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0 个男孩里,99 个爱打闹。
他们如果想和别人玩,最常用的招数就是:
你来追我啊!
你来打我啊!
你来抓我啊!
如果邀约不成,就会升级为激将法:
你追不到我吧!
你打不到我吧!
你抓不到我吧!
上蹿下跳,追逐尖叫,拳来脚往,没完没了的「奥特曼大战」、「超人拯救世界」还不是最崩溃的事。当妈最怕的是,男孩们无聊时,发出的灵魂呼唤 ——「妈妈,我们来打架吧!」
为什么男孩都爱
「打闹」类游戏?
全世界妈妈共同的灵魂拷问 ——「为什么男孩都爱打打杀杀?」
1. 天性如此,随他去吧
淘气和好动,仿佛是男孩天生自带的标签。
实际上,这个阶段的孩子中枢神经系统比较活跃,打闹是释放快感的方式。而且受生理激素的影响,体内激增的睾丸激素也会使得他们精力旺盛,冲动狂躁,一刻不停地蹦跶,打闹,尖叫…
所以,稍稍安慰下各位家长。不是只有你家男孩闹腾,而是闹腾的男孩家家都有。
嬉笑打闹是男孩的成长方式。睁只眼闭只眼,安全和不惹妈的前提下,就随他去吧。
2. 看似打闹,实则玩乐
男孩的打闹游戏,看起来总是惊险万分。
而且他们不仅喜欢斗殴,还喜欢群殴,一群男孩比手画脚,刀光剑影,堪比三国混战,看得父母心惊胆战。
看似他们不懂分寸,但男孩的分寸感和规则感,很多时候就是靠「打来打去」培养出来的。
爱打闹的孩子往往更聪明
也许家长已经厌倦了自家孩子无休止的打来打去,但专家却认为,爱打闹的孩子往往更有出息。
美国医生博士爸爸 Anthony · DeBenedet 和 Larry · Cohen在他们的著作《The Art of Roughhousing》中明确指出:打闹游戏不仅不会唆使孩子暴力和冲动,反而会「让孩子更聪明,情商能力更高,更讨人喜欢,更具备美德,以及身心更愉悦。」
而《玩耍精神》一书的作者,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彼得 · 格雷,经过经过多方论证,同样提出了类似观点:
孩子在与其他孩子游戏打闹的过程中,能学着如何自己做决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冲动,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结交朋友。
玩耍是孩子们学会掌控自己生活、学习独立生活的前提和手段。
那么,打闹到底对孩子能有什么好处呢?
1. 促进大脑发育
科学研究发现,打闹的过程可以使得大脑受到刺激,分泌出有助于海马体生长的神经分子。
同时,打闹类游戏可以充分调动孩子的大动作能力和肢体协调能力,促进大脑更健全的发育,使得孩子更聪明。
2. 提高情商,增进社交能力
俗话说「不打不相识」,打闹也是男孩们一种特殊的「社交手段」。男孩们之间喜欢通过肢体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来进行社交活动。
在打闹中,男孩可以通过对方的语言、动作、表情的变化,学着去判断对方的情绪,把握行为的「度」。
同时也会学着根据形势,抉择该采取什么样的防备或进攻的方式。看似无营养的打闹类游戏,其实既培养了孩子的情绪认知和自我控制的能力,也锻炼了社交能力。
(3)训练规则意识,形成良好的竞争力
男孩好斗,但我们得教会他斗得「规规矩矩」。
例如玩老鹰抓小鸡,老鹰必须等喊「开始」了才能出动,玩捉迷藏,必须闭眼数完数才能去找人。
孩子需要听懂并遵守规则,才能获得小伙伴们的接纳,游戏才能玩得有序又尽兴。
越想要赢,越需要遵守规则。正是在游戏中,男孩们逐步建立起规则意识,学会良性竞争。
父爱不可缺席,成长需要你助力
男孩对打闹的痴迷,本质上是对力量的向往。
某位幽默有见地的父亲就曾这样说:「要想与儿子很好地相处,一定要学会摔跤!」
父亲与儿子之间,仿佛存在某种独特的父子语言。每当他们一起打闹、运动和冒险时,总能很有默契地知道什么时候该奋起决斗,什么时候可以中场休息。
他们的嬉笑打闹仿佛是「男人间的特殊沟通」。那个骑在爸爸身上的小男孩,正是在这些打闹中学习「如何成为父亲那样的男人」。
所以,面对家里爱打闹的「破坏大王」,妈妈与其控制和打压,不如顺势引导,交给爸爸,让爸爸在力量的碰撞中,教男孩学会驾驭和控制力量。
而且大量的科学研究表明:爸爸积极参与育儿对孩子的大脑发育更有帮助!
