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堡縣廣播電視台FM91.5《銅吳堡美文欄目》又與大家見面啦!
寫下這個題目時,腦中忽然一閃,這不和日前在中央、省市電台熱播的,由陝籍著名演員張嘉譯、闫妮主演的電視劇——《裝台》撞臉嗎?不是有蹭人家熱度之嫌嗎?然又一想,這大概和電視劇《裝台》沒有一毛錢關系!人家的事在省城西安,咱的故事在偏遠小縣城。人家裝台是技術活、苦力活,咱說的那個台就是個唱戲、演出、開會、放電影的地方。咱說的事也許比他們的故事還早呢!
我說的故事就發生在我的家鄉陝北吳堡縣,就在縣城所在地——宋家川鎮。
這是一個美麗的山城,縣城背靠前山、中山、龍鳳山、後山,隔河面向山西呂梁山脈的玉皇頂、河神廟。黃河波濤洶湧,自東而西繞城而過。居民依山傍水,世代居住在窯洞裡,安居樂業。

縣城位居秦晉交通要道,水路是重要的碼頭,陸路是關鍵的樞紐。船來車往,熙熙攘攘,好不熱鬧!逢年過節,遇到重要的日子,大家就聚在一個地方,唱起來、跳起來、鬧起來!
在我的記憶裡,這個地方就在宋家川鎮中坪的沙渠附近。
沙渠是當時宋川鎮的繁華所在,一個沒有紅綠燈的十字所在。沙渠南頭,靠黃河邊,是幾個鐵匠打鐵的地方,有名的匠人是楊師、申師、榮華弟兄等;鐵匠鋪對面有釘鞋的、打馬掌的,也有賣菜的。東邊大街上,有二班老漢、王重義家的小攤,李師、凡義的理發店;還有縫紉社、刻印社,木業社、五金社、照相館等。大街的西邊有汝元老漢等的日雜門市,還有食堂、新華書店、旅館、搬運隊、碼頭、炭場等;李步蘭家的二樓也是吳堡一景,不少畫家、學生經常在此寫生。由炭場一直往西就是汽車站了。偶爾,大街上會開過一輛汽車,平日多見的是毛驢車,人拉的架子車。沙渠北邊小商小販也不少,往上不到二百米,就是我說的那個重要的地方——戲台。
戲台的位置大約是縣郵局現在所在的地方。
那個戲台坐南向北,距地面大約一米五六,我們這些小孩從前面爬上台是不可能的,外觀上看,是有些年頭了,建築年代不詳。台基是出面子石頭砌的,戲台像一個大房子,有大梁,有圍牆,一塊有刻花的木屏風把舞台分為前台和背景,背景有台階連接配接台外,友善演員上下。台前就是一個小廣場,可以容納千人左右吧!
戲台是一個重要建築,這樣的建築在當時的縣裡不多見,好像辛家溝鎮也有這麼一個。
更早的事,我也不記得了。1961年8月,恢複吳堡縣建制,我們家由綏德搬回了吳堡,住的地方離戲台不遠,小夥伴們經常到這裡玩。
每年的農曆二月二十二、八月二十二、十一月二十二,是縣上的物資交流大會,秦晉兩省鄰近市縣來人很多,說商賈雲集,人山人海,一點也不為過!
一般來說,這時也會由宋川的能人們出面,去“寫戲”,即請山西的晉劇團來唱三天大戲。這時候,戲台就有了用場。台上挂上幕布,台下廣場周圍栽上柱子,圍上白布。三通鑼鼓後,賣票唱戲了!
那時候,沒有電,晚上的演出靠汽燈照明。汽燈還是挺亮的!
正月的秧歌,就在台下的廣場上鬧。二人場子,老人手裡跳得好的至今還能記起的是“挂鼓子”的宋長有和“標頭”的李金起,後起之秀就是辛建偉和景明選了。正月十五晚上的跑水船也是挺有意思的。現在名譽中華的藝術家張天恩(就是作詞、作曲陝北民歌《趕牲靈》的作者),也在這個場子上唱過,演過,打過快闆。記憶中他就是一個能歌善舞,愛唱、愛說、愛紅火,有意思的陝北老漢。
如果有大戲就在戲台上演,第一次看歌劇《劉胡蘭》就在這個台上。
小孩子嘛,反正就覺得好玩,高興!
