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當代年輕人人均EMO?别把EMO不當回事

編輯:小北,資料參考自《心理學的邀請》

來源:北京大學出版社(pku-press)

你也經常emo嗎?

自從“emo”火了之後,它的使用範圍不可謂不廣。小到掉了東西,“成年人的崩潰隻在一瞬間”,大到失戀分手、事業學業不順。

以前微網誌140字都嫌不夠寫的情緒,如今卻全部彙聚成了一句深夜感慨——“我emo了”。

當代年輕人人均EMO?别把EMO不當回事

然而,emo背後的情緒,真有這麼簡單嗎?

如果你的朋友不斷emo,作為朋友的你該怎麼判斷隻是普通的情緒波動,還是需要就醫的心裡障礙?當各種各樣類似于喪或者抑郁的心情都被簡化為“emo”,當事人是在這種宣洩中得到了情緒的纾解,還是在更大程度上被無視了呢?

其實,人的心理狀态并非隻有開心和不開心兩個選項,而更像是一個連續譜,錯綜複雜、内涵豐富。

01

你的EMO可能是種心理障礙

人總得有些“網抑雲時刻”,但如果喪的狀态持續不減,做什麼事都提不起興趣,甚至出現了莫名的心理不适,一定要對自己的心裡狀态予以足夠的重視!

我們常常将自我或他人的一些“不正常”行為表現視作心理障礙的征兆。雖然許多人将異常(即偏離常态的行為)與心理障礙混為一談,但是實際上兩者是不同的。一個人或許有某個奇怪的行為,但這并不說明他“心理有問題”。

當代年輕人人均EMO?别把EMO不當回事

實際上,心理障礙的确定不像是糖尿病、闌尾炎等等生理障礙那樣直接,我們必須将遺傳和社會因素考慮在内。

一個打破正常的人可能是“精神病”或者天才,在這個意義上,心理障礙的診斷恰恰印證了那句“天才在左,瘋子在右”。心理問題的診斷很大程度上是社會的、相對的,這一點似乎不符合人們的直覺。

當代年輕人人均EMO?别把EMO不當回事

在社會和遺傳背景下,心理障礙的一個主要定義是有害的功能障礙。這包括:

第一,對自己或他人有害的行為和情緒狀态;

第二,行為和情緒狀态并沒有表現出進化功能,而是出現功能障礙。

02

心理障礙的種種表現

提起心理障礙許多人可能完全沒有概念,但是說到其中的具展現象,很可能會讓你有種原來如此之感,而在思想認識上的重視,則是面對和解決的前提。

1)焦慮障礙

譬如說焦慮障礙,本身焦慮是一種再自然不過的情緒,任何人在等待重要資訊或者生活在不可測的環境中,都會明顯感到焦慮,而這種焦慮能夠提供應付危險的能量。

但是有時候焦慮和真實的危險卻是分離的,或者當危險和不确定性已經過去,這些情緒仍然持續存在,那麼就可能導緻慢性焦慮、驚恐發作、恐怖症、強迫症等等。

當代年輕人人均EMO?别把EMO不當回事

當代人常常挂在嘴邊的PTSD(創傷後應激障礙),其實就是一個非常嚴肅的應激症狀,指的是經曆危機和創傷後,産生包括失眠、易怒等症狀并持續一個月乃至更長時間,以至于開始損害個體功能。

而像社交恐怖症,其實也可能不僅僅是一種調侃,而是真實存在的比偶爾羞怯和社交焦慮更為嚴重的形式。對于這類人群,可能單是想到和陌生人處于新環境中就足以引起出汗、顫抖、眩暈和強烈的自卑感。

當代年輕人人均EMO?别把EMO不當回事

鳥鳥在《脫口秀大會》上演繹“社恐”

2)抑郁症

再譬如說随着生活節奏加快、社會壓力大的生活狀态越來越普遍,為人所熟知的抑郁症(MDD),也是一種常見的心境障礙(mood disorder)。

它主要表現為情緒低落、興趣減低、思維遲緩、飲食和睡眠差等症狀。

重度抑郁(major depression)包括了情緒、行為、認知和生理的嚴重改變,足以破壞個體的正常功能并且至少持續兩周。有些情形能夠持續長達二十周,減輕,然後再發作。

