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賈探春和薛寶钗的一次唇槍舌劍,到底誰占了上風?

探春在出場的時候,作者用一番筆墨來形容她“削肩細腰,長挑身材,俊眼修眉,顧盼神飛,文彩精華,見之忘俗”同時探春的判詞也是“才自精明志自高”,從這些可以看出,探春有别于其他姑娘。果然探春的魅力随着情節的發展越來越明顯。在賈赦強娶鴛鴦賈母大發雷霆,遷怒于王夫人的時候,在場的人都忍氣吞聲,不敢言語,隻有探春敢于站出來為王夫人說句公道話。

在抄檢大觀園的時候,也隻有探春敢于厲聲譴責這種自殺自滅的行為,正因為探春有理智,有頭腦,同時有膽量,是以探春也被稱為“玫瑰花”。

賈探春和薛寶钗的一次唇槍舌劍,到底誰占了上風?

薛寶钗給人印象更多的是胸有城府,少年老成。書中說她“罕言寡語,人謂藏愚;安分随時,自雲守拙”,探春和薛寶钗是完全不同的兩種人,一個“敏”探春,反應思維靈活,一個是“時”寶钗,迎合時宜,這兩個人被安排在一起共事,共同管理大觀園。

在共同管理大觀園的時候,探春和薛寶钗有了一次交鋒,可謂唇槍舌劍,這次交鋒,到底誰占了上風呢,我們依照文本來分析。

賈探春和薛寶钗的一次唇槍舌劍,到底誰占了上風?

賈探春發現賴大家花園的經營,即把小花園包出去,一年下來有200兩銀子的進項,而且還有花,草,魚蝦等收益。她也想把賴大家花園大一倍的大觀園承包出去來創收,畢竟她從賴大家獲得經驗,一個破荷葉,一個枯草根子都是值錢的。

薛寶钗聽說後,一反以往的罕言寡語,侃侃而談道

“真是膏粱纨绔之談,雖是千金小姐,原不知這事,但你們都是念書識字的,竟沒有看過朱夫子的《不自棄文》不成”

這裡薛寶钗先說探春是“膏粱纨绔”,有四體不勤,五谷不分的含義,這個詞語的感情色彩是貶義,這裡是薛寶钗在揶揄探春。朱熹的《不自棄文》說的大概内容是石頭可以琢玉,毒蛇也可以配藥,總起來說是“天下沒有不可用的東西,既能用,就值錢”。探春早就應該明白這個道理。

賈探春和薛寶钗的一次唇槍舌劍,到底誰占了上風?

探春回應“看過,那不過是勉人自勵,虛比浮詞,哪裡都真有的?”探春很務實,她對寶钗提出的朱子的文章很不屑,她認為文章中的内容是虛構,不可信。盡管以前也讀過,但是要親眼看見賴大家花園才能相信。薛寶钗抓住賈探春說辭中的“虛比浮詞”繼續和探春辯論

“朱子也有虛比浮詞?那句句都是有的。你才辦了兩天時事,就利欲熏心,把朱子都看虛浮了。你再出去見了那些利弊大事,越發把孔子也看虛了!”

這裡薛寶钗又用了一個貶義詞“利欲熏心”,薛寶钗是思想正統的代表,她深深的同意程朱理學的觀念,并且自覺遵循指導自己的行為。然而探春卻不以為然,是以她提醒探春,剛做管理,不能忘記老祖宗的規矩,提醒她不能把孔子看虛。

賈探春和薛寶钗的一次唇槍舌劍,到底誰占了上風?

探春當然也不甘示弱,她搬出姬子的話來反駁薛寶钗

“你這樣一個通人,竟沒看見姬子書?當日姬子有雲:‘登利祿之場,處運籌之界者,竊堯舜之詞,背孔孟之道”。

探春認為,在管理職位上,手中有運籌帷幄的權力的人,可以違背堯舜之詞和孔孟之道”。寶钗先說朱子,後說孔子,探春擡出姬子。紅學家俞平伯分析認為,周公是姬姓,是以姬子比孔子,朱子都要大,這是探春信口說的玩笑話,就好像當初賈寶玉杜撰出的《古今人物通考》一樣,探春是拿姬子來反駁薛寶钗呢。

薛寶钗步步緊逼,說“下一句呢,下一句是什麼”。

探春沒有辦法說出下一句,隻好說“如今隻斷章取義,念出底下一句,我自己罵我自己不成?”

賈探春和薛寶钗的一次唇槍舌劍,到底誰占了上風?

其實這裡探春已經偃旗息鼓,不再戀戰,但是薛寶钗還是不放松,回到了她們辯論之出的問題,朱子所言的《不自棄文》所雲“天下沒有不可用的東西;既可用,便值錢,難為你是個聰敏人,這些正事大節目事竟沒經曆,也可惜遲了”

眼看二人唇槍舌劍,一同在議事廳議事的李纨打圓場“不說正事,且你們對講學問。”

李纨這裡的感情傾向很明顯,傾向于探春,暗含内涵薛寶钗,我們暫且談正事,不說學問。但是薛寶钗還是不放棄,接着說她的理論

“學問中便是正事。此刻于小事上用學問一提,那小事越發作高一層了。不拿學問提着,便都流入市俗去了。”

賈探春和薛寶钗的一次唇槍舌劍,到底誰占了上風?

我們看在這場辯論當中,薛寶钗咄咄逼人,一改往日罕言的特點,和探春侃侃而談,步步緊逼,從話鋒上薛寶钗明顯占了上風。薛寶钗為什麼這麼做呢,我們看管家的三個人,探春是賈府的姑娘,李纨是長房長媳,屬于名正言順,薛寶钗是一個外人,不亮出兩把刷子,恐怕難以服衆,故薛寶钗要在學問見識上故意壓探春一頭。

這并不是說薛寶钗不同意探春的承包改革,隻是在管理方式的細節處理上,兩個人有不同的觀念。從這段對話中可以看出,薛寶钗确實博學。在共同理家的時候,提出改革方案的是探春,得罪人的也是探春,探春屬于敢想敢做,薛寶钗提出把改革的受益者擴大到其他的婆子媳婦們,薛寶钗在改革中,收獲了好人緣,她不愧是搞人際關系的高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