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電動車公社的社長。
前段時間,威馬“鎖電”事件成為了行業熱點。
有位叫“周周”的音樂人是位威馬EX5車主,深受這次鎖電事件“迫害”,忍無可忍的寫了一首歌《二百塊就把我騙了》以此洩憤......(話說,這歌還挺好聽的
)

事情是這樣的,2021年底威馬官方辦了個“迎新年使用者特優”活動,随機抽取18888名幸運使用者,提供免費檢查車輛服務,順便再贈送200元京東卡。
天上掉餡餅,撂誰不眼饞?被抽中的車主心想:有此等好事,那就去呗!
結果“全面車輛檢查”後,一些威馬車主發現好像有些不對勁:“ 原來威馬EX5滿電可以跑350公裡,現在隻能跑不到300公裡了。”
車主們互相交流後發現,做過“全面車輛檢查”的都不約而同的出現了續航縮水的問題,他們開始對威馬的行為産生質疑。
車主們得出的結論是——做過“全面車輛檢查”的車疑似被“鎖電”了。
“鎖電”顧名思義,就是鎖住電池的電力,通過改寫BMS(電池管理系統)的相關參數,進而限制動力電池的充電量上限、輸出功率等關鍵名額。
經常開電動車的朋友應該知道,車輛在0-80%電量下充電速度是比較快的,但從80-100%充電速度就會變慢,這時我們需要給電池施加更高的充電電壓,才能充進去電,電池充得越滿,需要的電壓越高。
這就好比擰毛巾,毛巾剛從水裡撈出來的時候輕輕一擰就能擰出好多水,快擰幹的時候再想擰出水,就得花更大的力氣。
一些威馬車主們表示:“以前車輛在充電時的最高電壓為407.5V,經過‘全面車輛檢查’後充電最高電壓下降到了396V。”
還有一些威馬車主們表示:“原先能充69度電,現在隻能充59度電。”
威馬疑似私自“鎖電”的行為,引發了衆多威馬車主的不滿,于是組團到車質網投訴。
實際上,早在2021年中旬就已經有車主反映車輛在更新後出現續航裡程下降的問題了。
01. 為何要“鎖電”?
,”
有許多人表示疑惑,好端端的車為什麼要“鎖電”呢?
有車主認為——當然是心裡有“鬼”才會這麼做。
在2020年10月,威馬發生了過多起車輛自燃事故,一周時間裡連續燒了4輛,當時媒體們稱它為“四連燒”事件,安全性問題讓威馬品牌形象受到了嚴重的沖擊。
随後,威馬官方承認了這批車的确存在電池安全隐患,并召回了1282輛車,免費為其更換電池包,并表示将負責到底。
而剛過去不久的去年12月下旬,威馬在短短4天時間裡,分别在鄭州、三亞、海口連續爆出汽車自燃事故,上演“三連燒”,簡直就是前年“四連燒”事件的翻版。
不得不說,自燃是新能源汽車發展路上的“攔路虎”,雖說目前市面上的賣新能源的車企,多多少少曾都發生過自燃事故,但在這事威馬身上發生的似乎有些過于頻繁。
威馬也是挺倒黴的,自燃事故都是短時間内集中爆發,和分散“蹦豆式”相比,對品牌的殺傷力可大了不止一星半點。
單從時間點來看,威馬近期的“三連燒”事件和“鎖電”事件二者是極有可能存在關聯性的。
說到底,“鎖電”是為了提升車輛安全性,減少車輛自燃的機率。
2年時間裡威馬的7起自燃事故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是發生在深秋或冬天,但按道理來說不應該是夏天越熱越容易發生熱失控嗎?
實際上,不止溫度過高,溫度過低同樣會影響動力電池的安全性。
中學實體中講過,分子都是在無休止的做着不規則運動的,溫度越高分子動得越快,溫度越低分子動得越慢。
锂電池的充電過程,相當于用電把锂離子從電池正極順着電解液搬運到石墨負極,然後嵌入進石墨分子空隙中。
如果溫度過低,锂離子的運動速度就會減慢,部分锂離子就沒法“擠”到負極裡,擠不進去的锂離子就會堆積在負極表面,形成尖刺狀的金屬锂。
如果金屬锂堆積過多,就有可能刺穿隔膜引起短路,引發爆燃。
锂電池的放電過程,相當于锂離子從石墨負極縫隙裡鑽出來,順着電解液自己跑回到負極。
電池低溫放電過程中,尤其是深度放電情況下,同樣會因為锂離子“懶惰”,擠在正極晶格表面無法嵌入其中,堆積成的“死锂”會造成電池容量不可逆的衰減,堆積多了同樣也有可能刺破隔膜造成爆燃。
鎖電,可以認為是人為控制動力電池不要充太多的電,也不要放太多的電。一定程度上能減少锂金屬的堆積問題,進而降低電池爆炸的發生率。
同樣是對連續燒車的“善後”工作,威馬這次的表現和之前完全不一樣了,沒有選擇明面上釋出公告召回,同時按照車主們普遍的回報是,還選擇了打着車輛檢查的旗号對車輛進行“暗箱操作”。
假如“鎖點”确實存在,那麼用“鎖電”來保證使用者安全,的确是好心好意,減續航總比燒車強。但知情權被剝奪,是讓車主們憤怒,進而轉變為大規模投訴維權的主要原因。
面對近期爆出來的一系列問題,威馬選擇了沉默,至今都沒有正面進行相應的回複。
02. 威馬為何“掉隊”了?
