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铜吴堡美文】呼廷举:戏台

吴堡县广播电视台FM91.5《铜吴堡美文栏目》又与大家见面啦!

写下这个题目时,脑中忽然一闪,这不和日前在中央、省市电台热播的,由陕籍著名演员张嘉译、闫妮主演的电视剧——《装台》撞脸吗?不是有蹭人家热度之嫌吗?然又一想,这大概和电视剧《装台》没有一毛钱关系!人家的事在省城西安,咱的故事在偏远小县城。人家装台是技术活、苦力活,咱说的那个台就是个唱戏、演出、开会、放电影的地方。咱说的事也许比他们的故事还早呢!

我说的故事就发生在我的家乡陕北吴堡县,就在县城所在地——宋家川镇。

这是一个美丽的山城,县城背靠前山、中山、龙凤山、后山,隔河面向山西吕梁山脉的玉皇顶、河神庙。黄河波涛汹涌,自东而西绕城而过。居民依山傍水,世代居住在窑洞里,安居乐业。

【铜吴堡美文】呼廷举:戏台

县城位居秦晋交通要道,水路是重要的码头,陆路是关键的枢纽。船来车往,熙熙攘攘,好不热闹!逢年过节,遇到重要的日子,大家就聚在一个地方,唱起来、跳起来、闹起来!

在我的记忆里,这个地方就在宋家川镇中坪的沙渠附近。

沙渠是当时宋川镇的繁华所在,一个没有红绿灯的十字所在。沙渠南头,靠黄河边,是几个铁匠打铁的地方,有名的匠人是杨师、申师、荣华弟兄等;铁匠铺对面有钉鞋的、打马掌的,也有卖菜的。东边大街上,有二班老汉、王重义家的小摊,李师、凡义的理发店;还有缝纫社、刻印社,木业社、五金社、照相馆等。大街的西边有汝元老汉等的日杂门市,还有食堂、新华书店、旅馆、搬运队、码头、炭场等;李步兰家的二楼也是吴堡一景,不少画家、学生经常在此写生。由炭场一直往西就是汽车站了。偶尔,大街上会开过一辆汽车,平日多见的是毛驴车,人拉的架子车。沙渠北边小商小贩也不少,往上不到二百米,就是我说的那个重要的地方——戏台。

【铜吴堡美文】呼廷举:戏台

戏台的位置大约是县邮局现在所在的地方。

那个戏台坐南向北,距地面大约一米五六,我们这些小孩从前面爬上台是不可能的,外观上看,是有些年头了,建筑年代不详。台基是出面子石头砌的,戏台像一个大房子,有大梁,有围墙,一块有刻花的木屏风把舞台分为前台和后台,后台有台阶连接台外,方便演员上下。台前就是一个小广场,可以容纳千人左右吧!

戏台是一个重要建筑,这样的建筑在当时的县里不多见,好像辛家沟镇也有这么一个。

更早的事,我也不记得了。1961年8月,恢复吴堡县建制,我们家由绥德搬回了吴堡,住的地方离戏台不远,小伙伴们经常到这里玩。

每年的农历二月二十二、八月二十二、十一月二十二,是县上的物资交流大会,秦晋两省邻近市县来人很多,说商贾云集,人山人海,一点也不为过!

一般来说,这时也会由宋川的能人们出面,去“写戏”,即请山西的晋剧团来唱三天大戏。这时候,戏台就有了用场。台上挂上幕布,台下广场周围栽上柱子,围上白布。三通锣鼓后,卖票唱戏了!

那时候,没有电,晚上的演出靠汽灯照明。汽灯还是挺亮的!

