎住院,再次插胃管,一個多月不見好轉。不得已之下,葸建鵬夫婦帶着孩子和一大堆醫療裝置,坐動車從甘肅來北京治療。

“目前,我們這裡實名登記了2000多名全國各地的患者,年齡最大的是50歲左右,成年病友很少,隻占1%至2%。”美兒SMA關愛中心是一家SMA領域的非盈利性組織,其從業人員表示,1型患兒死亡率很高,2型是現存患者中最多的,不幹預的話能存活到30歲左右。“在沒有藥的情況下,必須做好護理。”

“天價救命藥”進醫保:罕見病治療破局

朵朵床上的醫療裝置。受訪者供圖

診斷不易治療難

去年10月,3歲的睿睿被确診為3型脊髓性肌萎縮症,睿睿的母親鄭豔在醫生面前淚流不止。睿睿兩歲時,鄭豔發現孩子走路搖搖晃晃,有點“内八”,蹲下後需要用手撐地慢慢起來。在别的小朋友蹦跳着上幼稚園的年紀,睿睿隻能被奶奶抱着,晚上睡覺時還經常手腳抽搐,腿痛哭醒。

鄭豔起初發現孩子行走異常就帶孩子去醫院檢查,醫生遲遲無法确診,換了一家醫院還是如此。直到去年8月,她帶着孩子回武漢求醫,才得到那個令她心碎的答案。同樣,啵妞家人在當地婦幼保健院檢查無果後,去江西省兒童醫院找專家診療,最終才确診。

深圳華大基因臨床遺傳咨詢負責人黃輝表示,SMA的診斷流程首先是臨床評估,臨床醫師根據病史查體拟診;其次是臨床檢測,包括血肌酶譜、肌酸激酶(CK)值、肌電圖等;懷疑是SMA後,還要進行基因檢測輔助診斷,基因檢測價格一般在1000元-3000元。

在臨床評估階段,醫生對罕見病的認知十分重要。《2018中國罕見病調研報告》顯示,有三成醫生明确表示自己不了解罕見病。

如果說診斷難是SMA患者求醫路上的第一道難關,那麼更難的還在治療。

葉萍是一名SMA患兒的母親,去年12月,她向不少認識的人發了一條消息,懇請他們點進為孩子釋出在籌款網站上的求助視訊。而點進她的朋友圈,基本全是為孩子籌款的連結。

“經濟壓力很大。”葸建鵬坦言,“我知道一個孩子的父母,在孩子第一次發病時就放棄了。藥沒降價時,近70萬元一針,還得一直打,這是無底洞。”除了藥,呼吸機、咳痰機等進口醫療裝置,以及進ICU的花費,都是經濟負擔。為了照顧孩子,朵朵的母親辭職在家;張麗為了帶啵妞做康複,也處于長期請假狀态。

即使如此,接受采訪的幾名患兒家長都沒有放棄。“就算賣房賣車,也要救孩子。”鄭豔說。

用于治療SMA的藥物諾西那生鈉注射液,2019年在中國獲批上市。臨床發現,其能顯著改善患者的運動發育、降低嬰兒死亡風險,成為中國首個能治療SMA的藥物。

但這款藥物也被稱為“天價救命藥”,上市時售價為69.97萬元,後來降至55萬元。“孩子第一年打6針,後面每年打3針,終生注射。”葸建鵬說,中國初級衛生保健基金會能給予補貼,每年可用一針的錢打完一年所需全部劑量,但他們每年也要面臨55萬元的藥物支出。

“罕見病藥物又稱孤兒藥,因為研發困難、閱聽人較少、價格高昂、推廣困難,很多藥企不願意花精力研發罕見病藥物。”黃輝說。《2019年中國罕見病藥物可及性報告》顯示,全球已知的罕見病有7000多種,僅有不到10%的疾病有已準許的治療藥物或方案。

高昂的治療費用之後,還有日常護理和漫長的康複訓練。

為了接受更好的康複訓練,張麗帶着啵妞從江西前往安徽。她打算在安徽待到孩子能走路為止。“每天在醫院上康複課,通俗來說就是做運動。孩子父親在江西,大約一兩個月來一次。”

這樣的康複訓練沒有準确的結束時間,預計到3歲。“醫生說啵妞以後走路沒問題,但走路的方式、體态還不好說,盡力讓她向正常小孩靠近。”

談到孩子的未來,葸建鵬帶着一些無奈:“人們說‘養兒防老’,這種觀念我是沒有了。我隻想把她照顧好,不讓她難受。每天回家能看着她對我笑,就很滿足了。”

