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当代年轻人人均EMO?别把EMO不当回事

编辑:小北,资料参考自《心理学的邀请》

来源:北京大学出版社(pku-press)

你也经常emo吗?

自从“emo”火了之后,它的使用范围不可谓不广。小到掉了东西,“成年人的崩溃只在一瞬间”,大到失恋分手、事业学业不顺。

以前微博140字都嫌不够写的情绪,如今却全部汇聚成了一句深夜感慨——“我emo了”。

当代年轻人人均EMO?别把EMO不当回事

然而,emo背后的情绪,真有这么简单吗?

如果你的朋友不断emo,作为朋友的你该怎么判断只是普通的情绪波动,还是需要就医的心里障碍?当各种各样类似于丧或者抑郁的心情都被简化为“emo”,当事人是在这种宣泄中得到了情绪的纾解,还是在更大程度上被无视了呢?

其实,人的心理状态并非只有开心和不开心两个选项,而更像是一个连续谱,错综复杂、内涵丰富。

01

你的EMO可能是种心理障碍

人总得有些“网抑云时刻”,但如果丧的状态持续不减,做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甚至出现了莫名的心理不适,一定要对自己的心里状态予以足够的重视!

我们常常将自我或他人的一些“不正常”行为表现视作心理障碍的征兆。虽然许多人将异常(即偏离常态的行为)与心理障碍混为一谈,但是实际上两者是不同的。一个人或许有某个奇怪的行为,但这并不说明他“心理有问题”。

当代年轻人人均EMO?别把EMO不当回事

实际上,心理障碍的确定不像是糖尿病、阑尾炎等等生理障碍那样直接,我们必须将遗传和社会因素考虑在内。

一个打破常规的人可能是“精神病”或者天才,在这个意义上,心理障碍的诊断恰恰印证了那句“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心理问题的诊断很大程度上是社会的、相对的,这一点似乎不符合人们的直觉。

当代年轻人人均EMO?别把EMO不当回事

在社会和遗传背景下,心理障碍的一个主要定义是有害的功能障碍。这包括:

第一,对自己或他人有害的行为和情绪状态;

第二,行为和情绪状态并没有表现出进化功能,而是出现功能障碍。

02

心理障碍的种种表现

提起心理障碍许多人可能完全没有概念,但是说到其中的具体现象,很可能会让你有种原来如此之感,而在思想认识上的重视,则是面对和解决的前提。

1)焦虑障碍

譬如说焦虑障碍,本身焦虑是一种再自然不过的情绪,任何人在等待重要信息或者生活在不可测的环境中,都会明显感到焦虑,而这种焦虑能够提供应付危险的能量。

但是有时候焦虑和真实的危险却是分离的,或者当危险和不确定性已经过去,这些情绪仍然持续存在,那么就可能导致慢性焦虑、惊恐发作、恐怖症、强迫症等等。

当代年轻人人均EMO?别把EMO不当回事

当代人常常挂在嘴边的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其实就是一个非常严肃的应激症状,指的是经历危机和创伤后,产生包括失眠、易怒等症状并持续一个月乃至更长时间,以至于开始损害个体功能。

而像社交恐怖症,其实也可能不仅仅是一种调侃,而是真实存在的比偶尔羞怯和社交焦虑更为严重的形式。对于这类人群,可能单是想到和陌生人处于新环境中就足以引起出汗、颤抖、眩晕和强烈的自卑感。

当代年轻人人均EMO?别把EMO不当回事

鸟鸟在《脱口秀大会》上演绎“社恐”

2)抑郁症

再譬如说随着生活节奏加快、社会压力大的生活状态越来越普遍,为人所熟知的抑郁症(MDD),也是一种常见的心境障碍(mood disorder)。

它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低、思维迟缓、饮食和睡眠差等症状。

重度抑郁(major depression)包括了情绪、行为、认知和生理的严重改变,足以破坏个体的正常功能并且至少持续两周。有些情形能够持续长达二十周,减轻,然后再发作。

重度抑郁症患者感到绝望和无意义感。他们感到无法起床和做事情,甚至穿衣服都要费好大力气。他们可能过量饮食或停止进食,入睡或者整夜睡觉有困难,难以集中注意力,总是感觉很累,对以往可以获得满足和乐趣的活动不再感兴趣。

