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何邵佳一引進的内援最實用?

作者:豆類和水果美食

昨天,北京主場「ID:bjzhchang」羅列了國安最近三位球隊建設者高潮、邵佳一和李明的業績,結果發現,邵佳一那年引進的内援是最實用的。

當然,這裡面有邵佳一僅僅主導了一年内援引進工作,樣本量少,說服力小的原因。但從這一年的引援其實也能看出一個合格的體育總監(技術總監)對球隊的規劃是如何做的。

為何邵佳一引進的内援最實用?

邵佳一當時剛剛退役兩年,若說人脈肯定比二大爺這種圈外人多點,但比起老油條李明來說差的不是一星半點。而論權力,當時邵佳一隻是「體育總監」,級别比二大爺和李明的總經理要低。從俱樂部的财力投入來說也遠遠遜色于兩位總經理。

但邵佳一引進的5名内援,卻非常實用,不僅當年就都派上了用場,而且讓國安在此後的3-5年都受益。

為何如此呢?

其實,這就是一個合格的體育總監的「魅力」。

2016年結束,2017年開始,國安引進的5名球員分别是于洋、金泰延、姜濤、呂鵬、張瑀。他們後來在國安的出場次數和首發次數,昨天已經羅列過了,這裡不再重複。

在說這一年的轉會之前,應該先把目光投向2016年或者更早的2015年轉會市場。

在2016年結束後,國安此前的陣容有了較大的變化。首先,隊長徐雲龍退役。其次,老隊員周挺離隊。第三,主力邊前衛并能客串邊後衛的張呈棟轉會。第四,後防大将郎征做了跟腱手術後,基本上處于半退休的狀态。

這是2016年賽季結束後國安的現狀。

看到這個情況,明眼人就能看出為何2017年邵佳一操作的轉會非常實用了。

徐雲龍,國安的主力中後衛,精神領袖,隊長,雖然因為年齡狀态和能力下滑,但在前兩年他還是有國腳水準的老将,更何況還有精神加成。

而對應的,邵佳一找來了于洋。于洋,國腳級的中後衛,國安青訓培養的球員,國安梯隊和劉春明國青隊的隊長。于洋的引進,從位置上來說,填補的正是徐雲龍留下的中後衛空缺,而且于洋是國安青訓球員,在球隊中也有一定的地位,也是國安精神傳承者的培養目标。

為何邵佳一引進的内援最實用?

周挺,國安的主力右後衛。他在年齡增大後沒有年輕時的毛躁,反而展現出了技術細膩和意識出衆的優點。隻是因為年齡增大導緻的身體機能下降,讓他在比賽中無法時刻跟上整體節奏。

這個時候國安找回了姜濤。姜濤确實沒法和周挺比,但他是國安自己培養的球員,能夠很快地融入到球隊的技戰術體系中,而且姜濤的技術相當好,傳球和前插的意識很好,唯一欠缺的是比賽經驗以及高強度比賽的适應性,但這兩點是可以随着比賽的增加而積累的。

為何邵佳一引進的内援最實用?

張呈棟,當年他在右邊路其實是一個人當一個半人用,進攻的時候他是右前衛,防守的時候他也能回撤到右後衛的位置保護老将周挺,而且還經常在右後衛缺人的情況下客串右後衛,在巴列卡諾的半年,他還踢過左後衛和左前衛。

張呈棟的離開對國安的邊路進攻打擊很大。他走後,國安的邊路球員隻有一個病恹恹的宋博軒和發揮時好時壞的張池明。無論是品質上還是數量上都有所欠缺。而這個時候,國安引進了金泰延。金泰延的能力确實比不了張呈棟,甚至說都未必強于宋博軒和張池明。但金泰延有兩個特質跟張呈棟相似,一是他可以打邊路的多個位置,左右邊前衛和左右邊後衛他都可以踢。第二個是他雖然身材比較瘦小,但作風頑強,體能充沛,上下奔跑能力強。

為何邵佳一引進的内援最實用?

