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人體标本制作師:高工資全年無休,靠捐獻,一年制作50具人體标本

“剛上班時那味啊,實在讓人接受不了,一旦沾到身上洗十遍澡都洗不掉。”

這是一位人體标本師的自述。在中國這個曆史悠久的國家,人們的思想還是比較傳統的。

中國人不僅講究入土為安,還講究埋進祖墳,美其名曰落葉歸根。

盡管現在火葬已經全面推行覆寫,但是依舊有些人要求入葬時保持遺體完整性,以求來世能“完完整整”的投胎。

人體标本制作師:高工資全年無休,靠捐獻,一年制作50具人體标本

圖1

是以在中國,死後将遺體捐獻做科研這件事,大部分人是不能接受的,在他們看來死後還要被人觸摸和研究,這是一件非常沒有尊嚴的事。

這導緻我國遺體标本十分稀缺,制作遺體的标本師也更加稀缺。

那真正的人體标本師的工作日常又是怎樣呢?對于死亡和生命的意義标本師又有怎樣的獨特見解呢?

克服恐懼

消毒、切割、煮沸、拼接這是人體标本師王耀的日常,在外人看起來十分晦氣的工作,王耀卻幹得津津有味。

别看王耀幹得如此輕松,其實說來也好笑,剛上班的王耀已經被吓過無數次。2008年入職後,王耀接的第一單活計是一位老人。

王耀還深刻地記得那是一個夏天傍晚,王耀和同僚二人準備将老人搬到吊唁間的冰棺裡,供家屬悼念。

人體标本制作師:高工資全年無休,靠捐獻,一年制作50具人體标本

圖2

這是王耀第一次獨立完成所有流程,是以王耀格外緊張。沒想到剛将裹屍袋拉出,就聽見裹屍袋裡傳出若隐若現的呢喃聲:“南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這陣呢喃聲小得可憐,王耀甚至一度以為自己聽錯了,同僚壯着膽子漸漸将耳朵貼近裹屍袋“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沒錯的确是有聲音的,這次兩人都聽得真真切切。

此時的标本室顯得越發詭異靜谧,看着窗外越發昏暗的天空,王耀和同僚二人吓得呆呆愣在原地。索性王耀是個無神論者,從來不相信這些牛鬼蛇神的理論。

王耀二話不說将老人的裹屍袋直接拉開,看着裹屍袋裡的老人蒼白凹陷的臉龐,王耀反而還松了口氣,再看看老人的胸口,原來是擺着一個收音機,而這些低沉的大悲咒就是它發出來的。

“還好還好,還以為中邪了呢,不要自己吓自己。”

虛驚一場的王耀默默地在心中安慰着自己。很顯然這是家屬放的,肯定是想為去世的老人超度之類的,可能是剛剛搬運時不小心觸碰了收音機的按鈕才導緻這“驚心動魄”的一幕。

别看王耀嘴上說着不信鬼神之說,但真真切切被吓到也是怕的魂不守舍。

人體标本制作師:高工資全年無休,靠捐獻,一年制作50具人體标本

圖3

有一次王耀一個人在标本室裡處理兩具屍體,那時已經非常熟練的王耀已經不怎麼怕了,是以就算一個人處理兩具屍體幹起來也是得心應手。

這不三五下便收拾好了第一具屍體,王耀便轉頭開始處理第二具屍體。但是令王耀沒想到的是,剛弄到一半便感覺一隻手輕輕地拂過他的腰部,吓得王耀将手中的刀哐當一聲扔到了地上,随後沒有多想本能的拔腿就跑。

一路跑到門口看着正午的陽光,王耀有種劫後餘生的慶幸感。

深深呼吸兩口氣的王耀漸漸平複了下來,冷靜下來的王耀細細想了一下到底是什麼時候碰到了自己?抱着強烈的好奇心王耀又小心翼翼地回到了标本室。

待細細檢視一番王耀被自己逗笑了,原來是因為自己處理第一具屍體時,沒有将胳膊放好,導緻胳膊從處理台上滑落下來,正好碰到了自己的腰部而已,這才鬧出了這場笑劇。

這些個在工作期間發生的“自己吓自己的事”在王耀身上已經發生了無數次,漸漸地王耀對于這些事已經出現了免疫。他常常在心裡安慰自己“不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

