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最轻易毁掉孩子的3个字,你可能每天都在说

自从放了寒假,闺蜜群里关于娃的吐槽日甚一日。

有个姐妹在群里分享,发现自家娃有严重的“养废”倾向。

“让他干啥都找借口、对啥都不感兴趣、让他参加什么活动都“不要”。

更要命的是,遇到一点点困难就放弃,或者直接试也不试,能逃避就逃避,只要他失败一次,这件事他就再也不会去做。”

后来大家详聊,才发现,大约是这个原因没跑:

嫌孩子做不好,帮孩子做得太多,剥夺了孩子探索的机会,又对孩子试错的容忍度太低,从而导致孩子不愿意尝试,习惯性退缩。

有时,养好一个孩子很难,但“养废”一个孩子却很容易,容易到只需要三个字,那就是“你不会”。

01、“养废”一个孩子,只需要经常对他说“你不会”

“你不会”藏在生活中每一个细节:

1.它可能包裹着爱

父母都是爱孩子的,因为爱,我们着急替孩子挡住一切挫折和苦难。因为爱,我们恨不能代替他做所有事情。

“你还小,不会弄”。

有多少人经常对孩子说这句话,又有多少人是带着这个想法日常养育的。

孩子想要玩很高的滑梯,你担心有危险“你不会玩,妈妈带你玩木马”

孩子想要自己穿鞋,弄了半天还是穿反了,你等得着急“你不会,妈妈帮你穿吧”

孩子想要自己洗碗,但不太熟练的他把水弄得到处都是,你嫌麻烦“你不会,还是玩去吧”

当我们说出“你不会”时,是孩子真的不会,还是我们不想让孩子做呢?

最轻易毁掉孩子的3个字,你可能每天都在说

其实“你不会”只是为我们的担心、拒绝、嫌麻烦、懒得收拾残局找了一个,最冠冕堂皇理所当然的理由。

但这样的“爱”却剥夺了孩子尝试、成长的机会。

2.也可能挟裹着否定

我们无法永远带着滤镜养孩子,总有一天当孩子年龄增长,能力却没跟上时,我们又会忍不住去质疑孩子:

你怎么这么懒,这么大了什么都不会干!

你怎么什么都找我,都多大了,穿个衣服要让我找!

就像网友说的:家里事啥都不让我干,到了20岁又觉得我该无师自通啥都会了。哪有这么美的事。

我们不能一边剥夺孩子成长、证明自己的机会,一边又不停地去否定他。久而久之,孩子会彻底丧失了向上的欲望。

这对孩子是双重打击,一是让孩子在「能做」的时候失去了“做到”的能力,一是让孩子在「想做」的时候失去了“做”的斗志。

不管是哪种初衷的“你不行、你不会”,最直接、也最恐怖的后果,就是它会持续地暗示孩子“我真的不行”。

当孩子不停地接受这种负面暗示时,他就会趋于认同 “这个我不能做,那个我也不行,我太差劲了”,“这么简单的小事儿,我也没干好。”

当生活处处充满无力感,孩子就会认定我是弱的、我是差的、我是不行的,慢慢地也就不愿意尝试了。

02、最好的爱应该是允许和肯定他自由的探索

1.学会放手,是每个父母最重要的课题

在《敞开心扉的少年》中有这样一个家庭,妈妈每天像打了鸡血一样操心着家里的大事小情,对老公和儿子照顾的更是细致入微,以至于8岁的儿子刷牙、系扣子、穿鞋等基本的事情都不会。

在主持人邓亚萍问:“这些事,你们是不想让他做,还是他不会做啊?”,妈妈回家:“他不会啊”。

最轻易毁掉孩子的3个字,你可能每天都在说

原来她曾经也让孩子做过 ,但孩子每次都做不好,吃饭会弄得到处都是,喝酸奶会弄到身上,倒水会打碎水杯,最后还是要自己去处理。

大约是我们做大人太久了,膨胀了,总是觉得,只有自己做的是对的、是好的。

我们不太能接受,孩子是拖延的、笨拙的、不完美的,当然更不可能接受他是错误的。

所以,我们不让他试,便直接告知或代劳,让孩子变成快的、对的、完美的。

但是,我很想劝你,可不可以别那么着急,等一等?