是以,從以上就能看出來,國安當時的三個引援:于洋、姜濤和金泰延,對應的是去彌補徐雲龍、周挺和張呈棟離隊的位置空缺。

從能力上來說,于洋、姜濤和金泰延,比不上巅峰期的徐雲龍、周挺和張呈棟。但是不要忘了,2015、2016年的徐雲龍周挺,其實已經出現了較為嚴重的衰退,而于洋和姜濤回歸國安的時候才26、27歲上下,正是狀态穩定且還有少許上升空間的時候。此消彼長,這次引援在徐雲龍和周挺這兩個老将的位置上,做到了及時的填補,也沒有造成實力的明顯下降。

張呈棟的離開在當時确實是個損失,這一點金泰延沒辦法彌補,他能夠彌補的隻是張呈棟的位置,在能力上确實稍差一點。但既然找不到能力足以比對的球員,先把位置頂上,也是退而求其次的選擇。

下面兩個引援是張瑀和呂鵬。張瑀的引進,明顯對應的是受到傷病困擾的郎征。

郎征在2014年上半年達到了職業生涯狀态和能力的巅峰,但因為腳踝傷勢,他下半年去做了手術,此後一直沒有恢複,畢竟兩個跟腱都出現了問題,這對職業球員來說是緻命的。

郎征能夠給國安提供的是正面的防空能力以及一定的出球能力,當時國安的後衛主要是雷騰龍和亞外克裡梅茨,克裡梅茨的身材高大,正面防守能力出色,但轉身和速度太慢。在已經引進于洋的情況下,國安還有一個中後衛就是晉鵬翔,可是晉鵬翔當時已經表現出了不堪大用的情況。說白了,國安當時缺少一個郎征式的高大中衛。

而張瑀恰好是這個位置和特點。張瑀的身高和郎征一樣,都是1米88,屬于高大中衛類型。将張瑀找回來填補郎征的空缺,雖然他的能力經驗都不如郎征,但張瑀當時隻有23歲,還有很大的潛力可挖,本身這個位置也是個第三甚至第四中衛,引進張瑀再适合不過。

為何邵佳一引進的内援最實用?

而且,當時國安的中衛裡,克裡梅茨出生于92年,雷騰龍91年,于洋89年,晉鵬翔90年,國安的中後衛年齡過于接近,應該有一個更年輕一點的中衛,讓中衛位置的年齡結構更加合理。張瑀出生于1994年,從年齡上來說,對國安的球隊建設也有一定的意義。

最後就是呂鵬的引進,其實當年國安還簽下了一名球員,就是中場張力,但後來因為名額滿了,張力去了長春亞泰。其實,無論是呂鵬還是張力,都是中場球員,最後之是以留下呂鵬,而舍棄張力,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呂鵬的防守型後腰位置更為重要,而張力的中前衛位置,國安相對來說并不算特别緊缺。

當時國安的防守型後腰是拉爾夫,他頂替的是馬季奇離開後的位置,替補則是老将張曉斌。張曉斌這名球員比賽氣質很好,上場很拼,不怵,偶爾用一兩場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但他的年齡和能力當時确實也無法承擔過多的主力角色。如果拉爾夫出現傷停,光是張曉斌一個人來承擔後腰位置的輪換,其實是比較危險的。

而在中前衛位置,張稀哲已經從前腰改到了這個組織者的位置上,樸成也是這個位置的首選,還有93年的新秀杜明洋,應該說在CM這個位置,國安有兩位國腳和一位年輕球員,基本可以滿足位置需求。更何況,還有球隊的頭号外援奧古斯托。

為何邵佳一引進的内援最實用?

是以,最後留下的是防守型的後腰呂鵬,這也是有針對性的選擇。呂鵬留下後,算是和張曉斌一起,成為了防守型後腰主力拉爾夫身後的替補「雙保險」,也就是說,拉爾夫如果有傷停,呂鵬和張曉斌誰的狀态好誰上。此外,呂鵬出生于1989年,比張曉斌小了好幾歲,也算是給國安的後腰替補位置的年齡進行了一些換代。

從這以上就能看出來,2017年邵佳一引進的内援為何非常實用,因為「一個蘿蔔一個坑」,明顯都是為了應對球隊人員離開後的空擋位置,或者為了增加球隊薄弱位置的闆凳厚度而引進的。同時,引進的球員比現有球員的年齡都隻小不大,也是在逐漸地進行新老接替的一種方式。

