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母親養娃10年的秘訣:認清自己的問題,遠比批評孩子更有效
1
不久之前,我們母子倆一起出了趟遠門。

在前往目的地的途中,孩子正在看非常具有教育意義的電影《獅子王》,辛巴的經曆磨砺最後成為像爸爸一樣威嚴的獅子王。
其實辛巴達成目的的過程并不容易。
年少輕狂的辛巴未見過天地都是不懂得服從的,迫切想要出去闖出屬于自己的天地的辛巴卻因為過分高估自己能力而使自己陷入危險,幸好父親的及時趕到才逃過危險。
事後爸爸并沒有嚴厲的批評辛巴,而是袒露了作為父親也會感覺到害怕。
幼小的辛巴迫切想要得到父親的認可,才不顧危險前往大象墓地。
但是辛巴想不到平時嚴肅的父親其實很在乎他,甚至很害怕失去他。
木法沙說:在毫無辦法時的勇敢才是真勇敢,其他隻是冒險。
其實這部電影真的十分能反映孩子與父母的關系,孩子想要得到父母的認可,迫切想要長大,想要為父母分擔憂愁,但是常常弄巧成拙。
看到最後的兒子要求我重新看多一次這個片段。
看完的時候我向兒子提問:你如何看待獅子王的教育方式?
“即使辛巴闖了天大的錯誤,甚至險些搭上了木法沙的生命,但是獅子王卻沒有絲毫批評的意思,反而讓兩人說出了彼此内心的真正想法。
兒子認為這種教育方式是由效果的,因為大家都能坦誠看待自己的感受是很難得的。
有一次兒子與他爸因為喝飲料問題發生了點沖突。
但是後來孩子他爸重新跟孩子說起兒子存在的問題,也為自己存在的不妥之處向孩子道歉。
他意識到自己不應該隻關注缺點,而應該更多欣賞孩子的優點。
而經過這件事孩子也自然而然的不喝垃圾飲品了。
聽完這話,我跟兒子約定以後這樣子處理問題,兒子也表示同意。
2
在外面的兒子跟平時在家裡不一樣,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看電視。
心軟的我也就答應他看一會。
但是出乎我意料的是這一會就是一個多小時。
孩子已經完全沉迷于電視的世界中,怎麼催促都沒用。
最後終于去洗漱的他注意力仍然在電視機上,三兩下敷衍了事繼續看電視。
我看兒子這樣敷衍的态度,讓我有點生氣上頭,隻是說:我要走了,你看個夠吧。
兒子一聽馬上關掉電視,匆匆出門。
在走向餐廳的路上,我拉着個臉沒有說話。
路上兒子有意識的找我說話,要麼就是撒嬌,我知道他是想讓我别生氣。
但是當下的我并不想搭理兒子。
突然我想到昨天和兒子看的電影,我開始反思為什麼我最先開始是擺臉色,而不是袒露自己的内心感受。
我忘記了昨天我們的約定,而我這樣擺臉色卻被動讓孩子學會了察言觀色,而不是根據他自己的判斷來決定該不該做。
我想到了我自己,當初的我也是一個察言觀色、讨好型人格的人,害怕聽到别人對我的負面評價。
當時的我沒辦法,因為從小就造就的性格不是那麼容易說改就能改的,我十分艱辛才走出來。
而現在又用這種自己讨厭的方式教育孩子,險些讓孩子成為當初的我。
我希望孩子成為他想成為的人,而不是察言觀色的人。
于是乎我立馬調整了自己的狀态,我跟孩子說出了自己的内心感受。
“今天的行程很緊張,但是你卻悠閑的看着電視,是以媽媽難免有點着急,媽媽不應該給你擺臉色,而是應該跟你解釋清楚。”
我了解你想看電視的心,但是現在我們出來玩,大家都要互相遷就,大家都要互相配合,等我們回來再讓你看電視可以嗎?
我嘗試用電影中的方式跟你交流,你可以接受嗎?
兒子表示同意,也覺得這種方法挺好的。
随着這件事的翻篇,我的内心的努力已消失不見,反而心情開始愉悅起來。
其實發脾氣并不能解決任何問題,甚至過分情緒化在解決問題上隻會百害而無一利,怒火的蔓延加長了壞心情的時間。
記得,傷害别人的同時也是在傷害自己。
以禮待人并不是逃避解決問題,而是在解決問題的同時排解自己的怒氣。
3
經過這件事以後我重新想了一下這件事情的來龍去脈。
其實這件事和電影都能清楚告訴我們:跟别人講述自己的情緒并不等用于表現出情緒化,這是兩種完全不一樣的概念。
當孩子的種種行為惹怒我們時,父母最習以為常的是表現出情緒化,情緒化的言語刺傷孩子的心,但是人們卻總誤以為這是在表達自己的情緒。
情緒化表達很容易讓孩子察覺到我生氣就是因為你,都是因為你才會造成這樣的錯誤,這可以很明确地讓孩子知道他需要為此負責。
大人的行為言語中夾雜着情緒,下意識的打罵就是典型的情緒性表達。
這又映射到了我對于孩子過度看電視的下意識反應是冷落他。
4
是什麼原因導緻了下意識有這樣的行為?
這是因為大人其實内心也住着一個小孩的,但是大人比小孩子更懂得僞裝自己的懦弱無能和期待。
即使大人心智比小孩成熟,但是我們也很難察覺到這些情緒深處藏着的東西。
即使大人們意識到了背後的真相,但是我們也會選擇性遺忘掉事實。
大人以為在孩子面前形象就該是偉岸的,決不能表現出懦弱的一樣,似乎隻有這樣無堅不摧才不會被孩子看不起。
為了維持自己的人設,父母們常常很沖突,舉步維艱。
内心兩個小人一直在做鬥争,但是一直都未能分出高低。
大人最應該意識到的是懲罰背後帶來的乖巧隻是一時的,孩子因為害怕隻能假裝聽話。
但是失去了禁锢孩子的牢籠,帶來的後果就是孩子的放飛自我,過度解放天性。
不要吝啬表達對孩子的愛,大人向小孩袒露自己的内心的恐懼并不會丢臉,相反這很勇敢。
直面情緒,那麼情緒也就沒有想象中那麼可怕,這其實也是在看清自己,隻要我們懂得接受自己,了解自己,也就更能了解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