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塑膠是指直徑小于5毫米的塑膠碎片和顆粒,在塑膠制品使用過程中釋放,特别是食物用途的塑膠制品,如瓶裝水、食品包裝袋、嬰兒奶瓶等,在進食過程中,微塑膠随着食物進入體内,對我們的健康造成威脅。據估計,一個人每周攝入約5g微塑膠,相當于吃下一張信用卡的量。
研究陸續在人類的糞便、切除的結腸标本,甚至胎盤組織中發現微塑膠的存在,健康人每10克糞便就含有20個微塑膠顆粒。
2021年的一項研究進一步表明微塑膠的攝入危害腸道健康——發炎性腸病的患者糞便中的微塑膠是健康人的1.5倍,并且糞便中微塑膠的含量越高,患者腹瀉、直腸出血、腹痛症狀就越明顯。(相關閱讀:外賣和瓶裝水正在摧毀你的身體!科學家在腸道疾病患者中檢測到大量微塑膠)
然而更令人擔心的來了!近日,來自荷蘭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的科學家在人類血液中發現了微塑膠的存在,表明微塑膠在人體内已經不是“吃下去、拉出來”那麼簡單了,它可能随着血液流經全身,對各器官造成影響(圖1)。

圖1 研究成果(圖源: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研究者在22名健康志願者的靜脈血中檢測到了5種最常見的塑膠成分,包括:
1. PMMA(polymethyl methacrylate):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有機玻璃,俗稱亞克力,許多植入型醫用材料,包括口腔科和骨科的耗材中都含有PMMA成分。
2. PP(polypropylene):聚丙烯,廣泛應用于服裝、毛毯等纖維制品、醫療器械、汽車、零件,也用于食品、藥品包裝。
3. PS(polystyrene):聚苯乙烯,熱塑性塑膠,經常被用來制作各種需要承受開水溫度的塑膠杯、一次性泡沫飯盒。
4. PE(polyethylene):聚乙烯,主要用于食品包裝,如水果、蔬菜,超市采購回來的半成品都是用的PE保鮮膜。
5. PET(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可樂瓶、礦泉水瓶制作的主要原料。
在嚴格控制了采樣、樣品準備及分析過程中的可能存在的塑膠污染後,研究者在近8成志願者的血液裡檢測到了微塑膠的存在(77%,17/22),平均下來,每個志願者每毫升血樣裡有1.6ug的微塑膠。
測出比例最高的為PET,在50%的志願者血液中都檢測到這種物質的存在,血液濃度最高為2.4ug/ml,提示大部分人體内都含有瓶裝水釋放的微塑膠。其次為PS(36%)、PE(23%),最高血液濃度分别為4.8ug/ml及7.1ug/ml,這兩類塑膠主要應用在保鮮膜、一次性泡沫飯盒、塑膠杯等,表明來自食物包裝的微塑膠也會進入人體血液循環中,并且進入的量不容小觑。最後是PMMA,僅在5%的志願者血液中發現,在所有志願者血液中均未檢測到PP的存在。
圖2 四種微塑膠物質的入量對比(圖源: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這項研究首次在人體血液中發現微塑膠的存在,考慮到血液循環在體内四通八達,為各器官供給氧氣和營養物質,帶走代謝廢物,不難想象微塑膠也随着血流流經全身。
進入血液的微塑膠可能通過腎髒過濾或膽汁排洩的方式排出體外,也可能通過有孔的毛細血管沉積在肝髒、脾髒等器官。目前科學家還不清楚微塑膠在循環系統會存在多久,但“在血液樣本中發現微塑膠存在”的事實,至少說明了人體清除微塑膠的速度是低于從外界攝入的速度。
在野生動物和實驗動物中,科學家已經發現微塑膠暴露與不孕症、發炎和癌症有關。未來還需要更對研究探明微塑膠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但降低塑膠制品的使用頻率,防範于未然是很有必要的。
排版|露娜
End
參考資料:
[1]H.A. Leslie, M. J. M. van Velzen, S.H. Brandsma, et al. Discovery and quantification of plastic particle pollution in human blood,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2022), doi: https://doi.org/10.1016/j.envint.2022.107199
[2]Schwabl P, K ppel S, K nigshofer P, et al. Detection of Various Microplastics in Human Stool: A Prospective Case Series. Ann Intern Med. 2019 Oct 1;171(7):453-457. doi: 10.7326/M19-0618. Epub 2019 Sep 3. PMID: 31476765.
[3]Yan Z, Liu Y, Zhang T, et al. Analysis of Microplastics in Human Feces Reveals a Correlation between Fecal Microplastics and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Status. Environ Sci Technol. 2022 Jan 4;56(1):414-421. doi: 10.1021/acs.est.1c03924. Epub 2021 Dec 22. PMID: 34935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