当代年轻人人均EMO?别把EMO不当回事

抑郁症的成因十分复杂,最难以理解的事情之一是很多遭遇了不幸经历的人没有患抑郁症,许多患抑郁症的人不曾遭遇过不幸经历。

多数研究者因此强调抑郁的易感性—应激模型(vulnerability-stress model),个体的易感性(遗传倾向、人格特征或思维习惯)与应激性生活事件(如暴力、所爱之人去世、失业)相互作用,导致了多数的重度抑郁。

当代年轻人人均EMO?别把EMO不当回事

1)首先是遗传因素。重度抑郁是一种中度遗传障碍,某些病例一定是基因起了作用;

2)其次,暴力、童年的躯体虐待和父母的忽视,与抑郁特别相关的环境因素之一是反复经历暴力。处于高比率暴力的内陆城市的青少年,比那些在其生活或社区中没有持续暴力的青少年,有较高水平的抑郁和较多的自杀企图;

3)重要关系的丧失。另一些调查强调重要关系丧失在易感人群中引发抑郁;

4)认知习惯。最后,抑郁还与个体对自身处境的特定、负性的思考方式有关;

万物皆有因果,当我们真正理解了抑郁症,就会发现,它其实并不可怕。抑郁状态是我们的心灵给自己发出的一个信号,它告诉你要好好关照自己的心理和精神。

不过,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常常emo不见得是患有抑郁症或是其他心理障碍,或许你只是“高敏感人群”的典型代表。

03

“EMO”人士有可能是高敏感人群

“高敏感体质(HSP)”不是一种疾病或状态,而是一种比较稳定和持久的人格特征,在学术界也被称为“感觉加工敏感(sensory processing sensitivity,SPS)”。

1997年, 心理学家Elaine Aron博士最早提出了HSP这一概念(以及她本人就是一名HSP)。她和同事们用4个“DOES”总结了HSP者的一般共性:

1)Depth of processing:深度加工信息

2)Overstimulation:易被过度刺激

3)Emotional responsivity/empathy :

对积极/消极事物都有更大反应

4)Sensitive to subtleties:感知细微之处

Aron的团队还开发了一个HSP量表。在所有27个问题中,如果你有14个以上都回答了“是”,那么你可能就是一名HSP。

2)高敏感人群有哪些特点?

1. 对声音/气味/味道等异常敏感,警笛声或施工噪音可能“会让你有钉子砸头的感觉”。拥挤的人群、强烈的气味都可能会让你特别不舒服;

2. 具有很高的“惊吓反射”,容易被一点声音/偷袭被吓到,因此怀疑自己“神经衰弱”;

3. 常被误解。被大人评价为“害羞、内向”,被人指责“神经质、想太多”;

4. 像一块情绪海绵,倾向于“吸收、共情”他人的感觉,并常常因此精疲力竭;很怕疼,对咖啡因等中枢刺激成分敏感;

5. 洞察力强,擅长发现别人可能忽略的微妙之处,比如表情、肢体语言等;

6. 需要大量时间独处。在漫长的一天结束后,你需要自己呆在安静的房间,降低刺激,为自己重新充电;

7. 十分回避冲突。当亲密关系出现紧张或分歧时,你倾向于回避,甚至可能在冲突中感到身体不适;

8. 你想得很深。习惯对信息进行深度加工处理,并对自己的经历进行大量反思(比其他人更多),同时也容易消极过度思考;

9. 不喜欢任何形式的暴力和残忍场面,哪怕是在艺术作品中;

10. 容易沉浸于电影等艺术品,并受到深深的打动;

11. 肚子饿的时候会变得易激惹,出现较大情绪波动;

12. 有丰富的内心世界。你可能有几个想象中的朋友,喜欢幻想、做白日梦;

13. 你在一天中建立了很多小的routine(日常秩序),因为熟悉的东西会带来舒适感;

14. 有时候,批评对你来说就像一把匕首。别人的评价用词非常重要,消极情绪似乎影响你更深。

高敏感人格是如何形成的?我们该如何告别Emo?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