又過了幾年,人們在戲台對面,又建起一個新戲台。台高大約一米多,沒有原來的戲台高。台子還是用一般石頭砌的,雖然沒有砌圍牆,沒有上大梁,但台子大多了。台上栽幾根大柱子,搭上橫梁,挂上大幕,前背景一分開,好寬闊,好氣派。電燈一架,好亮堂哪!
這裡,就成了縣城的重要場所,活動中心。
榆林地區文工團來縣裡演出。在這個台上,我看到了尚愛仁先生的《賽畜會》等精彩演出。
《寫戲》請來的山西晉劇團,在這個台上演出了《樊梨花》《穆桂英挂帥》等劇目。
1965年成立的吳堡縣文藝宣傳隊,也在這個台上登台演出了。李步高、楊喜英的“老兩口學毛選”讓人難忘,牛士文扮演的英雄形象依然在舞台聳立。
縣裡各機關機關的歌詠大賽也在這個台上舉行。記得我媽媽所在的銀行,參賽的歌曲是《我們走在大路上》和《人民軍隊忠于黨》。隊列齊整,歌聲嘹亮。這個歌曲的旋律現在還不時在我耳畔響起。
這個地方也是縣上重要大型會議的舉辦地。據“吳堡縣志”記載:1967年2月19日,縣上召開“抓革命、促生産”誓師大會,延風中學的“造反兵團”将這次大會沖散,未能圓滿結束。
這就是吳堡有名的“炸會”!好事壞事,能在縣志上留名,那也不易啊!
文革開始的時候,這裡聚集好多人,大鳴,大放,大辯論,大字報。天下大亂哪!
不知什麼原因,文革中,縣裡又在這個台子的東面,縣聯社和宋川國小門前,建起一個新的坐西向東的戲台。規模大小和原來的台子差不多,隻是在台子的南、北、西三個方向砌了牆,便于裝布景、挂幕布了。舞台的燈光、音響也改進提高了不少!
在這個新戲台上,我們多次看公映電影《奇襲》《英雄兒女》《地雷戰》《道地戰》。這是在文革中少有的能夠公開放映的幾部電影。
在這個戲台上,1968年6月1日,我們迎來了縣革命委員會的成立。原縣委、縣人委、公檢法辦事機構合并為“四大組”,即辦事組、政工組、生産指揮組、政法組。文革逐漸開始由亂改治了。
在這個新戲台上,我聽過一個黨史報告,是一位解放軍軍官作的,時間大約在黨的九大召開前後。從建黨開始講,一直講到中央蘇區、長征、抗日戰争、解放戰争、建國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講到黨的各次路線鬥争。第一次聽這樣的課,第一次聽到所謂“28個半布爾什維克”的故事。兩個多小時,台上聲情并茂,生動活潑,台下數百人認真聽講,不時響起掌聲,很受教育!
在這個新戲台上,我們也看了不少演出。紅衛兵的演出,解放軍的演出,縣文藝宣傳隊的演出。
我們也看了由辛家溝公社農民排演的革命樣闆戲——《沙家浜》。這是農民排演的節目進縣城演出啊。
1970年8月,在縣幹部會議上,我們學校組織排演的大型秦腔革命樣闆戲《紅燈記》在這個台子上向大會彙報演出,獲得成功,得到好評!
