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媽媽!我們來打架吧!”一天到晚打不停的男孩,你不累嗎?

“媽媽!我們來打架吧!”一天到晚打不停的男孩,你不累嗎?

100 個男孩裡,99 個愛打鬧。

他們如果想和别人玩,最常用的招數就是:

你來追我啊!

你來打我啊!

你來抓我啊!

如果邀約不成,就會更新為激将法:

你追不到我吧!

你打不到我吧!

你抓不到我吧!

上蹿下跳,追逐尖叫,拳來腳往,沒完沒了的「奧特曼大戰」、「超人拯救世界」還不是最崩潰的事。當媽最怕的是,男孩們無聊時,發出的靈魂呼喚 ——「媽媽,我們來打架吧!」

“媽媽!我們來打架吧!”一天到晚打不停的男孩,你不累嗎?

為什麼男孩都愛

「打鬧」類遊戲?

全世界媽媽共同的靈魂拷問 ——「為什麼男孩都愛打打殺殺?」

1. 天性如此,随他去吧

淘氣和好動,仿佛是男孩天生自帶的标簽。

實際上,這個階段的孩子中樞神經系統比較活躍,打鬧是釋放快感的方式。而且受生理激素的影響,體内激增的睾丸激素也會使得他們精力旺盛,沖動狂躁,一刻不停地蹦跶,打鬧,尖叫…

是以,稍稍安慰下各位家長。不是隻有你家男孩鬧騰,而是鬧騰的男孩家家都有。

嬉笑打鬧是男孩的成長方式。睜隻眼閉隻眼,安全和不惹媽的前提下,就随他去吧。

2. 看似打鬧,實則玩樂

男孩的打鬧遊戲,看起來總是驚險萬分。

而且他們不僅喜歡鬥毆,還喜歡群毆,一群男孩比手畫腳,刀光劍影,堪比三國混戰,看得父母心驚膽戰。

看似他們不懂分寸,但男孩的分寸感和規則感,很多時候就是靠「打來打去」培養出來的。

“媽媽!我們來打架吧!”一天到晚打不停的男孩,你不累嗎?

愛打鬧的孩子往往更聰明

也許家長已經厭倦了自家孩子無休止的打來打去,但專家卻認為,愛打鬧的孩子往往更有出息。

美國醫生博士爸爸 Anthony · DeBenedet 和 Larry · Cohen在他們的著作《The Art of Roughhousing》中明确指出:打鬧遊戲不僅不會唆使孩子暴力和沖動,反而會「讓孩子更聰明,情商能力更高,更讨人喜歡,更具備美德,以及身心更愉悅。」

而《玩耍精神》一書的作者,美國著名發展心理學家彼得 · 格雷,經過經過多方論證,同樣提出了類似觀點:

孩子在與其他孩子遊戲打鬧的過程中,能學着如何自己做決定,控制自己的情緒和沖動,從他人的角度看問題,結交朋友。

玩耍是孩子們學會掌控自己生活、學習獨立生活的前提和手段。

那麼,打鬧到底對孩子能有什麼好處呢?

1. 促進大腦發育

科學研究發現,打鬧的過程可以使得大腦受到刺激,分泌出有助于海馬體生長的神經分子。

同時,打鬧類遊戲可以充分調動孩子的大動作能力和肢體協調能力,促進大腦更健全的發育,使得孩子更聰明。

2. 提高情商,增進社交能力

俗話說「不打不相識」,打鬧也是男孩們一種特殊的「社交手段」。男孩們之間喜歡通過肢體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來進行社交活動。

在打鬧中,男孩可以通過對方的語言、動作、表情的變化,學着去判斷對方的情緒,把握行為的「度」。

同時也會學着根據形勢,抉擇該采取什麼樣的防備或進攻的方式。看似無營養的打鬧類遊戲,其實既培養了孩子的情緒認知和自我控制的能力,也鍛煉了社交能力。

(3)訓練規則意識,形成良好的競争力

男孩好鬥,但我們得教會他鬥得「規規矩矩」。

例如玩老鷹抓小雞,老鷹必須等喊「開始」了才能出動,玩捉迷藏,必須閉眼數完數才能去找人。

孩子需要聽懂并遵守規則,才能獲得小夥伴們的接納,遊戲才能玩得有序又盡興。

越想要赢,越需要遵守規則。正是在遊戲中,男孩們逐漸建立起規則意識,學會良性競争。

“媽媽!我們來打架吧!”一天到晚打不停的男孩,你不累嗎?

