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最輕易毀掉孩子的3個字,你可能每天都在說

自從放了寒假,閨蜜群裡關于娃的吐槽日甚一日。

有個姐妹在群裡分享,發現自家娃有嚴重的“養廢”傾向。

“讓他幹啥都找借口、對啥都不感興趣、讓他參加什麼活動都“不要”。

更要命的是,遇到一點點困難就放棄,或者直接試也不試,能逃避就逃避,隻要他失敗一次,這件事他就再也不會去做。”

後來大家詳聊,才發現,大約是這個原因沒跑:

嫌孩子做不好,幫孩子做得太多,剝奪了孩子探索的機會,又對孩子試錯的容忍度太低,進而導緻孩子不願意嘗試,習慣性退縮。

有時,養好一個孩子很難,但“養廢”一個孩子卻很容易,容易到隻需要三個字,那就是“你不會”。

01、“養廢”一個孩子,隻需要經常對他說“你不會”

“你不會”藏在生活中每一個細節:

1.它可能包裹着愛

父母都是愛孩子的,因為愛,我們着急替孩子擋住一切挫折和苦難。因為愛,我們恨不能代替他做所有事情。

“你還小,不會弄”。

有多少人經常對孩子說這句話,又有多少人是帶着這個想法日常養育的。

孩子想要玩很高的滑梯,你擔心有危險“你不會玩,媽媽帶你玩木馬”

孩子想要自己穿鞋,弄了半天還是穿反了,你等得着急“你不會,媽媽幫你穿吧”

孩子想要自己洗碗,但不太熟練的他把水弄得到處都是,你嫌麻煩“你不會,還是玩去吧”

當我們說出“你不會”時,是孩子真的不會,還是我們不想讓孩子做呢?

最輕易毀掉孩子的3個字,你可能每天都在說

其實“你不會”隻是為我們的擔心、拒絕、嫌麻煩、懶得收拾殘局找了一個,最冠冕堂皇理所當然的理由。

但這樣的“愛”卻剝奪了孩子嘗試、成長的機會。

2.也可能挾裹着否定

我們無法永遠帶着濾鏡養孩子,總有一天當孩子年齡增長,能力卻沒跟上時,我們又會忍不住去質疑孩子:

你怎麼這麼懶,這麼大了什麼都不會幹!

你怎麼什麼都找我,都多大了,穿個衣服要讓我找!

就像網友說的:家裡事啥都不讓我幹,到了20歲又覺得我該無師自通啥都會了。哪有這麼美的事。

我們不能一邊剝奪孩子成長、證明自己的機會,一邊又不停地去否定他。久而久之,孩子會徹底喪失了向上的欲望。

這對孩子是雙重打擊,一是讓孩子在「能做」的時候失去了“做到”的能力,一是讓孩子在「想做」的時候失去了“做”的鬥志。

不管是哪種初衷的“你不行、你不會”,最直接、也最恐怖的後果,就是它會持續地暗示孩子“我真的不行”。

當孩子不停地接受這種負面暗示時,他就會趨于認同 “這個我不能做,那個我也不行,我太差勁了”,“這麼簡單的小事兒,我也沒幹好。”

當生活處處充滿無力感,孩子就會認定我是弱的、我是差的、我是不行的,慢慢地也就不願意嘗試了。

02、最好的愛應該是允許和肯定他自由的探索

1.學會放手,是每個父母最重要的課題

在《敞開心扉的少年》中有這樣一個家庭,媽媽每天像打了雞血一樣操心着家裡的大事小情,對老公和兒子照顧的更是細緻入微,以至于8歲的兒子刷牙、系扣子、穿鞋等基本的事情都不會。

在主持人鄧亞萍問:“這些事,你們是不想讓他做,還是他不會做啊?”,媽媽回家:“他不會啊”。

最輕易毀掉孩子的3個字,你可能每天都在說

原來她曾經也讓孩子做過 ,但孩子每次都做不好,吃飯會弄得到處都是,喝酸奶會弄到身上,倒水會打碎水杯,最後還是要自己去處理。

大約是我們做大人太久了,膨脹了,總是覺得,隻有自己做的是對的、是好的。

我們不太能接受,孩子是拖延的、笨拙的、不完美的,當然更不可能接受他是錯誤的。

是以,我們不讓他試,便直接告知或代勞,讓孩子變成快的、對的、完美的。

但是,我很想勸你,可不可以别那麼着急,等一等?