有天C爸回家带回一箱柠檬柚,DD想吃,但那是个新品种,按他以往的经验(包橘子、橙子的经验),怎么也抠不开。

他做了各种在大人看来毫不靠谱的尝试:

最轻易毁掉孩子的3个字,你可能每天都在说

用杯子、饼干盒子压。(咱也不知道啥脑回路了、咱也不敢问)

我当时便有一种冲动,告诉他这个皮厚除了用刀是打不开的、甚至很想直接帮他打开,但是我看他始终没有求助的意思,还是忍下了。

他剥不开皮的情况下,一直自己探索着如何打开才能吃到。

最后用一把叉子,在柚子上插了许多洞(忍着汁溅入眼睛的痛苦),但是,突然发现了可以在不包皮的前提下,吸到里面甜甜的汁。

最轻易毁掉孩子的3个字,你可能每天都在说

很不应景的,我脑子里当时浮现的是人类进化史上那句著名的话:“人和动物的区别是会制造和使用工具。”

父母是孩子的引路人,传授他们生活技能、成功捷径固然重要,但是比传授固有经验更重要的,难道不是保护他们作为不断进化中的人类最基本的:勇于尝试、试错、再尝试的能力吗?

最轻易毁掉孩子的3个字,你可能每天都在说

作家阿尔伯特·哈伯德曾说:

“当父母为孩子做太多时,孩子就不会为自己做太多。”

我们需要有主动放手的意识,在孩子能力范围内的事情,鼓励他自己独立完成。做错或搞砸了也没关系,孩子需要通过行为产生的自然后果去调整自己的行为。

CC刚上小学时,每天早上我都要因为叫她起床消耗很多精力,你越着急越催她越磨蹭。后来我干脆不催了,告诉她自己定好闹钟、洗漱、吃饭,我不会再叫她。

后来,她因为迟到了几天被老师批评,开始主动起来。

晚上自己收拾好书包、第二天穿的衣服,起床后变成了她催我们快点。

所以啊,请相信自己的孩子,允许孩子靠自己的努力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每一个孩子都有积极向上的生命力的。

2.少说不,多肯定孩子

孩子需要从父母的口中去认识自己和世界,所以请不要轻易地去否定孩子。

其实你去观察就会发现孩子每想尝试或搞砸一件事的背后,都有其自己的积极动机。

当孩子展现出想独立的意识后,不管他做得好不好,请发掘孩子行为背后的积极动机,及时的去肯定它:

“哇,我们宝宝都开始自己努力穿衣服啦”。

“哦,你是想自己倒水呀!我们宝宝长大想自己做事啦!”

在孩子没做好或不小心搞砸后,也请不要急着否定“你还小,不会弄呢”,而是去肯定努力,接纳结果,并引导孩子总结经验:

“没关系,妈妈小时候也总是打碎水杯,后来我就知道水杯不能放在太边上的位置,要放在桌子里面些,这样就不容易碰掉啦” 。

如果你能不断去发现和强化孩子这些时刻,孩子觉得他的尝试是被肯定的,结果也是被接纳的。

他自然会「什么」都愿意自己试一试、做一做。

最轻易毁掉孩子的3个字,你可能每天都在说

3.帮助孩子积累“我做到了”的体验

简尼尔森说:没有感受过“我能行”的孩子,会产生“我不够好”的信念。

因此,需要我们帮助他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一些小事,来多感受“我能行,我做到了”的体验:

还拿DD举例吧,最近他特别喜欢拆快递。

我们大人向来是用剪刀拆,他每次都跃跃欲试,我家奶奶怕他剪到手,总是阻止“哎呀,你拆不了那个,不要弄啦!”

但只要我在,我都会说一句:为什么不让他试试呢?剪刀不行,可以让他试试其他安全工具,或者其他替代方法。

总归,当孩子有想尝试的心时,做父母的,不应该是代劳、不应该否决,而是想法设法助孩子一臂之力。

最开始的时候,我给他一个废旧的圆珠笔,比较安全,让他扎开试试;再大一些,稍微会用剪刀之后,我又给他提供一个安全剪刀,我只从旁协助,他为主,我帮忙。

平日我3、5秒钟就能拆开的一个快递,如果DD当主力我打辅助,经常是需要3、5分钟。

看起来,既浪费时间、又浪费人力。

但是,养孩子的过程中,如果你看过那些孩子通过自己努力成功后的惊喜笑脸,也真心体验过孩子愿意如此努力的欣慰。

你就一定会拎清,哪些弯路是必须要走的,哪些时间是必须要浪费的,哪些无用功是必须要做的!

让孩子在生活中去积累 “我做到了”的体验,这样孩子才能保持他的生命力和力量感。

孩子做到的越多,他对自己才越充满自信,对未来未知的事情也更充满挑战欲。

养孩子就像养育一株树苗,你不必过于关注他的长势,只需要每天悉心浇水、施肥,其他的就交给孩子自己吧。

父母爱之深则为其计深远。聪明的父母知道,最好的爱是陪伴左右,护其安全,而不是事无巨细的代劳。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