人體标本制作師:高工資全年無休,靠捐獻,一年制作50具人體标本

圖4

職業的艱辛

其實剛開始做這項工作時,家裡人都不太能了解王耀,覺得又辛苦又晦氣。不光是家裡人不了解就連外人一聽說王耀是和屍體打交道的,頓時吓得退避三舍。

而王耀決定進入這個職業時,并沒有什麼感人至深的熱愛,隻是因為那俗氣的理由——賺得多。除此之外,就是基本沒有固定的休息時間,甚至可以說全年無休。

不過話說回來人體标本師這個職業雖然辛苦,但是不得不說因為稀缺是以是真的賺得多。為此在四川大學做了幾年樓層管理者的王耀,才決定改行開始做人體标本師。

入職那年王耀已經四十歲了,僅有的一點醫學常識還是前些年做樓層管理者時,陸陸續續接觸的一點皮毛。是以在老師傅帶了幾個月後王耀才開始正式上崗了。

雖然技術含量要求并不高,但是這個職業對于心理素質那是要求極高的。

對于屍體的狀态,作為一名标本制作師是無法預測,是以不管是高度腐爛的還是保持完好的,王耀都要照單全收。

人體标本制作師:高工資全年無休,靠捐獻,一年制作50具人體标本

圖5

盡管王耀見過很多“大場面”但是每次遇到腐爛的面目全非的屍體,王耀還是會為之一振。

王耀經常能見到那些死後多日全身腫脹,并且散發着讓人退避三舍的氣味,時間再久點皮膚下還會有蛆蟲在肆意蠕動,每每王耀看到屍首如此“狼狽”一幕,都不禁在心裡感慨:遺體在活着的時候,必定不會想這樣狼狽的死去。而這時人體标本師就展現出了他的用處。

白大褂,防護服,橡膠靴子,防護口罩……這一套流程是王耀每次工作前的必修課。面對這樣的高度腐爛的屍體,王耀隻能将其制作成人體骨标本。而制作人體骨标本是一件極其需要耐心的活計。

首先王耀要将人骨上的每一寸肌肉組織細細剔除,再然後将頭骨鋸開,取出裡面的腦組織,最後再将這些骨頭放到一口大鍋裡去細細熬煮,根據骨質情況王耀需要根據經驗調整火候和時間,才能保證這具人骨标本完整堅固。

當然這在制作時剔除下來的身體組織,王耀也會将其整合到一塊,送到火葬場火化最後下葬,從頭到尾王耀都要保證每一位捐贈者身體每一部分都得到了妥善的處理。

這一套流程下來保證沒有幾個人受得了,相信在打開裹屍袋的那一瞬間,正常人都已經忍不住俯身作嘔了,更别說接下來再近距離剔骨和熬煮了。光是形容和想象就已經讓人覺得頭皮發麻。

人體标本制作師:高工資全年無休,靠捐獻,一年制作50具人體标本

圖6

這樣的工作性質相信人們已經看見了,對于心理素質的要求可見有多嚴格,其實王耀也是普通人,面對這樣“刺激”的場景王耀也會産生強烈的不适,但是職業素養絕對不允許王耀對遺體,做出嫌棄的舉動。

見過動物屍體的朋友可能知道,屍體腐爛産生的氣味那是繞梁三日而不絕,那種味道就像具有穿刺力,就算帶着十層口罩屍臭也能穿過重重阻礙,竄進鼻腔直擊腦門。

這也是不少在房内“孤獨死”的人們,最終能被人發現的原因。是以剛開始工作的王耀因為手腳還不熟練,常常會不小心在身上蹭上福爾馬林,這種味道很獨特,隻要沾上一星半點怎麼洗都洗不幹淨。

這就導緻王耀身上常常充斥着這股氣味,讓他吃飯睡覺時一聞到就能聯想到屍臭,這給王耀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困擾。随着時間的流逝,後來的王耀逐漸習慣了這種氣味,就算聞着屍臭也能處變不驚的哐哐幹兩碗飯。

對生命的思考

人體标本師這個職業除了給王耀帶來了高薪,更從某種意義上給王耀帶來了關于生命的另一種思考。

在王耀的職業生涯中見過了太多的生離死别。雖然人死後都是一走了之,但是家裡人對自己遺體的态度卻是天差地别。

人體标本制作師:高工資全年無休,靠捐獻,一年制作50具人體标本

圖7

就拿兩位遺體捐獻者來舉例,第一位老人是王耀在2015年接收的一位捐贈者。那天在接到老人去世的消息之後,王耀便和同僚照常驅車前往,但是一進門王耀和同僚二人都驚呆了,因為滿地都是人類的排洩物,讓人無從下腳,再看看遠處癱瘓在床的幹瘦老人,很難想象老人是如何在這樣的環境裡生活下去的。

