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海島上的老戲台前,他為故鄉起舞

餘錦鷹笑起來有點腼腆,許是在海邊待久的緣故,他曬得有些黝黑。從北京回到廣東湛江東海島,這個大男孩重返故鄉的那片海。

17歲時,餘錦鷹在村裡的戲台上跳了一段邁克爾·傑克遜的舞蹈。這個簡陋的舞台和台下的歡呼,讓他找到了“之前并不清晰的夢想和自我”,也令他擁有了走出小島的勇氣。5月5日,時隔12年後,他在這個東海島上的老戲台前,用舞蹈诠釋了全新的自己。

海島上的老戲台前,他為故鄉起舞

俯拍舞蹈創作。

回歸

1993年,餘錦鷹出生于東海島水洋村一個普通的漁民之家。

餘錦鷹有着“古惑仔”般的童年,逃課、打架一樣都不落下。然而,一次無意間看見邁克爾·傑克遜的舞蹈後,舞蹈的種子從此在心中發芽。他輾轉湛江藝校、北京現代音樂學院,在知名舞團陶身體劇場當了近5年舞者後,2018年創辦了自己的舞團——鷹劇場。

海島上的老戲台前,他為故鄉起舞

餘錦鷹自拍照。

走過三十多個國家及上百個城市,故鄉總在召喚着餘錦鷹。大城市裡被推着往前走的生活,讓他懷念着家鄉;然而,每年與家鄉短暫的重逢,又使他感到别樣的陌生。故鄉與他鄉、母體與掙脫、孤獨與自我、地域與藝術……他未曾停止過思考。冥冥之中好像有個聲音告訴他,要回到家鄉去尋找答案。

2019年5月,餘錦鷹回到闊别多年的東海島。村裡老舊的夯土房和泥土殘牆喚起了童年的記憶,餘錦鷹仿佛看到自己如何在泥土裡蹒跚學步,跌跌撞撞追尋自己的舞蹈夢。

海島上的老戲台前,他為故鄉起舞

創作現場。

他決定,要為故鄉創作一支舞。

10多年來,家人隻知道餘錦鷹是跳舞的,卻不知道他如何跳舞。或是太遠、又或是沒有時間,家人說,等你回家跳舞,我們再看。

“我希望家人了解我是怎麼變化,我怎麼做事的,重新認識我做的事情。”餘錦鷹說,“可以說是彌補我心裡壓抑了很多年的遺憾,完成我一直想要去完成的事。”

10693天

4米多高的舞壇,10693尊雕塑和幾千個陶罐,1個人,100分鐘的舞蹈,共同組成了《回家·跳舞》這一作品。

海島上的老戲台前,他為故鄉起舞

雕塑。

舞壇共有29層,如同餘錦鷹的人生,一歲一層往上累積。餘錦鷹請好友一葦為自己拍攝了兩萬多張照片,并從中選出10693張,經由手工制作,創作出1萬多尊造型各異的雕塑。

“我是1993年1月25日來到這個世界的,到今年5月5日正好是10693天。不同的雕塑不僅代表着我的每一天,也是很多人共同走過的歲月,代表所有人不一樣且無法再重複的每一天。”

海島上的老戲台前,他為故鄉起舞

創作現場。

無論是雕塑、陶罐還是舞壇所用的泥土,都在村中就地取材。對餘錦鷹而言,成長于這片土地的自己,用最原始的方式去為大地創造一份禮物,這蘊含着一種古老的、可傳承的生命力。他也希望用這樣的方式,“讓人們在未來還能了解一點點過去的事情”。

由于工程量大,家人也跟着餘錦鷹“玩泥巴”“搞藝術”。

海島上的老戲台前,他為故鄉起舞

父親協助餘錦鷹一起創作。

在自家的荒田空地裡,餘錦鷹和家人、村裡的父老鄉親一起,每天鋤草、松土、趕牛,以便讓牛踩出質地黏稠的泥土。“多數日子是進展緩慢而順利的,有時台風帶來豪雨,好不容易被修整出來的空地便成了鴨子們歡快的池塘。”在一篇文章裡,餘錦鷹這樣寫道。荒田裡的試驗成功後,餘錦鷹再把舞壇“複制”到戲台前。

從1個、2個,到1000個、2000個……越來越多的雕塑被制作出來,正如越來越多的夥伴陪伴着自己。一束光打下,雕塑的影子投射于地上,餘錦鷹從中看到了生命的痕迹。

不止舞蹈

從構思到舞壇成型,一共花了989天。此後,餘錦鷹投入舞蹈排練。在泥土制作的舞壇上排練,他發現人好像從土裡來,最終又回到土裡去。

每次排練完,一身泥巴的他總要回到海邊那個小小的澡房。小屋二十幾年都沒有變化,熟悉的環境一下把他拉回少年時代。“小時候自己在這裡洗澡,現在又回到這個地方,隻是那時不會跳舞,現在我也長得比門高了。”

海島上的老戲台前,他為故鄉起舞

舞壇。

一種難以名狀的感受,萦繞在餘錦鷹心間。如果當初沒有看到邁克爾·傑克遜,自己是不是一輩子也不會走出這個小島?此刻的自己還會有這些感受嗎?

“對我來說,舞蹈不停地消耗我的生命,同時也延長我的生命。這輩子除了舞蹈,我好像也沒幹别的,但通過舞蹈,我表現了很多跟舞蹈沒有關系的東西。”

海島上的老戲台前,他為故鄉起舞

村民協助餘錦鷹搭建舞壇。

5月5日,《回家·跳舞》正式在東海島上演。餘錦鷹從象征母體的第一座高台出發,在迂回的螺旋道路行進。家鄉是他的起點,也是他心靈的安放處,那10693個雕塑,形塑了現在的他,也代表着可回溯的往昔。

這一次,餘錦鷹希望帶來的,不僅僅是舞蹈。

“在以前的環境裡,很多老前輩從沒有離開過,我覺得是不公平的,也很遺憾。我個人很普通的,但這個作品,我希望用這片土地前所未見的一件事、一種形式,去鼓勵所有的人尤其是小孩,大膽追求自己的夢想,讓他們知道還有更多的可能。”

海島上的老戲台前,他為故鄉起舞

孩子們對這個作品充滿了好奇。

這些天來,村裡有老奶奶常念叨着:“都是靠你,讓我們幾個老人在村裡也可以看到這樣‘擺布’的戲。”有孩童圍過來問他,舞壇是怎麼搭起來的?什麼時候跳舞?這是某種儀式嗎?孩子們隔三岔五地過來,卻始終問着相同的問題。餘錦鷹有些驚訝,但更多的是欣慰。

“他們總怕錯過了這個東西,在這一過程中已經有影響了。”餘錦鷹說。或許,這些孩子會是以受到啟發,開辟出一條全新的、不受限制的人生道路。

【記者】林露

【圖檔】受訪者供圖 郭龍碧 林露

【作者】 林露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用戶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