當然,這件事還需要多說幾句。
1970年暑假,學校組織排演革命樣闆戲《紅燈記》。排演組的幾位老師和同學居然選中我扮演劇中的反派人物鸠山。該劇的主要角色李玉和由張鐵生同學扮演,李鐵梅由呂愛琴同學扮演,李奶奶由辛榮英老師扮演,叛徒王連舉由宋奇峰同學扮演,慧蓮由孔全清同學扮演,遊擊隊長由辛建偉同學扮演,總導演是宋均太老師,闆胡由陳鴻濱老師演奏,樂隊指揮暨打闆是李炜同學。沒有舞台經驗的我們,努力學習、努力體驗、認真排練,演出時還真是有模有樣。
後來,張鐵生、辛榮英、孔全清走上了專業演員的道路,呂愛琴、宋奇峰、辛建偉、李炜等走上了上司崗位。
縣裡的經濟在發展,城市建設在前進,人民的文化生活也需要改善。1971年,縣裡決定在宋川後坪,縣委東邊的地方建立人民影劇院。這是當時吳堡的第一大建築,是縣裡的一件大事。剛上高中不久的我們,也參加了建設工程的義務勞動。
據“吳堡縣志”記載:1972年4月,吳堡縣影劇院落成。
從此,縣裡有了自己的影劇院,有了自己的禮堂,不會由于天陰下雨而耽誤會議、演出了!
我寫《戲台》一文,就是因為翻看舊照片,看到我們下鄉插隊的戰友招工回城後在影劇院前拍的照片有感而發的。
在這個劇院裡,我們看到了縣文工團排演的大型歌劇《白毛女》;看到了陝西省秦腔劇院演出的革命樣闆戲《紅燈記》;我們也看到了我們知青彙報演出的文藝節目和好多老的和新的電影。
在這個劇院裡,還是高中生的我,聽了當時的縣委副書記、樊家圪坨大隊黨支部書記樊士增的報告,進而引起我的思潮進步。後來我來到這個大隊,下鄉插隊四年,擔任知青組長,擔任大隊支委,擔任大隊支部副書記(主持工作)。1977年12月我又從這裡參加聯考,上了大學。
這個劇院,給我留下了許多懷念和記憶!
離開吳堡後,開始我每年會回來,後來幾年回來一次。縣裡的變化大了,變得都有點不認識了!
老的人民影劇院拆了,老的燈光球場拆了,舊的房子拆了,舊的街道拆了。但新的劇場建成了,新的會議中心建成了,新的體育中心建成了,新的黃河大橋建成了,新的大樓建成了,新的河濱公園建成了,新的吳堡中學建成了……
變了,變了,一切都變了,變得美好了。但不變的是自己對家鄉的愛,對家鄉的懷念。
2020年9月,本人參加了“吳堡縣委、縣政府組織的2020年教師節暨吳堡中學秋季開學典禮”活動,感慨良多。當時,在微信朋友圈裡自己曾發了這麼一條,現在此重發,正好能夠體會此時我的心情:
“九月九日、十日,連續兩天,本人有幸參加了‘吳堡縣委、縣政府組織的2020年教師節暨吳堡中學秋季開學典禮’活動。”
“九日一天,行程匆忙,豐富多彩。現場體會了最美沿黃公路,參觀橫溝溫泉,黃河二碛,毛主席東渡黃河紀念公園,為波濤滾滾的黃河而震撼,為偉大的東渡而感懷!來到寺溝柳青文化園,來到柳青的家鄉,再次感到震撼!為吳堡出了柳青這樣偉大的作家而自豪。來到吳堡手工挂面加工基地,來到李家河山地蘋果基地,來到李家塔大棚蔬菜基地,來到鄉村振興基地深砭墕村,來到原吳堡氮肥廠改造工程,參觀了縣體育中心、縣中醫院、307國道吳堡黃河大橋及引線工程等。深深感到吳堡變了,變美了!”
“十日一天,參加吳堡中學新校區落成、開學典禮活動。參觀了新校區,參加了教師節表彰大會,再次感到了震撼!為吳堡的孩子們有這樣好的教學環境、條件而高興!我覺得這裡的硬體設施與大城市,與發達地區毫不遜色!我願再次祝福我的母校!再次祝願家鄉變得越來越美!”
啊,戲台,故鄉的戲台,永遠的記憶,無盡的鄉愁!
制作:張家輝編輯:韋江江稽核:任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