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先生是中國共産黨主要創始人之一,當初他與陳獨秀相約,分别在北京和上海籌劃建黨,被譽為“南陳北李,相約建黨”,促成我國革命史上的一段佳話。在李大钊的影響下,他的幾個子女也都十分優秀,其長子李葆華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1909年10月2日,李葆華出生于河北省樂亭縣大黑坨村。1913年,李大钊從天津北京法政學校畢業之後進入日本早稻田大學學習,開始接觸社會主義思想和馬克思主義學說。1916年回國後,他積極投身新文化運動,宣傳民主、科學精神,抨擊舊禮教、舊道德,向封建頑固勢力展開猛烈鬥争。
1918年,李大钊被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聘請到北京大學,擔任了北京大學圖書館主任兼教授,和擔任北京大學文科學長的陳獨秀教授成為了同僚。李大钊在北京大學的薪水是很高的,但是他卻把這些錢都用在了資助貧苦學生,開展革命運動上。
李大钊的妻子趙紉蘭,還有李葆華等幾個孩子并沒有跟着享受到什麼福,反而整天擔驚受怕。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後,李大钊既是支援者也是上司者,5月4日下午,北京大學和其他高校的3000多名高校學生在天安門前舉行集會遊行,李大钊走在遊行隊伍的最前面。當時遊行隊伍走到北洋政府國務院門前的時候,隻見北洋軍在鐵門内架着機關槍,虎視眈眈地對着學生隊伍,走在最前面的李大钊氣憤地從學生隊伍内沖了出來,北大教授趙爾康等人見勢不妙,立刻将他死死抱住。
6月11日,陳獨秀被捕後,李大钊也受到了北洋政府的通緝,但是李大钊在危難的時刻,他還牽挂着陳獨秀,他叮囑北大的學生要多關心陳太太,并托人捎信給自己的夫人趙紉蘭,說陳家的生活需要幫助。趙紉蘭得到消息後,特意買了新鮮的青菜,并把家裡的雞蛋和糧食給陳太太一起送過去,安慰她不要焦急,要照顧好孩子。
後來陳獨秀被釋放後,李大钊又親自将陳獨秀護送到了上海,而他自己為了革命事業,卻不願意離開北京,繼續留在北京,組織北京的愛國學生和勞工進行革命運動。在五四運動期間,李大钊不僅忙于理論宣傳,還親自發起了“少年中國會”,并将擔任北大圖書館助理員的毛澤東介紹到了進去。
在李大钊的影響下,其長子李葆華也逐漸學習革命理論,走上革命道路,李葆華于1925年加入中國共産主義青年團,積極參加愛國學生運動。在李葆華的眼裡,父親李大钊是一個十分慈祥的人,從來不對孩子發脾氣。在教育孩子方面,李大钊也是比較民主的,讓孩子自己發展,功課從來不管。
李大钊後來從蘇聯回來後,也從來不向孩子們講俄國革命,而是在家裡放一些關于馬列主義的書籍,讓孩子們自己去主動接觸。1927年李大钊遇害後,李葆華的處境也十分危險,李大钊的北大同仁沈尹默将他藏在了周作人家裡,李葆華在周作人躲藏了一個月後,之後在進步人士的幫助下東渡日本,進入日本高等師範學校讀書。1931年5月,李葆華在日本東京加入中國共産黨。
1931年九一八事變之後,李葆華回到上海參加上海留日學會,上海反帝同盟會等組織,開展抗日愛國運動。1937年,李葆華任中共晉察冀省委書記兼組織部長,省黨校校長,中共晉察冀中央分局委員、組織部部長兼黨校校長等職務。
抗日戰争勝利後,任中共晉察冀中央局常務委員、組織部部長,北嶽軍區政治委員,黨校副校長,校長等職務。
新中國建立之後,李葆華擔任水利部副部長,新中國剛建立的時候,水利部是一個比較特殊的部門,水利部部長是上司北平和平起義的傅作義将軍,李葆華任水利部副部長後,立刻調整心态,盡力多做一些艱苦細緻的協調工作,對于名利雙收的事情,他都拱手相讓。在水利部的12年裡,每到建設大型水利工程的時候,李葆華都會親自到第一線考察,為水利事業埋頭苦幹了12個春秋。
1962年,李葆華任安徽省委書記。李葆華上任後,立刻給自己定了個三不原則,一不坐小車,二不帶秘書,三不帶警衛,經常獨自深入城市,農村考察。他去糧站打油買面,也是完全以一個普通群衆的面目出現,下鄉考察也從不打招呼,直接跑到基層調研。
有一次李葆華不在家,家裡親戚帶來了一位新疆的客人,這位客人帶了幾包葡萄幹來。當時孩子也沒有吃過新疆的食品,出去好奇,就拆開吃了。李葆華回家後,狠狠地教訓了一個孩子:“以後别人送來的東西,一律不準吃。”然後他又親自到市場上打聽到了最貴的葡萄幹價錢,按照最貴的價格折現賠給了客人。
還有一次,有位從貴州來的客人給李葆華帶來了兩瓶茅台,當時一瓶茅台才三塊錢,是以秘書也沒有多想,就給收下了。李葆華知道後再一次大發雷霆,并以每瓶六塊錢的價格折現給了送禮人,搞得送禮的人十分尴尬。結果李葆華就當了一年的省委書記,就把所有的親戚給得罪了遍,很多親戚也不願意再登門看他。
不過李葆華在安徽主政期間聲望很高,有一次去上海開會,一位安徽籍的朋友叫了他句:“李青年。”李葆華問道:“你怎麼能這樣叫我呢?”朋友說:“我家鄉的老百姓可都這麼叫你啊。”李葆華慌忙說:“我并沒有為群衆做多少事,你可不要聽人家亂說。”
1977年,李葆華任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在擔任行長期間,李葆華經常通宵達旦工作,規劃金融業發展藍圖,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金融業的恢複和改革工作。雖然擔任了多年的人民銀行行長後,但到他退休的時候,依然家徒四壁,家裡不僅沒有一張名人書畫,也沒有什麼現代化的裝修和好一點的家具,隻有一架又一架的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