2022年的第一天,新勢力們紛紛争先公布了12月和全年銷量,一邊是穩居萬輛俱樂部的蔚小理自豪地秀着“肌肉”,另一邊威馬卻“腼腆”地拖到了快晚上9點才釋出銷量。
12月傳遞5062輛,1-12月累計傳遞44157輛,同比增長96.3%,威馬公布的這一串數乍一看還算不錯,官方稱“接近過去三年累計傳遞總和”。
但是,縱觀2021年全年,新能源滲透率已從2020年的5.3%暴漲至15.7%,新能源全盤銷量相比去年翻了3倍。
意味着實際上,威馬的增長率是遠低于行業整體漲幅的,給新能源市場“拖了後腿”,這對于一家新勢力而言是十分危險的事情。
更何況,這4萬多台傳遞的新車裡,有多少是B端訂單,目前我們還不得而知。
威馬汽車的前身是杜立剛在2012年創辦的一家三電系統研發企業。2015年,沈晖以聯合創始人、董事長兼CEO的身份加入,二人聯手成立了威馬汽車。
同一年,李想也成立了理想汽車,而蔚來和小鵬成立時間要比它倆早一年,基本上可以認為蔚來、理想、小鵬、威馬四家是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的新勢力。
他們之中有做網站的、有做浏覽器的,而威馬算得上四家新勢力裡造車“血統”最純正的。
沈晖身為中國最有本事的一批海歸,曾擔任過知名車輛驅動系統供應商博格華納的中國區總裁,菲亞特中國副總裁。
最讓人記憶猶新的,莫過于沈晖加入李書福團隊擔任副總裁後,親自操盤了汽車圈著名的“蛇吞象”事件,完成了吉利對沃爾沃的收購,從此他在汽車圈名聲大噪。
是以,威馬在起步階段相比其他新勢力要舒服得多,在其他人還在忙着“畫PPT”時,威馬就已經憑借沈晖的人際關系,在汽車産業鍊中站穩地位了。還通過收購黃海汽車,率先獲得了造車資質。
資本市場對威馬也是十分青睐,據統計,威馬已經累計融資了11輪,至少融資了350億元,這其中還有香港首富李嘉誠的鼎力支援,資金供應一點也不比蔚小理差。
與蔚小理不同的是,威馬當時就沒有選擇去找美國人圈錢,而是将目光瞄準了科創闆,假如威馬走成功,将會成為國内首家科創闆上市成功的車企。
2019年可以說是威馬最風光的一年,有好幾個月銷量都在新勢力中前列。
帶着乘風破浪的自信,威馬在2020年9月開啟了上市輔導,但在2021年4月卻被曝出因材料審查問題暫緩上市,到現在半年多時間過去了,威馬上市似乎仍然處于“擱淺”狀态。
堪稱“天胡開局”的威馬,是怎麼把這手好牌打爛的呢?
