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美團降維

作者|Eastland

頭圖|視覺中國

2023年3月24日,美團(3690.HK)釋出2022年Q4及全年業績。根據公告,2022年Q4美團營收601億、同比增長21.4%;全年營收2200億,EBITDA(息稅及折舊攤銷前利潤)97.2億(2021年為負96.9億)。

2019年美團EBITDA為72.5億,2020年疫情沖擊下EBITDA仍為47.4億。2021年多重不利因素疊加,美團終于巨虧。2022年疫情尚未結束 ,美團EBITDA創新高,看來在複蘇中取得更好業績的機率較大。

自2022年Q2财報,美團變更了業績披露架構,坐實外界對“配送服務一直虧損”的猜測。#值得玩味#

營收增長的動力

2022年美團營收達2200億,同比增長22.8%。盡管遠低于上市前動辄三位數的增速,但在當今網際網路公司中,兩位數增長已非常“稀有”。

推動美團營收增長的是什麼業務?

1)重新劃分

2022年二季度開始,美團将旗下業務劃分為“核心本地商業”(簡稱“本地商業”)和“新業務”兩大分部:

本地商業包括外賣、到店、酒旅,還有美團閃購、民宿及交通票務等;

新業務包括美團優選、美團買菜、餐飲供應鍊(快驢)、網約車、共享單車、充電寶、餐廳管理系統等。

重新劃分後,美團業務結構比較穩定,“本地商業”與“新業務”收入比例大緻保持在3:1。

2022年Q1,本地商業收入342億、占比74%,新業務收入121億、占比26%;

2022年Q4,本地商業收入435億、占比72%,新業務收入167億、占比28%;

新劃分方式反映出美團的業務政策,并且與資源配置設定保持一緻。還有一個動機,就是把賺錢的業務和燒錢的業務分開,增加了透明度。

就對營收增長的貢獻而言,本地商業明顯大于新業務。除2022年Q2,新業務表現最好,對營收增長的貢獻率達58%。其它季度,本地生活對營收增長的貢獻率都在60%以上。

2)核心本地商業

本地商業分部中,收入居前的業務依次為配送、傭金和線上營銷。配送是勞動密集型線下服務,傭金拿的是“抽成”,線上營銷賺的是網際網路廣告費。

2021年Q1,配送收入129億,傭金收入98億,線上營銷收入57億。

2022年Q3,本地商業三大業務同時“達峰”:配送收入201億,傭金收入161億,線上營銷收入86億。

2022年Q4,配送、傭金分别回落到198億、146億,線上營銷收入77億、同比下降3.9億。

2022年Q4,配送收入198億、占本地商業收入的45.5%,較Q1提高3.7個百分點;傭金收入146億、占本地商業收入的33.7%,較Q1降低1.5個百分點;線上營銷收入77億、占本地商業收入的17.8%,較年初降低2.8個百分點。

除2022年Q1,配送是營收增長的主要推動力。2022年Q4,配送對本地商業營收增長的貢獻率達74%,傭金貢獻率為27%,線上營銷同比負增長。

3)第一推動力是配送

2022年,核心本地商業營收1607.6億,同比增長17.6%;新業務營收592億、同比增長39.3%。新業務增速是本地商業的2.2倍,但基數小,對營收增長的貢獻率為41%。本地商業對營收增長的貢獻率為59%。

2022年本地商業闆塊中,配送收入701億、同比增長22.6%,傭金收入551億、同比增長14.9%。

2022年,配送業務增收129億、對營收增長的貢獻率為31.6%;傭金增收71億、對營收增長的貢獻率為17.5%。新業務增收167億、對營收增長的貢獻率為41%。

但“新業務”是多項業務的集合,美團營收超增長的第一推動力是配送。

披露配送收入成本的“玄奧”

配送業務是美團大廈的基石,按照新劃分方式,配送交易包括餐飲外賣及美團閃送。

1)全年配送180億筆

按照美團的定義,過往12個月使用過美團配送服務的使用者為“交易使用者”,實質上就是“年度活躍使用者”。

2021年一季度末,配送業務年活使用者5.7億、過往12個月人均交易30.5筆。

2022年一季度末,配送業務年活使用者增至6.9億、過往12個月人均交易37.2筆。

2022年四季度末,配送業務年活使用者回落至6.8億、過往12個月人均交易40.8筆。

2022年,配送使用者數徘徊在7億一線,人均交易筆數保持增長,全年配送177億筆,同比增長14%。

2022年Q2,美團開始按新劃分方式披露營收。Q1财報披露外賣配送收入為135億,根據全年及Q2、Q3、Q4資料反推,Q1配送業務收入為142億。那麼,2022年Q1美團閃送收入約6.7億(2021年Q1約為7億),占配送業務收入的4.7%(2021年Q1為5.4%)。

另據2022年Q4财報,美團閃送12月日訂單峰值突破1100萬。

2)配送是“虧本生意”

美團更改披露方式的玄奧之處是告訴外界:配送服務是虧本的!