這五名引援中,于洋和姜濤在2017年就成為了國安的主力,其中于洋至今都是主力中衛,姜濤也是直到2019年王剛加盟才成為替補。金泰延雖然一直沒有踢上主力,但在左右兩個邊後衛位置上,成了非常有特點的替補。張瑀在2018年踢了一年的主力,還入選了國家集訓隊,表現出了很大的成長勢頭。呂鵬在國安也踢了好幾年,除了替補後腰位置兢兢業業之外,多次客串中後衛和邊後衛,也還算穩妥。

顯然,這就是有目的引援,有針對性引援,是對球隊的現有陣容和未來搭建,進行了深思熟慮和評估後的引援。

相比之下,第二年邵佳一離開國安,李明正式執掌國安總經理的引援,就純粹是「瞎胡鬧」。

那一年李明引進了胡延強、韋世豪、池忠國、甯偉辰、王子銘、劉國博、池文一、劉歡。其中劉國博是作為U21引進的,不占名額。甯偉辰也是按照U21引進的,王子銘是引進後租借收回的,也不占名額。剩下就是胡延強、韋世豪、池忠國、池文一、劉歡了。

這裡面,先說說胡延強。

國安在2017年底球隊中有宋博軒、張池明、金泰延三名邊前衛,雖然宋博軒和張池明前兩年的表現不佳,但當時和球隊還有合同。在沒有處理掉他們合同的情況下,國安甯可養着兩位前國腳,還要引進胡延強這個邊路選手。

但是,胡延強本身的實力又不是很強。宋博軒和張池明再差,也是入選過國家隊的選手,基本下限不會太低,隻是因為傷病等原因水土不服。而胡延強呢,他前一年還是金泰延的替補,因為金泰延被國安挖走,胡延強才打上主力。等于國安前一年挖走了遼甯的主力,後一年挖走了遼甯的替補。這對國安來說,算是補強嗎?肯定算不上。

果然,胡延強來到國安後的表現還不如病恹恹的宋博軒和時好時壞的張池明。這兩位雖然為人诟病,但都為國安進過球,送過助攻,而胡延強上場後,除了罵人和賽跑,沒給球隊留下任何東西。

除了胡延強之外,國安還引進了韋世豪。韋世豪是作為當時國内最出色的U23球員引進的,考慮到U23政策,這個引進倒是沒太大問題。可是,韋世豪的位置和國安原有的U23球員巴頓基本上完全重疊。

為何邵佳一引進的内援最實用?

前兩年,巴頓已經在國安踢出了名頭,證明他是一個可以繼續受重用的U23球員。按理說,這個時候國安就應該把U23的名額放在其他位置,比如薄弱的邊後衛或者後腰、中衛等位置上。但偏偏來的是韋世豪——跟巴頓一個位置,而走的是唐詩——也跟巴頓韋世豪一個位置。

最後的結果是,韋世豪踢了幾場就被巴頓頂下去,而巴頓也好景不長,最後被門将郭全博給頂了下去。

池文一的引進就更令人無法捉摸。當時國安隊内有老門将楊智,巅峰期的侯森,還有兩位國青隊級别的門将張岩和郭全博。說起來這是一個老中青三代,非常合理的四個門将配置。侯森擔任主力,老将楊智壓陣角,張岩小郭可以競争當替補。

而且,還有一件不為人知的事情,就是國安在那一年已經簽下了鄒德海。雖然表面上,鄒德海是2019年才來到國安的,但據多方消息證明,國安2018年已經達成了鄒德海的轉會,但後來因為名額限制,将鄒德海又租給了老東家綠城一年。

其實,無論當時國安是否已經有了鄒德海的所有權,國安其實都不太缺門将。哪怕開賽前楊智突然受傷,但楊智本身也不是球隊的主力大門,況且他的傷也不至于賽季報帳,等一兩個月就可以付出了。若真的評估楊智傷病嚴重,國安也可以先召回鄒德海,或者力挺小郭張岩上位,這都是可以選擇的方式。

為何邵佳一引進的内援最實用?