近兩年頻發的“燒車”事件或多或少對威馬會有些影響,但鑒于特斯拉、蔚來、小鵬、理想也都燒過車,是以肯定還有别的因素。
現階段産品力不足,是威馬掉隊的因素之一。
早在2018年,沈晖曾放出豪言,“以後一年至少推出一款車”,但如今沈晖隻能象征性的兌現這個承諾。
從2019年2月威馬傳遞首款車型緊湊型純電SUV EX5開始,到現在一直都是靠着它支撐銷量。
2020年威馬推出了EX6,同樣是一輛純電SUV,相比EX5來說,車長了217mm,但軸距卻隻長了12mm,其餘的配置基本上沒什麼變化,基本上可以認為是拿EX5的底盤套了個更大的車殼子。
其銷量也是慘不忍睹,有媒體報道,威馬EX6隻在2020年中期賣了5個月,平均下來每個月隻買50台,後來就不賣了。
到了2021年,新車威馬W6正式開始傳遞,比EX5稍大,乍一眼看上去仍然是“換湯不換藥”。
值得一提的是,在自動駕駛方面,威馬并沒有像蔚小理一樣選擇自研,而是選擇深度綁定百度Apollo,威馬W6正是擁有百度Apollo智能駕駛加持的車型。
要知道,如今自動駕駛工程師這個職位在汽車行業是非常金貴的存在,就拿蔚小理的出價來說,一個人月薪少則2.5W,多則10W,況且還要組建成龐大的團隊才能幹活。威馬選擇百度确實能省不少錢。
不過,走“捷徑”是要付出代價的。
有媒體報道,威馬在和百度Apollo簽訂自動駕駛合作協定時,被明确要求不許自研自動駕駛,該媒體認為,這也是威馬隻能被百度牽着鼻子走的原因。
如今百度也要親自造車了,這可能會讓威馬陷入十分尴尬的境地。
在自動駕駛方面,威馬實際上是要落後蔚小理一節的,但威馬自己可不這麼覺得,是以也有車主認為,威馬是真實的“普信男”。
在蔚小理紛紛攻克導航輔助駕駛這項具有标志性意義的技術時,還尚未實作這一功能的威馬反而在宣傳方面最張揚,當仁不讓的打出了“無人駕駛”這個宣傳智語。
但這個所謂的“無人駕駛”是在特定場景下的,隻有自動泊車時可以用,隻是裝了個百度的自動泊車套件。這裡小鵬可能會說,2年前我就已經把自動泊車玩爛了,現在我都開始玩天上飛的了。
基本上可以認為,威馬W6就是EX5的百度更新版。當然,百度Apollo在這塊兒的鑽研和布局确實也是不少的。
前陣子,威馬的首款轎車威馬M7也在去年廣州車展上亮過相了,4顆英偉達Orin-X晶片,算力達到了1016TOPS,還配備了3顆固态雷射雷達。
不得不說,這智能化硬體堆料絕對夠猛,但實際體驗能有多好,具體什麼時候才能上市,這裡要畫個問号。
不光智能化,電動車使用者最關注的續航方面,威馬也占不到便宜。
在3年時間裡,威馬EX5作為主力車型,基本上是一年一改款,更新了4代之後的2022款威馬EX5,續航卻隻有403km!
相比之下,新勢力中和其技術路線最接近的小鵬,最高續航都奔着700km去了,就更甭提把續航幹到1000公裡的廣汽埃安LX Plus了。
除了本身産品力不足之外,營銷思路過于傳統,也是威馬掉隊的因素之一。
2020年4月,威馬官宣蕭敬騰為其首位代言人,威馬也是以成為了首家邀請明星代言的新勢力。
請明星代言這件事,的的确确是傳統車企的“老手藝”,至于正面效果嘛,有肯定會有的,但其中不可控因素實在是多,搞不好又來個吳亦凡、李雲迪、王力宏這樣的就麻煩了。
反觀其他新勢力,紛紛在選擇順應這網紅層出不窮的時代,極力塑造創始人IP。
馬斯克、李斌、李想、何小鵬都順着這股潮流立住了人設,事實證明這種做法不但省錢,效果似乎還更好,能一定程度上拉進品牌與使用者之間的關系。
沈晖在這方面,似乎含蓄了些。
當然,這種“含蓄”或許也跟沈晖在威馬公司的身份,其實本質上與馬斯克在特斯拉、李斌在蔚來、李想在理想,以及何小鵬在小鵬确實不太一樣有關。
銷售管道方面,威馬也與主打完全直營的特斯拉、蔚來有所差異。
威馬的線下管道分為體驗店和使用者中心兩大類。其中體驗店為直營,主要負責車輛展示、使用者試駕;而使用者中心則大多為外部加盟商,負責車輛傳遞、售後服務。
關鍵問題在于體驗店和使用者中心本質上是兩撥人,平時基本上不進行直接交流,難免會造成口徑不統一,使用者體驗割裂的情況。
私人市場賣不動的威馬,隻能被迫轉戰出租、網約車營運市場。而新能源B端市場的輝煌顯然在2019年北汽新能源稱霸的時代之後就一去不複返了,開始一路走下坡。
在中國車企紛紛借着電動化浪潮,走向高端化時,作為新勢力的威馬卻隻能進一步下沉品牌形象,提前透支自己來維持生存,實屬難受。
03. 寫在最後
在這個“萬物造車”的時代,新能源汽車毫無疑問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機遇之一。
但是,機遇并不屬于所有人,不然社長也要跟着去造車了。
赢在起跑線上,并不意味着能赢得未來。
中途跌倒,也并不意味着會輸掉比賽。
對于如今的威馬而言,擺正态度,抓緊時間把省下來的錢花在刀刃上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