虧損率最高的是2021年Q3,配送服務收入154億、成本200億、虧損率30%,每筆虧損0.93元(Q3配送50億筆)。

進入2022年,情況好轉。Q4配送48.3億筆,收入198億、成本222億、虧損率12.3%(2021年Q4虧損率為28.8%)。

虎嗅2020年4月16日發表《拆解美團》,當時美團披露的“外賣傭金”包括配送費用(主要付給騎手)。

例如2019年,傭金收入496億、騎手成本410億,占比約83%。外界質疑美團傭金過高,餐飲企業難以承受。但美團收到5.96元所謂的“傭金”,其中4.71元付給了騎手,美團留下0.98元、傭金率2.2%(2019年每筆外賣交易金額為45元)。

2021年,配送155億筆,收入571億,相關成本721億,毛虧150億,每配送一筆虧0.97元!

2022年,配送177億筆,收入701億,相關成本802億,毛虧101億,每配送一筆虧0.57元,同比減少虧損41%。

“美團邏輯”成立

1)送一筆賠一筆,為何要送

外賣業務送一筆賠一筆,卻帶來可觀的流量,而且使用者目的性很強——找好吃的。

與外賣相關的高頻次、高品質流量滋養了美團到店、線上營銷。

以2022年Q3為例:配送收入201億、成本226億、虧損25億;而傭金收入161億、線上營銷(即廣告費)及其它收入101億,非配送收入、成本分别為262億、144億,盈餘161億。

2022全年,傭金(主要來自到店)收入551億,線上營銷及其它收入356億,合計907億,本地商業分部經營利潤達295億。

粗略講就是:賠100億送外賣,收900億傭金、廣告費,賺300億利潤。

2022年美團“新業務”經營虧損284億,沒有180億筆外賣就沒有探尋“第二增長曲線”的資本,是以“送一筆賠一筆”也要送。

2)擺脫巨虧

上市後的首個财年(2019年),美團實作了扭虧,經營利潤、EBITDA分别為26.8億、72.5億。

2020年盡管受疫情影響,美團仍保持盈利,經營利潤、EBITDA分别為43億、47億;

2021年美團巨虧231億、EBITDA為負97億;

2022年美團虧損減至58億、EBITDA為正97億。

過往三年,美團面臨多重危機。

一是輿論環境急轉直下,要求降傭金、提高騎手福利。“賠本賺吆喝”的外賣業務,如果虧損無限放大,“美團模式”将徹底“坍塌”;

二是疫情及封控對外賣業務的沖擊。一方面,使用者對外賣的需求增加;另一方面,大量騎手也被封在家無法接單,美團外賣履約能力面臨挑戰;

三是新業務大把“燒錢”,如果終止将前功盡棄。

2022年,美團成功将配送業務虧損率降低40%,高毛利潤的傭金、廣告增收14%,本地商業溢利近300億。在新業務“燒”掉284億的情況下,美團淨虧損67億(同比下降72%),EBITDA達97億(創新高)。說明“美團邏輯”依然成立。

給自己“降維”

“降維打擊”這個詞已被用爛,居然沒有人用對。人們望文生義地想到“高等文明打低等文明”或者是“把敵方從三維降到二維”。

原著的本意是先降低自己的次元,比如四維空間中的生物主動将自己降至“三維生物”,然後設法将自己與敵方共同處于的四維空間降至三維,進而使敵方無法生存。

2003年,擁有350萬使用者的易趣,在中國市占率達90%,并與跨國巨頭ebay結盟。為封殺剛剛成立的淘寶,易趣買斷三大門戶(新浪、搜狐、網易),還想出“要淘寶、到易趣”這樣的詞條投放到百度。#這不叫降維打擊#

淘寶對付強大對手的“殺招”是宣布免費。就是把自己從收費提供服務的“三維生物”改造成免費提供服務的“二維生物”,再把中國電商江湖“二維化”。易趣無法在二維空間存活,最終敗北。

發動價格戰是最常見的“降維”。但如果降維後先死的是自己,那是自殺而不是“降維打擊”。

高效的配送網絡是美團的核心競争力——将7億消費者的需求傳達給900萬商家,再排程數百萬騎手中的一位在1小時内送達,而且費用隻有幾塊錢。

假如使用者在攜程訂了一個酒店,攜程剩下的事兒就是等着結算傭金。而使用者訂了一份外賣,美團的工作才剛剛開始:通知餐飲開始制作、選擇騎手并規劃取送餐路線、監控所有人的進度、答複客戶催問……攜程一單收幾十元傭金,工作量十倍于攜程的美團隻收一塊錢。

美團把自己變成“二維生物”,“虧小錢”送外賣擷取流量“賺大錢”。“三維生物”要做到美團外賣的規模,虧損将是“天文數字”。

虧本送外賣,是典型的“降維打擊”。

*以上分析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