然而更大的驚喜還留在後面呢。王耀和同僚掀開蓋在老人身上的棉被時,卻發現根本掀不開,因為老人常年癱瘓所生的壓瘡沒有妥善處理,導緻傷口發炎冒膿,幹涸的膿水和身上的棉被緊緊相連難舍難分。

這讓王耀心裡很不是滋味,盡管内心再洶湧澎湃但是基本的職業素養還是要有的,王耀強忍内心酸澀将老人小心翼翼與棉被分離,因為粘連面積比較大,王耀便讓旁邊站着的老人兒子幫個忙。

但是令王耀更沒想到的是,老人的兒子像沒聽見一樣揮舞着手臂喃喃自語道:“髒死了髒死了,惡心死了誰要碰啊。”

這一幕讓王耀很是感到無語,理所當然到最後的禱告儀式也沒有做,老人的兒子巴不得将這個“麻煩”早點解決,生怕多停留在這個家一秒。

人體标本制作師:高工資全年無休,靠捐獻,一年制作50具人體标本

圖8

畢竟這樣的人家還是少數,王耀職業生涯中沒有遇到過幾個。

但同樣是遺體捐獻的,另一位捐獻者依舊給了王耀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那是一位五十歲中年阿姨,和前文老人一樣也是癱瘓在床。

因為年輕時出車禍,下肢高度癱瘓在家整整躺了快三十年,但是這位阿姨身上卻沒有一點點壓瘡,可想而知照顧這位阿姨的家屬在阿姨身上耗費了多少精力。照顧阿姨的是阿姨親弟弟一家,自二十一歲出車禍後阿姨便由親弟弟照料。

就算親弟弟結了婚也依舊如往常一樣照顧姐姐,這樣的毅力讓人很難不感慨。面對逝容安詳的姐姐弟弟說道:

“這些年我照顧得可細心呢,你看這身上是幹幹淨淨,每天都要給她全身擦一遍然後翻身做按摩,太陽好的時候還推着她出門逛逛曬曬,是以身上沒長一點壓瘡。”

在整理阿姨遺體時王耀發現阿姨的弟弟說的并不假,死後的阿姨不僅全身嘎嘎角角沒有一點污垢,連頭發都洗的清清爽爽整整齊齊的被盤在腦後。

人體标本制作師:高工資全年無休,靠捐獻,一年制作50具人體标本

圖9

稀缺的市場

以上的兩件經曆讓王耀一直感慨,盡管現在科學并沒有證明過人死後是否有知覺,但是不管怎樣,那些死後被善待的人們多多少少臉上都是挂着微笑。

作為一個人體标本師王耀的職責隻是負責跟遺體打交道,一年下來大概能處理50多具捐獻遺體,而對于生前的是是非非,王耀并沒有多少資格去評判,他所能做的隻是溫柔細心的善待每一位捐贈的遺體。

中國是一個比較傳統的國家,如果往前推十年二十年,根本沒有人願意死後将自己的遺體捐贈,這也導緻我國醫學實驗發展舉步維艱。

盡管現在已經二十一世紀了,遺體捐贈的人數雖然在逐年增高,卻依舊是供不應求。

不過值得慶幸的是,現在也有不少上了年級老人接受遺體捐贈。王耀在最近兩年就遇到一對老年夫妻,無兒無女攜手一起為對方簽訂了遺體捐贈協定。

夫妻二人有着遠超現代年輕人的豁達思想,他們認為将遺體捐贈不僅可以為國家醫學做貢獻,死後還有人為其妥善處理,簡直是兩全其美。

而在簽署協定後的幾個月裡夫妻二人雙雙去世,在處理二人遺體時王耀聽說了夫妻二人的故事,反而從心裡升騰起一股敬畏。

人體标本制作師:高工資全年無休,靠捐獻,一年制作50具人體标本

圖10

對這些志願捐贈遺體的人來說,與其使自己的遺體在暗無天日的棺材中腐爛,然後十年百年後沒有人記得自己,不如将自己的身體捐獻,給國家醫學事業做貢獻,對他們來說這也是一種對生命的延續。

尊敬捐獻者

不少學醫的同學應該都知道,不管在哪個學校哪個專業,在上人體解刨課時都有個不成文的規定。上課前老師都會對着同學們三令五申,要求對遺體尊重,并且尊稱遺體為大體老師。

然後再由學生親自解刨辨認每一個器官的位置,每一寸肌肉的結構。而每次看到這一幕王耀都會從心底升騰起一股驕傲感。

王耀知道多年後自己即将逝世前,也會為自己簽上一份“遺體自願捐贈協定”然後坦然地躺在解刨床上,供後世的學生觀摩學習。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