但最後國安還是弄來了池文一,占了最後一個轉會名額。這個名額據說施密特點名要的是後腰或者邊後衛,最後沒想到來了一個門将。而其這個門将的水準還不如侯森,隻是個替補。

相對來說,劉歡反而成了2018年李明轉會操作下的一個遮羞布。不管劉歡的能力有多差,好歹他是110開頭的身份證,而且在國安踢了好幾年,而且是個邊後衛,算是給國安的邊後衛位置增加了一定的厚度。隻是,一定的厚度。其實,他在左後衛表現,還不如前一年來到國安的金泰延。

五個轉會名額,最後隻有池忠國一個人真正的成為了球隊的主力。現在回想2018年國安争冠時的主力陣容,四個後衛裡,姜濤、于洋和張瑀是邵佳一2017年弄來的,左後衛李磊是二大爺2015年淘寶淘來的。前場的張稀哲和樸成一個是青訓培養的,一個是2011年二大爺淘寶淘來的。U23門将小郭也是國安青訓培養的。池忠國,成了李明那個轉會視窗唯一的遮羞布。

而作為U21儲備引進的劉國博和甯偉辰,就更不用說了。劉國博到現在了也沒踢出什麼東西來,除了罵人絕技天下無雙,場上表現也沒見比小一歲的謝龍飛和李博希更搶眼。

好在,劉國博是110開頭的身份證,算是給國安增加了一點北京元素。

而甯偉辰就更荒腔走闆了,買來的時候說他是1997年出生的球員,但轉過來沒半年,他就被發現改了年齡,實際上是1996年出生的。

可問題是,97年出生的球員,當年來的時候,可以有兩年的U23政策享用。而如果是96年出生的球員,隻有一年U23政策享用。所有人都知道,在U23政策背景下,适齡球員的身價随着年齡的降低成反比增長。那麼,甯偉辰買來的時候是按照97年球員買的,買進來就變成了96年的球員,這中間的差價,哪去了?

别說李明不知道甯偉辰的年齡問題,他就是裝傻。買球員之前不做調查嗎?連改過年齡的都不知道?況且,李明執教國青隊的時候,就招入過甯偉辰,他們是舊交,李明能不知道甯偉辰改過年齡?

最後,甯偉辰在國安混了大約兩年多的時間,大部分時間都在預備隊,但跟李博希、謝龍飛、段德智能球員競争,也沒有什麼優勢,最後改打邊後衛,也踢不上主力。根本就是個沒有能力其弄虛作假的球員。

那一年引進的年輕球員裡,隻有個王子銘後來踢出了些許名堂,給李明的2018轉會季挽回點顔面。

整個2018轉會季,前前後後引進了七八個内援,最後隻有一個池忠國能用,劉歡和王子銘頂多算半個成功。剩下五六個,全都成了廢柴,成功率為什麼這麼低?很簡單,引進的球員都不是國安當時所需要的,既沒有補強短闆,反而是跟現有球員紮了堆。

現在想來,如果2018年那個轉會季能夠趁着手裡有錢,真真正正的弄點好球員來,比如當時盛傳的傅歡、何超,國安是不是早就奪冠了?明明邊後衛和後腰缺人,但死活去買教練不需要的邊鋒和門将,國安要是能奪冠,也就天理難容了。

說了這麼多,其實就是想說明一個問題,國安真的需要一個合格的體育總監,把整個球隊的建設和規劃,能夠科學的、民主的、負責任的搞一搞。這樣,不僅僅球隊能好,球迷能好,連老闆都省錢了。

說到最後,今天聽說張呈棟和丁海峰要回來了,但老實說,北京主場「ID:bjzhuchang」對着兩個人并不感冒。顯然這也是一個沒有經過深思熟慮的、科學評估的結果。如果是三年前,他們兩個人能加盟國安,我們應該把腳丫子都舉起來鼓掌,但此一時彼一時,國安現在想要新老接替,一個勁買老将幹什麼?

可見,即便謝峰回來,國安還是應該有一個合格的體育總監,好好規劃一下球隊的建設,到底這個球隊哪個位置應該換人,哪個位置應該用新人。

沒有科學規劃的建設,一切都是盲目而無效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