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7種“不可以”,别對孩子說

國中正是青少年行為習慣和性格養成最重要的時期,三年國中幾乎可以培養一個人一生的優點與缺點。

作為家長,面對青春期的國中生可謂是操透了心,不想孩子誤入歧途染上惡習,又擔心過多的管教壓抑孩子的創造力,甚至造成叛逆、自閉等問題,真的是管也不是,不管也不是。

美國醫學博士、國際溝通分析協會會長鮑伯·高登和瑪麗·高登夫婦,将對人生有特别重大影響的禁止令進行分類。

受到這些禁止令強烈影響的人,容易受到負面的情緒感染,過上不開心的人生。

下面就來介紹具代表性的7種“不可以”,家長們可以一邊閱讀一遍自查,這些話,您是否還在和自己的孩子說呢?

7種“不可以”,别對孩子說

一、不可以做任何事情

這個禁止令容易發生在父母管教嚴格、過度保護、過分注意細節的家庭。

“不可以爬樹,很危險!”

“不可以踢足球,會受傷!”

“不可以跟那個小孩玩!”

像這樣規範各種行動,會讓孩子形成“什麼都不要做比較好”的禁止令。

有這種禁止令的人,一直當乖小孩的結果,長大成人後可能會欠缺積極性,容易順從别人的意見。

職場上,等待指令型的員工,可能就是受到這種禁止令的影響。

如果孩子從小就順從父母說的去做,将來無法養成自己思考、行動的習慣。是以,如果沒有主管或前輩的指令,自己就不知道該做什麼。

二、不可以做自己

“本來想要女孩子的……”

“女兒就是賠錢貨啊……”

像這樣經常被父母否定自己的性别或人格,很容易會産生這種禁止令。

身邊很多異性朋友,同性朋友卻沒半個;或是對于社團、足球隊這類隻有同性的團體很不在行的人,受到這個禁止令影響的可能性很高。

這個禁止令會讓人對自己的性别或自我沒有自信。缺乏自信,是以很容易受到外在評價、常識、社會氛圍所左右。

三、不可以孩子氣

“你是哥哥,要有擔當一點!”

“你已經是姐姐了,不可以哭!”

有弟弟妹妹的孩子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話而産生禁止令。

聚餐時拼命幫大家挾菜、斟酒,一直忙着照顧大家,自己完全沒有享受到的人,有可能是受到這種禁止令的束縛。

有這個禁止令的人,早早被催促着要長大,孩提時期不能自由自在的生活,性格上容易太過認真。“自己不做不行”的責任感過剩,也會成為一種累贅。

7種“不可以”,别對孩子說

四、不可以長大

跟上一種情形相反,“媽媽什麼會幫你做好”。這種禁止令容易出現在被過度保護、寵溺的麼兒身上。

這個禁止令會讓人覺得“永遠都當個孩子,什麼都不會做比較好”。

所謂的“戀母情結”就是這種情形。

長大成人後還無法脫離“不可以長大”的禁止令的人,最近是越來越多。由父母代替孩子參加聯誼、幫孩子決定結婚對象的狀況,也時有所聞。

五、不可以有情感

跌倒了,因為疼痛忍不住哭泣,卻被父母責罵:“不可以哭!”,被迫要忍住。無法坦率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情感的人,可能就是有這種禁止令。

這個禁止令會讓人壓抑自己的情感,對事物漠不關心、毫不感動,不會痛哭流涕,也不會勃然大怒,聲音沒有抑揚頓挫、表情貧乏的人,可能就是受到這個禁止令的影響。

六、不可以思考

“不要跟父母頂嘴!”

“安靜聽我說!”

不少父母會這樣威吓孩子。在父母歇斯底裡怒罵下成長的孩子,容易有這種禁止令。

這個禁止令會讓人放棄思考,無法進行邏輯思考、冷靜判斷。盲目迷信、相信蔔卦算命的人,可能就是受到“不要思考”禁止令的支配。

7種“不可以”,别對孩子說

七、不可以靠近

“我現在很忙,等一下再說!”

“安靜一點!”

父母總是這麼說,很少有機會可以親近父母,被迫跟雙親保持距離的人,容易會有這種禁止令。

這個禁止令會人逃避和父母說話,不會說心事給父母聽。長大成人之後,也不會跟别人訴說自己真正的想法。

即使工作上有煩惱,也不跟主管或同僚讨論,自己一個人埋頭苦幹;即使遇到讨厭的事情,抱着“隻要自己忍耐就好”的想法,都可以說是受到這個禁止令的影響。

今天的分享就是這些,提醒家長們。受到這些禁止令強烈影響的人,容易受到負面的情緒感染,過上不開心的人生。為了自己的孩子,請不要再說這樣的話啦!

各位家長怎麼看?

讀後有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