“天價救命藥”進醫保:罕見病治療破局

啵妞在醫院做康複,借助輔具站了起來。受訪者供圖

嘗試破局

近年來,為破解罕見病治療難的困局,各方都在積極努力。

2016年,國家衛健委成立罕見病診療與保障專家委員會,為推動大陸罕見病管理作出積極貢獻。2018年5月,《第一批罕見病目錄》釋出,納入121種罕見病,對目錄内的所有病種逐一制定診療指南。

2018年10月,超過50家醫療機構、大學、科研機構和企業等成立中國罕見病聯盟,積極推動了中國罕見病事業發展。

2019年2月,《關于建立全國罕見病診療協作網的通知》釋出,建立起覆寫全國324家醫院的罕見病診療協作網。此外,中國國家罕見病注冊系統緻力于形成統一的罕見病注冊統計技術規範和标準,聯合全國罕見病研究的優勢機關,形成協作網絡。

國内罕見病藥物也在加快上市。

2019年,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規定,國家鼓勵研究和創制新藥,對臨床急需的罕見病新藥、兒童用藥開設綠色通道,優先審評審批;對于治療嚴重危及生命且尚無有效治療手段的疾病的新藥,在臨床試驗已有資料顯示療效,并且能夠預測臨床價值的條件下可以附條件審批。

國家藥監局建立了罕見病藥品的優先審評審批程式,為符合要求的臨床急需境外已上市罕見病藥品建立了快速通道,60天内完成審批。

江西的醫保政策,給了啵妞一家很大的支援。“我們買了江西衛惠寶,報帳之後,一針隻要十幾萬元。”張麗說,這種保險每人每年保費120元,年度累計最高可報帳200萬元。

這樣的普惠型補充醫療保險,并非江西首創。從2020年上半年開始,各地陸續推出類似的惠民醫療保險。2021年全國兩會,有代表委員建議,重點聚焦“惠民保”“長護險”等新險種,力求在打造多層次保障體系的同時,共建普惠保險創新可持續發展新格局。

此外,一些社會力量也在支援這些罕見病患兒家庭。朵朵一家收到了很多陌生的善意和支援,基金會幫他們釋出求助資訊。近300人的“愛心媽媽群”裡,來自五湖四海的媽媽為朵朵籌款,給孩子買生活和醫療用品,每天詢問朵朵的狀況。“如果沒有這些人的一路幫扶,我們堅持不到現在。”葸建鵬說。

去年12月,國家醫保局釋出的新版國家醫保藥品目錄讓正準備賣房籌款的啵妞一家松了一口氣。在那個吸引全網關注的藥品談判現場視訊中,經過一個半小時的艱難談判,諾西那生鈉注射液的價格由55萬元降到了3.3萬元,而這3.3萬元中,還有一部分由醫保基金出。

“報道出來的那天,患者群裡大家都特别激動。沒想到會進醫保,特别感激國家的政策。”回憶起當天的情形,葸建鵬的聲音帶着難以抑制的開心。

據悉,罕見病患者的用藥一直是國家醫保藥品目錄調整過程中重點關注的品種,從2019年國家醫保藥品目錄常态化調整以來,每年都會有罕見病用藥品種通過談判的方式進入醫保目錄,累計已經達到45種。2021年共有7個罕見病藥品談判成功,高價值罕見病用藥首現目錄。

進醫保,不是終點

“之前我們聽說諾西那生鈉注射液進入醫保目錄初審名單,可以談判,但對于最終能‘談成’,我們都覺得可能性不大,畢竟太貴了。”張麗回憶道。

而如今,曾經的“天價救命藥”已不再難以企及。

美兒SMA關愛中心從業人員表示,藥物對患者很有用,尤其是對低齡患者,如果孩子能更早獲得藥物治療,他們能延長壽命、提高生活品質。一個孩子背後都是一個家庭,這其實改變了很多家庭。

“罕見病看起來是小衆群體的事情,其實離我們并不遙遠。比如SMA,50個人就有一個基因攜帶者。父母都是攜帶者的話,孩子就有1/4的機率患病。其他病也有類似之處。”上述從業人員說。

黃輝認為,包括SMA治療藥在内的罕見病治療藥納入醫保,對患者和企業是雙赢的舉措。“它能緩解罕見病患者家庭的經濟壓力、延長患者壽命、提高社會對罕見病群體的關注度,對于提升企業研發意願、加速罕見病藥物進入市場也有重要意義。”

SMA治療藥進醫保意義重大,但這并不是終點。

黃輝介紹,95%的SMA患者為SMN1基因7号外顯子純合缺失導緻的,目前可應用基因檢測方法對SMA患者進行診斷,以及對潛在攜帶者進行篩查。“絕大多數罕見病都屬于遺傳病,對于罕見病而言,防大于治,通過基因篩查與産前診斷盡量避免疾病的發生是降低出生缺陷率、提高國民身體素質與幸福感、降低家庭與社會醫療負擔的有效手段。”

記者︱展聖潔

編輯︱白爽

實習生︱葉紅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