有天C爸回家帶回一箱檸檬柚,DD想吃,但那是個新品種,按他以往的經驗(包橘子、橙子的經驗),怎麼也摳不開。

他做了各種在大人看來毫不靠譜的嘗試:

最輕易毀掉孩子的3個字,你可能每天都在說

用杯子、餅幹盒子壓。(咱也不知道啥腦回路了、咱也不敢問)

我當時便有一種沖動,告訴他這個皮厚除了用刀是打不開的、甚至很想直接幫他打開,但是我看他始終沒有求助的意思,還是忍下了。

他剝不開皮的情況下,一直自己探索着如何打開才能吃到。

最後用一把叉子,在柚子上插了許多洞(忍着汁濺入眼睛的痛苦),但是,突然發現了可以在不包皮的前提下,吸到裡面甜甜的汁。

最輕易毀掉孩子的3個字,你可能每天都在說

很不應景的,我腦子裡當時浮現的是人類進化史上那句著名的話:“人和動物的差別是會制造和使用工具。”

父母是孩子的引路人,傳授他們生活技能、成功捷徑固然重要,但是比傳授固有經驗更重要的,難道不是保護他們作為不斷進化中的人類最基本的:勇于嘗試、試錯、再嘗試的能力嗎?

最輕易毀掉孩子的3個字,你可能每天都在說

作家阿爾伯特·哈伯德曾說:

“當父母為孩子做太多時,孩子就不會為自己做太多。”

我們需要有主動放手的意識,在孩子能力範圍内的事情,鼓勵他自己獨立完成。做錯或搞砸了也沒關系,孩子需要通過行為産生的自然後果去調整自己的行為。

CC剛上國小時,每天早上我都要因為叫她起床消耗很多精力,你越着急越催她越磨蹭。後來我幹脆不催了,告訴她自己定好鬧鐘、洗漱、吃飯,我不會再叫她。

後來,她因為遲到了幾天被老師批評,開始主動起來。

晚上自己收拾好書包、第二天穿的衣服,起床後變成了她催我們快點。

是以啊,請相信自己的孩子,允許孩子靠自己的努力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每一個孩子都有積極向上的生命力的。

2.少說不,多肯定孩子

孩子需要從父母的口中去認識自己和世界,是以請不要輕易地去否定孩子。

其實你去觀察就會發現孩子每想嘗試或搞砸一件事的背後,都有其自己的積極動機。

當孩子展現出想獨立的意識後,不管他做得好不好,請發掘孩子行為背後的積極動機,及時的去肯定它:

“哇,我們寶寶都開始自己努力穿衣服啦”。

“哦,你是想自己倒水呀!我們寶寶長大想自己做事啦!”

在孩子沒做好或不小心搞砸後,也請不要急着否定“你還小,不會弄呢”,而是去肯定努力,接納結果,并引導孩子總結經驗:

“沒關系,媽媽小時候也總是打碎水杯,後來我就知道水杯不能放在太邊上的位置,要放在桌子裡面些,這樣就不容易碰掉啦” 。

如果你能不斷去發現和強化孩子這些時刻,孩子覺得他的嘗試是被肯定的,結果也是被接納的。

他自然會「什麼」都願意自己試一試、做一做。

最輕易毀掉孩子的3個字,你可能每天都在說

3.幫助孩子積累“我做到了”的體驗

簡尼爾森說:沒有感受過“我能行”的孩子,會産生“我不夠好”的信念。

是以,需要我們幫助他在日常生活中,通過一些小事,來多感受“我能行,我做到了”的體驗:

還拿DD舉例吧,最近他特别喜歡拆快遞。

我們大人向來是用剪刀拆,他每次都躍躍欲試,我家奶奶怕他剪到手,總是阻止“哎呀,你拆不了那個,不要弄啦!”

但隻要我在,我都會說一句:為什麼不讓他試試呢?剪刀不行,可以讓他試試其他安全工具,或者其他替代方法。

總歸,當孩子有想嘗試的心時,做父母的,不應該是代勞、不應該否決,而是想法設法助孩子一臂之力。

最開始的時候,我給他一個廢舊的原子筆,比較安全,讓他紮開試試;再大一些,稍微會用剪刀之後,我又給他提供一個安全剪刀,我隻從旁協助,他為主,我幫忙。

平日我3、5秒鐘就能拆開的一個快遞,如果DD當主力我打輔助,經常是需要3、5分鐘。

看起來,既浪費時間、又浪費人力。

但是,養孩子的過程中,如果你看過那些孩子通過自己努力成功後的驚喜笑臉,也真心體驗過孩子願意如此努力的欣慰。

你就一定會拎清,哪些彎路是必須要走的,哪些時間是必須要浪費的,哪些無用功是必須要做的!

讓孩子在生活中去積累 “我做到了”的體驗,這樣孩子才能保持他的生命力和力量感。

孩子做到的越多,他對自己才越充滿自信,對未來未知的事情也更充滿挑戰欲。

養孩子就像養育一株樹苗,你不必過于關注他的長勢,隻需要每天悉心澆水、施肥,其他的就交給孩子自己吧。

父母愛之深則為其計深遠。聰明的父母知道,最好的愛是陪伴左右,護其安全,而不是事無巨細的代勞。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