BBC 纪录片《父亲的生物学意义》,曾跟踪分析了 11000 个孩子的家庭模式,得到的结果是:经常跟爸爸相处的孩子智商更高。
这个结论跟耶鲁大学一项持续 12 年的研究结果不谋而合:成长过程中有更多父亲参与的孩子普遍更聪明,他们在学校里的成绩往往更好,走向社会也更容易成功。
这是因为男性身上有很多女性所不具备的特点,可以通过亲子互动传承给孩子,对孩子的成长大有裨益。
1. 爸爸乐于冒险
在妈妈们眼中,安全第一,玩乐靠后。
但天性爱玩爱冒险的爸爸们,热衷于力量型的游戏,更乐意带孩子们尝试新鲜事物,开创游戏新玩法。适度的冒险游戏,能够发展孩子的创新精神,培养他们的多元思维。
潜台词:
胆儿肥 —— 更能培养孩子冒险精神。
孩子:瞧,那只好像是毛毛虫!
爸爸:快,抓过来瞧瞧!
孩子:啊,会咬人?那下次见到躲远点!
2. 爸爸不拘小节
相比起总是把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收拾得干净整洁的妈妈们,爸爸带娃难免显得邋遢随性。
随手抓过来的衣服,穿反的裤子,配对不成功的袜子,不堪直视的搭配风格,诸此种种让人哭笑不得。
但恰恰是这种不拘小节的随性,更能让孩子从妈妈一板一眼的生活规矩和无微不至的照料中出来,学着自力更生。
懒 —— 更能培养孩子自主能力。
口渴?
自己倒水去啊!
等等,顺便帮我倒一杯。
3. 爸爸更孩子气
每位爸爸心里都住着一位长不大的孩子,难怪孩子跟他在一起总是活力满满,欢声笑语不断。
偶尔遇到事儿,爸爸轻松幽默的调侃,往往比严厉的训斥和说教更能让孩子听在耳,记在心。
大小孩和小小孩一起 —— 更能拉近跟孩子之间的距离。
咋啦?考试没考好?
帮你签名可以,别出卖我!
下次做完记得检查,老帮你打掩护,你妈会训我!
4. 爸爸更能抗挫
妈妈们总是习惯性的当鸡妈妈,无时无刻都张开着翅膀保护鸡宝宝,不愿意孩子经历风雨。
爸爸们心大,粗养,放得开,摔倒了就让爬起来,能够给娃更多空间去试错和成长,能让孩子更独立更有韧性的去面对世界。
心大 —— 更能培养孩子勇敢坚韧。
从这里下去更快!跳,别怕,摔不了!
哎呀!真摔了!
多大点事,自己起来啊!麻利点,跑两步就不痛了。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爸爸就能盛开 999 朵奇葩。
不按常理出牌的爸爸,总有出人意料的带娃方法。
孩子的成长,既需要妈妈的细腻、温柔、耐心的呵护。同时也离不开爸爸的大胆、果断、自信的引领。
没有女人天生就会当妈,同样也没有男人天生就会当爸。
试着放手让爸爸带娃,让爸爸成为孩子心中的超级英雄,也成为你带娃的得力帮手。
注:部分图片文字出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喜欢可以关注小蛙,还有更多文章更新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