【铜吴堡美文】呼廷举:戏台

正月的秧歌,就在台下的广场上闹。二人场子,老人手里跳得好的至今还能记起的是“挂鼓子”的宋长有和“包头”的李金起,后起之秀就是辛建伟和景明选了。正月十五晚上的跑水船也是挺有意思的。现在名誉中华的艺术家张天恩(就是作词、作曲陕北民歌《赶牲灵》的作者),也在这个场子上唱过,演过,打过快板。记忆中他就是一个能歌善舞,爱唱、爱说、爱红火,有意思的陕北老汉。

如果有大戏就在戏台上演,第一次看歌剧《刘胡兰》就在这个台上。

小孩子嘛,反正就觉得好玩,高兴!

又过了几年,人们在戏台对面,又建起一个新戏台。台高大约一米多,没有原来的戏台高。台子还是用一般石头砌的,虽然没有砌围墙,没有上大梁,但台子大多了。台上栽几根大柱子,搭上横梁,挂上大幕,前后台一分开,好宽阔,好气派。电灯一架,好亮堂哪!

这里,就成了县城的重要场所,活动中心。

榆林地区文工团来县里演出。在这个台上,我看到了尚爱仁先生的《赛畜会》等精彩演出。

《写戏》请来的山西晋剧团,在这个台上演出了《樊梨花》《穆桂英挂帅》等剧目。

1965年成立的吴堡县文艺宣传队,也在这个台上登台演出了。李步高、杨喜英的“老两口学毛选”让人难忘,牛士文扮演的英雄形象依然在舞台耸立。

县里各机关单位的歌咏大赛也在这个台上举行。记得我妈妈所在的银行,参赛的歌曲是《我们走在大路上》和《人民军队忠于党》。队列齐整,歌声嘹亮。这个歌曲的旋律现在还不时在我耳畔响起。

【铜吴堡美文】呼廷举:戏台

这个地方也是县上重要大型会议的举办地。据“吴堡县志”记载:1967年2月19日,县上召开“抓革命、促生产”誓师大会,延风中学的“造反兵团”将这次大会冲散,未能圆满结束。

这就是吴堡有名的“炸会”!好事坏事,能在县志上留名,那也不易啊!

文革开始的时候,这里聚集好多人,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天下大乱哪!

不知什么原因,文革中,县里又在这个台子的东面,县联社和宋川小学门前,建起一个新的坐西向东的戏台。规模大小和原来的台子差不多,只是在台子的南、北、西三个方向砌了墙,便于装布景、挂幕布了。舞台的灯光、音响也改进提高了不少!

在这个新戏台上,我们多次看公映电影《奇袭》《英雄儿女》《地雷战》《地道战》。这是在文革中少有的能够公开放映的几部电影。

在这个戏台上,1968年6月1日,我们迎来了县革命委员会的成立。原县委、县人委、公检法办事机构合并为“四大组”,即办事组、政工组、生产指挥组、政法组。文革逐步开始由乱改治了。

在这个新戏台上,我听过一个党史报告,是一位解放军军官作的,时间大约在党的九大召开前后。从建党开始讲,一直讲到中央苏区、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建国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讲到党的各次路线斗争。第一次听这样的课,第一次听到所谓“28个半布尔什维克”的故事。两个多小时,台上声情并茂,生动活泼,台下数百人认真听讲,不时响起掌声,很受教育!

在这个新戏台上,我们也看了不少演出。红卫兵的演出,解放军的演出,县文艺宣传队的演出。

我们也看了由辛家沟公社农民排演的革命样板戏——《沙家浜》。这是农民排演的节目进县城演出啊。

【铜吴堡美文】呼廷举:戏台

1970年8月,在县干部会议上,我们学校组织排演的大型秦腔革命样板戏《红灯记》在这个台子上向大会汇报演出,获得成功,得到好评!