重度抑郁症患者感到絕望和無意義感。他們感到無法起床和做事情,甚至穿衣服都要費好大力氣。他們可能過量飲食或停止進食,入睡或者整夜睡覺有困難,難以集中注意力,總是感覺很累,對以往可以獲得滿足和樂趣的活動不再感興趣。

當代年輕人人均EMO?别把EMO不當回事

抑郁症的成因十分複雜,最難以了解的事情之一是很多遭遇了不幸經曆的人沒有患抑郁症,許多患抑郁症的人不曾遭遇過不幸經曆。

多數研究者是以強調抑郁的易感性—應激模型(vulnerability-stress model),個體的易感性(遺傳傾向、人格特征或思維習慣)與應激性生活事件(如暴力、所愛之人去世、失業)互相作用,導緻了多數的重度抑郁。

當代年輕人人均EMO?别把EMO不當回事

1)首先是遺傳因素。重度抑郁是一種中度遺傳障礙,某些病例一定是基因起了作用;

2)其次,暴力、童年的軀體虐待和父母的忽視,與抑郁特别相關的環境因素之一是反複經曆暴力。處于高比率暴力的内陸城市的青少年,比那些在其生活或社群中沒有持續暴力的青少年,有較高水準的抑郁和較多的自殺企圖;

3)重要關系的喪失。另一些調查強調重要關系喪失在易感人群中引發抑郁;

4)認知習慣。最後,抑郁還與個體對自身處境的特定、負性的思考方式有關;

萬物皆有因果,當我們真正了解了抑郁症,就會發現,它其實并不可怕。抑郁狀态是我們的心靈給自己發出的一個信号,它告訴你要好好關照自己的心理和精神。

不過,對于大部分人來說,常常emo不見得是患有抑郁症或是其他心理障礙,或許你隻是“高敏感人群”的典型代表。

03

“EMO”人士有可能是高敏感人群

“高敏感體質(HSP)”不是一種疾病或狀态,而是一種比較穩定和持久的人格特征,在學術界也被稱為“感覺加工敏感(sensory processing sensitivity,SPS)”。

1997年, 心理學家Elaine Aron博士最早提出了HSP這一概念(以及她本人就是一名HSP)。她和同僚們用4個“DOES”總結了HSP者的一般共性:

1)Depth of processing:深度加工資訊

2)Overstimulation:易被過度刺激

3)Emotional responsivity/empathy :

對積極/消極事物都有更大反應

4)Sensitive to subtleties:感覺細微之處

Aron的團隊還開發了一個HSP量表。在所有27個問題中,如果你有14個以上都回答了“是”,那麼你可能就是一名HSP。

2)高敏感人群有哪些特點?

1. 對聲音/氣味/味道等異常敏感,警笛聲或施工噪音可能“會讓你有釘子砸頭的感覺”。擁擠的人群、強烈的氣味都可能會讓你特别不舒服;

2. 具有很高的“驚吓反射”,容易被一點聲音/偷襲被吓到,是以懷疑自己“神經衰弱”;

3. 常被誤解。被大人評價為“害羞、内向”,被人指責“神經質、想太多”;

4. 像一塊情緒海綿,傾向于“吸收、共情”他人的感覺,并常常是以精疲力竭;很怕疼,對咖啡因等中樞刺激成分敏感;

5. 洞察力強,擅長發現别人可能忽略的微妙之處,比如表情、肢體語言等;

6. 需要大量時間獨處。在漫長的一天結束後,你需要自己呆在安靜的房間,降低刺激,為自己重新充電;

7. 十分回避沖突。當親密關系出現緊張或分歧時,你傾向于回避,甚至可能在沖突中感到身體不适;

8. 你想得很深。習慣對資訊進行深度加工處理,并對自己的經曆進行大量反思(比其他人更多),同時也容易消極過度思考;

9. 不喜歡任何形式的暴力和殘忍場面,哪怕是在藝術作品中;

10. 容易沉浸于電影等藝術品,并受到深深的打動;

11. 肚子餓的時候會變得易激惹,出現較大情緒波動;

12. 有豐富的内心世界。你可能有幾個想象中的朋友,喜歡幻想、做白日夢;

13. 你在一天中建立了很多小的routine(日常秩序),因為熟悉的東西會帶來舒适感;

14. 有時候,批評對你來說就像一把匕首。别人的評價用詞非常重要,消極情緒似乎影響你更深。

高敏感人格是如何形成的?我們該如何告别Emo?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