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嘀——嘀——嘀——”合肥地鐵3号線出口,一排停放整齊的共享電單車中,一輛車發出了響亮的“尋車鈴”。不遠處,25歲的共享電單車運維員王安浩在手機上關閉了尋車提示音,徑直走向這輛電量不足的電單車,熟練地開始更換電池。
這是王安浩成為運維員近一年後的一個普通工作日。如往常一樣,他和同僚們穿行在合肥的大街小巷,通過精準的排程、及時的維護,讓車輛出現在市民最需要的時間和地點。
“我們的日常工作主要是保障車輛随着早晚高峰、節假日等不同時間段的需要,及時在不同的地點間騰挪轉移,調整投放數量、維護停放秩序,處理突發事件、清理車身小廣告等。”王安浩一邊說,一邊在手機上檢視巡視區域内的最新車輛分布狀态。

2021年12月29日,運維員王安浩在工作點挪車。 新華社記者 胡銳 攝
共享單車,被網友形容為“新四大發明”之一,是城鎮居民出行、通勤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帶動起綠色出行的新潮流。據統計,2021年,合肥市通過招标确定的共享單車投放數量達30萬輛。管理和維護這一共享經濟下的“新交通工具”,既考驗着城市管理者的能力,也對運維員這一“新職人”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王安浩的首要任務就是讓車輛配置符合城市交通的“潮汐”規律。在大資料、雲計算、5G等技術的加持下,如今,他隻需要一部手機,就能在智能排程系統上看到車輛的實時“分布圖”,定位并“呼叫”特定編号的電單車,完成一系列營運維護操作。
王安浩通過手機上的智能排程系統檢視車輛實時“分布圖”。 新華社記者 汪海月 攝
“早高峰時段住宅小區附近最需要用車,晚高峰時段寫字樓、商圈、地鐵口也同步進入用車高峰,到了周末和節假日,寫字樓就遠遠不如商業綜合體的需求量大……這些龐大體量的資料僅僅依靠人力是無法收集和分析的,我們需要在大資料的支撐下,結合線下經驗,共同讓排程更精準。”王安浩說。
與共享自行車相比,共享電單車的運維員需要考慮的因素除了車輛精準投放外,還增加了電池、續航等參數。
“經常會有市民好奇地詢問,你們是怎麼知道哪一輛車子沒電了,又是怎麼準确地從看上去都一樣的車輛中,一眼就發現需要換電池或者維修的特定車輛?其實,這背後同樣是科技的力量。”王安浩笑着說,通過物聯網、導航定位、人工智能等科技的賦能,共享電單車不僅能“主動”向系統上傳資料,還能按照指令向運維員“報告”位置。
王安浩正在工作點檢查車輛。 新華社記者 胡銳 攝
根據相關管理規範,共享電單車要安裝有智能通訊控制子產品的智能鎖,并利用“電子圍欄”技術,引導使用者将車輛停放在指定區域。
確定車輛能夠正常行駛和上鎖、不越出“電子圍欄”停放等,都需要運維員及時發現問題并處理。王安浩告訴記者,1名一線運維員需要管理接近3平方公裡的區域,并在5分鐘内對轄區内上報的問題進行響應,30分鐘内到達現場并開始處理,60分鐘内完成處置回報。
“既要做到精細,也要追求速度,這是網際網路時代出行管理的目标,最終就是為了把友善留給市民,守護好綠色出行。”王安浩說。
王安浩駕駛運維車前往下一個工作點。 新華社發(趙金正 攝)
一天天奔走中,這位“90後”也有屬于自己的幸福時刻。
“從掃碼記錄、騎行記錄等資料上能看到,很多時候,我們剛把一批車輛運到目的地,不到半小時就全都被騎走了。”王安浩說,“這種始終‘被需要’的感覺,就是我工作的價值,是我始終在路上的動力。”(記者馬姝瑞、汪海月、胡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