父愛不可缺席,成長需要你助力

男孩對打鬧的癡迷,本質上是對力量的向往。

某位幽默有見地的父親就曾這樣說:「要想與兒子很好地相處,一定要學會摔跤!」

父親與兒子之間,仿佛存在某種獨特的父子語言。每當他們一起打鬧、運動和冒險時,總能很有默契地知道什麼時候該奮起決鬥,什麼時候可以中場休息。

他們的嬉笑打鬧仿佛是「男人間的特殊溝通」。那個騎在爸爸身上的小男孩,正是在這些打鬧中學習「如何成為父親那樣的男人」。

是以,面對家裡愛打鬧的「破壞大王」,媽媽與其控制和打壓,不如順勢引導,交給爸爸,讓爸爸在力量的碰撞中,教男孩學會駕馭和控制力量。

而且大量的科學研究表明:爸爸積極參與育兒對孩子的大腦發育更有幫助!

BBC 紀錄片《父親的生物學意義》,曾跟蹤分析了 11000 個孩子的家庭模式,得到的結果是:經常跟爸爸相處的孩子智商更高。

這個結論跟耶魯大學一項持續 12 年的研究結果不謀而合:成長過程中有更多父親參與的孩子普遍更聰明,他們在學校裡的成績往往更好,走向社會也更容易成功。

這是因為男性身上有很多女性所不具備的特點,可以通過親子互動傳承給孩子,對孩子的成長大有裨益。

1. 爸爸樂于冒險

在媽媽們眼中,安全第一,玩樂靠後。

但天性愛玩愛冒險的爸爸們,熱衷于力量型的遊戲,更樂意帶孩子們嘗試新鮮事物,開創遊戲新玩法。适度的冒險遊戲,能夠發展孩子的創新精神,培養他們的多元思維。

潛台詞:

膽兒肥 —— 更能培養孩子冒險精神。

孩子:瞧,那隻好像是毛毛蟲!

爸爸:快,抓過來瞧瞧!

孩子:啊,會咬人?那下次見到躲遠點!

2. 爸爸不拘小節

相比起總是把孩子照顧得無微不至,收拾得幹淨整潔的媽媽們,爸爸帶娃難免顯得邋遢随性。

随手抓過來的衣服,穿反的褲子,配對不成功的襪子,不堪直視的搭配風格,諸此種種讓人哭笑不得。

但恰恰是這種不拘小節的随性,更能讓孩子從媽媽一闆一眼的生活規矩和無微不至的照料中出來,學着自力更生。

懶 —— 更能培養孩子自主能力。

口渴?

自己倒水去啊!

等等,順便幫我倒一杯。

3. 爸爸更孩子氣

每位爸爸心裡都住着一位長不大的孩子,難怪孩子跟他在一起總是活力滿滿,歡聲笑語不斷。

偶爾遇到事兒,爸爸輕松幽默的調侃,往往比嚴厲的訓斥和說教更能讓孩子聽在耳,記在心。

大小孩和小小孩一起 —— 更能拉近跟孩子之間的距離。

咋啦?考試沒考好?

幫你簽名可以,别出賣我!

下次做完記得檢查,老幫你打掩護,你媽會訓我!

4. 爸爸更能抗挫

媽媽們總是習慣性的當雞媽媽,無時無刻都張開着翅膀保護雞寶寶,不願意孩子經曆風雨。

爸爸們心大,粗養,放得開,摔倒了就讓爬起來,能夠給娃更多空間去試錯和成長,能讓孩子更獨立更有韌性的去面對世界。

心大 —— 更能培養孩子勇敢堅韌。

從這裡下去更快!跳,别怕,摔不了!

哎呀!真摔了!

多大點事,自己起來啊!麻利點,跑兩步就不痛了。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千個爸爸就能盛開 999 朵奇葩。

不按常理出牌的爸爸,總有出人意料的帶娃方法。

孩子的成長,既需要媽媽的細膩、溫柔、耐心的呵護。同時也離不開爸爸的大膽、果斷、自信的引領。

沒有女人天生就會當媽,同樣也沒有男人天生就會當爸。

試着放手讓爸爸帶娃,讓爸爸成為孩子心中的超級英雄,也成為你帶娃的得力幫手。

注:部分圖檔文字出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小編删除。

喜歡可以關注小蛙,還有更多文章更新等你來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