当然,这件事还需要多说几句。

1970年暑假,学校组织排演革命样板戏《红灯记》。排演组的几位老师和同学居然选中我扮演剧中的反派人物鸠山。该剧的主要角色李玉和由张铁生同学扮演,李铁梅由吕爱琴同学扮演,李奶奶由辛荣英老师扮演,叛徒王连举由宋奇峰同学扮演,慧莲由孔全清同学扮演,游击队长由辛建伟同学扮演,总导演是宋均太老师,板胡由陈鸿滨老师演奏,乐队指挥暨打板是李炜同学。没有舞台经验的我们,努力学习、努力体验、认真排练,演出时还真是有模有样。

后来,张铁生、辛荣英、孔全清走上了专业演员的道路,吕爱琴、宋奇峰、辛建伟、李炜等走上了领导岗位。

县里的经济在发展,城市建设在前进,人民的文化生活也需要改善。1971年,县里决定在宋川后坪,县委东边的地方新建人民影剧院。这是当时吴堡的第一大建筑,是县里的一件大事。刚上高中不久的我们,也参加了建设工程的义务劳动。

据“吴堡县志”记载:1972年4月,吴堡县影剧院落成。

从此,县里有了自己的影剧院,有了自己的礼堂,不会由于天阴下雨而耽误会议、演出了!

我写《戏台》一文,就是因为翻看旧照片,看到我们下乡插队的战友招工回城后在影剧院前拍的照片有感而发的。

【铜吴堡美文】呼廷举:戏台

在这个剧院里,我们看到了县文工团排演的大型歌剧《白毛女》;看到了陕西省秦腔剧院演出的革命样板戏《红灯记》;我们也看到了我们知青汇报演出的文艺节目和好多老的和新的电影。

在这个剧院里,还是高中生的我,听了当时的县委副书记、樊家圪坨大队党支部书记樊士增的报告,从而引起我的思潮进步。后来我来到这个大队,下乡插队四年,担任知青组长,担任大队支委,担任大队支部副书记(主持工作)。1977年12月我又从这里参加高考,上了大学。

这个剧院,给我留下了许多怀念和记忆!

离开吴堡后,开始我每年会回来,后来几年回来一次。县里的变化大了,变得都有点不认识了!

老的人民影剧院拆了,老的灯光球场拆了,旧的房子拆了,旧的街道拆了。但新的剧场建成了,新的会议中心建成了,新的体育中心建成了,新的黄河大桥建成了,新的大楼建成了,新的河滨公园建成了,新的吴堡中学建成了……

变了,变了,一切都变了,变得美好了。但不变的是自己对家乡的爱,对家乡的怀念。

2020年9月,本人参加了“吴堡县委、县政府组织的2020年教师节暨吴堡中学秋季开学典礼”活动,感慨良多。当时,在微信朋友圈里自己曾发了这么一条,现在此重发,正好能够体会此时我的心情:

“九月九日、十日,连续两天,本人有幸参加了‘吴堡县委、县政府组织的2020年教师节暨吴堡中学秋季开学典礼’活动。”

【铜吴堡美文】呼廷举:戏台

“九日一天,行程匆忙,丰富多彩。现场体会了最美沿黄公路,参观横沟温泉,黄河二碛,毛主席东渡黄河纪念公园,为波涛滚滚的黄河而震撼,为伟大的东渡而感怀!来到寺沟柳青文化园,来到柳青的家乡,再次感到震撼!为吴堡出了柳青这样伟大的作家而自豪。来到吴堡手工挂面加工基地,来到李家河山地苹果基地,来到李家塔大棚蔬菜基地,来到乡村振兴基地深砭墕村,来到原吴堡氮肥厂改造工程,参观了县体育中心、县中医院、307国道吴堡黄河大桥及引线工程等。深深感到吴堡变了,变美了!”

“十日一天,参加吴堡中学新校区落成、开学典礼活动。参观了新校区,参加了教师节表彰大会,再次感到了震撼!为吴堡的孩子们有这样好的教学环境、条件而高兴!我觉得这里的硬件设施与大城市,与发达地区毫不逊色!我愿再次祝福我的母校!再次祝愿家乡变得越来越美!”

啊,戏台,故乡的戏台,永远的记忆,无尽的乡愁!

制作:张家辉编辑:韦江江审核:任建民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