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7种“不可以”,别对孩子说

初中正是青少年行为习惯和性格养成最重要的时期,三年初中几乎可以培养一个人一生的优点与缺点。

作为家长,面对青春期的初中生可谓是操透了心,不想孩子误入歧途染上恶习,又担心过多的管教压抑孩子的创造力,甚至造成叛逆、自闭等问题,真的是管也不是,不管也不是。

美国医学博士、国际沟通分析协会会长鲍伯·高登和玛丽·高登夫妇,将对人生有特别重大影响的禁止令进行分类。

受到这些禁止令强烈影响的人,容易受到负面的情绪感染,过上不开心的人生。

下面就来介绍具代表性的7种“不可以”,家长们可以一边阅读一遍自查,这些话,您是否还在和自己的孩子说呢?

7种“不可以”,别对孩子说

一、不可以做任何事情

这个禁止令容易发生在父母管教严格、过度保护、过分注意细节的家庭。

“不可以爬树,很危险!”

“不可以踢足球,会受伤!”

“不可以跟那个小孩玩!”

像这样规范各种行动,会让孩子形成“什么都不要做比较好”的禁止令。

有这种禁止令的人,一直当乖小孩的结果,长大成人后可能会欠缺积极性,容易顺从别人的意见。

职场上,等待指令型的员工,可能就是受到这种禁止令的影响。

如果孩子从小就顺从父母说的去做,将来无法养成自己思考、行动的习惯。因此,如果没有主管或前辈的指令,自己就不知道该做什么。

二、不可以做自己

“本来想要女孩子的……”

“女儿就是赔钱货啊……”

像这样经常被父母否定自己的性别或人格,很容易会产生这种禁止令。

身边很多异性朋友,同性朋友却没半个;或是对于社团、足球队这类只有同性的团体很不在行的人,受到这个禁止令影响的可能性很高。

这个禁止令会让人对自己的性别或自我没有自信。缺乏自信,所以很容易受到外在评价、常识、社会氛围所左右。

三、不可以孩子气

“你是哥哥,要有担当一点!”

“你已经是姐姐了,不可以哭!”

有弟弟妹妹的孩子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而产生禁止令。

聚餐时拼命帮大家挟菜、斟酒,一直忙着照顾大家,自己完全没有享受到的人,有可能是受到这种禁止令的束缚。

有这个禁止令的人,早早被催促着要长大,孩提时期不能自由自在的生活,性格上容易太过认真。“自己不做不行”的责任感过剩,也会成为一种累赘。

7种“不可以”,别对孩子说

四、不可以长大

跟上一种情形相反,“妈妈什么会帮你做好”。这种禁止令容易出现在被过度保护、宠溺的么儿身上。

这个禁止令会让人觉得“永远都当个孩子,什么都不会做比较好”。

所谓的“恋母情结”就是这种情形。

长大成人后还无法脱离“不可以长大”的禁止令的人,最近是越来越多。由父母代替孩子参加联谊、帮孩子决定结婚对象的状况,也时有所闻。

五、不可以有情感

跌倒了,因为疼痛忍不住哭泣,却被父母责骂:“不可以哭!”,被迫要忍住。无法坦率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感的人,可能就是有这种禁止令。

这个禁止令会让人压抑自己的情感,对事物漠不关心、毫不感动,不会痛哭流涕,也不会勃然大怒,声音没有抑扬顿挫、表情贫乏的人,可能就是受到这个禁止令的影响。

六、不可以思考

“不要跟父母顶嘴!”

“安静听我说!”

不少父母会这样威吓孩子。在父母歇斯底里怒骂下成长的孩子,容易有这种禁止令。

这个禁止令会让人放弃思考,无法进行逻辑思考、冷静判断。盲目迷信、相信卜卦算命的人,可能就是受到“不要思考”禁止令的支配。

7种“不可以”,别对孩子说

七、不可以靠近

“我现在很忙,等一下再说!”

“安静一点!”

父母总是这么说,很少有机会可以亲近父母,被迫跟双亲保持距离的人,容易会有这种禁止令。

这个禁止令会人逃避和父母说话,不会说心事给父母听。长大成人之后,也不会跟别人诉说自己真正的想法。

即使工作上有烦恼,也不跟主管或同事讨论,自己一个人埋头苦干;即使遇到讨厌的事情,抱着“只要自己忍耐就好”的想法,都可以说是受到这个禁止令的影响。

今天的分享就是这些,提醒家长们。受到这些禁止令强烈影响的人,容易受到负面的情绪感染,过上不开心的人生。为了自己的孩子,请不要再说这样的话啦!

各位家长怎么看?

读后有感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