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抑郁症的病因众说纷纭,但父母的认知直接决定了孩子的康复速度和程度

抑郁症的病因众说纷纭,但父母的认知直接决定了孩子的康复速度和程度

01、抑郁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是两回事

最近,我们推出了多篇文章分析抑郁症的主要病因——是患者遭受了叠加性心理创伤,并不断自我否定导致的。

但不少家长仍有疑问:

如果说抑郁症的主要病因是叠加性心理创伤,那为什么很多专家都说“发病机制跟神经递质浓度有关”?

又为什么有很多抑郁症的患者,吃了抗抑郁药以后,病情就缓解了,有的甚至走向康复了呢?

这些疑问问得好,问出了“病因”和“发病机制”的区别,也问出了抗抑郁药为啥会对抑郁症有治疗效果。

病因指的是疾病的源头,是最开始的原因。

而发病机制,指的是最初的源头被触发之后,中间是如何一步接一步、一环接一环地导致抑郁症的。

就好比我现在在键盘上敲下一个A,电脑屏幕就出现了一个A。我敲键盘的动作是“病因”;键盘受到按压、形成电信号、传递到主机,经过一系列复杂的计算机学和物理学过程,最后屏幕上出现了A,这个过程就是“发病机制”。

这篇文章就想跟大家解释一下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以及病因和发病机制之间的关系。

02、抑郁症发病的上游因素是“慢性应激”

我们以前曾经分享过北京回龙观医院院长、主任医师杨甫德教授的一篇专访文章。

他在里面提及,人的精神活动可以简化为一个“刺激-调节-反馈”的循环。比如外部事件会刺激大脑的神经中枢,改变大脑内神经递质的浓度,然后影响到人的情绪、意志、欲望、情感等等,这又会反过来对人的认知形成反馈。

他还说,虽然大脑中神经递质的浓度异常跟抑郁症是有关联,但这只是整个环路的中下游,不是全部,更不是源头,“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很复杂,我们对上游的了解还很少”。

我非常认同杨甫德教授对神经递质浓度异常作用的分析,这不是抑郁症的病因,只是中间环节。而且神经递质浓度不可能会无缘无故、突然地改变。否则,抑郁症就变成了一个完全受神经递质自主控制的病症了,这就成了一个令人恐惧的哲学问题。

不过,虽然神经递质浓度的改变是中间环节,可是它在脑细胞之间传递信息,可调节人的情绪,所以神经递质浓度异常了,也会反过来进一步影响患者的情绪和行为,陷入恶性循环。

主流抗抑郁药的主要作用就是认为这类药物可以让患者大脑中的神经递质浓度恢复正常,打破这种恶性循环,患者的情绪症状就有所缓解了。只不过,因为每个患者的体质不同,抗抑郁药会不会起效、能够起多大效果,这也因人而异。

还有就是,即使患者服用抗抑郁药后,情绪症状缓解了,可要是病因的问题没解决,疾病上游的因素仍然存在,那患者的病情就会不稳定,时好时坏。最常见的是患者一开始吃药有效果,但遇到一些负性刺激后病情又波动了,药物效果变得不明显了。

那抑郁症的上游因素,也就是源头上的病因到底是什么呢?杨甫德教授说“我们对上游的了解还很少,大脑的皮层、灰质、白质、神经环路,都属于上游”,对此我却并不认同。

我们通过结合了精神医学、科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多学科诊疗模式(MDT),尤其是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记忆修复的大量实践,我们发现心理社会因素才是抑郁症的真正上游、主要病因。

抑郁症的病因众说纷纭,但父母的认知直接决定了孩子的康复速度和程度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具体来说,就是我们在文章开头说的——抑郁症的主要病因是患者遭受了叠加性心理创伤,并不断自我否定所导致的。

我们还发现了叠加性心理创伤可对患者造成4个方面的影响:产生强烈的负性情绪、扭曲的认知、创伤情景的画面记忆,以及躯体不适感受。

其实在医学上,有一个概念跟我们提出的叠加性心理创伤非常相似——慢性应激。而且,现在已经有很多科学研究发现,慢性应激是形成抑郁症的重要原因。

应激,是指生物在生存过程中受到各种刺激后产生的非特异性适应性反应。大部分应激机体自身可以逐渐适应,但是如果有部分刺激不能适应,则可能使产生生理和心理上的异常,很多疾病例如抑郁症就是这样演变而来。

按照持续时间长短,应激可以分为急性应激和慢性应激。慢性应激作用虽小,但持久,会导致中枢系统损伤。如果生活经常出现令人紧张、焦虑的事件,或者事件一直持续,就容易对人形成慢性应激。

有研究发现,与健康人群对比起来,抑郁症的患者在抑郁发作之前,经历了更多的慢性应激事件。这些应激会导致大脑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失调,然后导致糖皮质激素水平慢性升高。

而糖皮质激素慢性升高,又会导致大脑的5-羟色胺(被认为是与抑郁症联系最紧密的神经递质)减少,增加神经毒性物质合成,海马和边缘系统的树突萎缩、神经发生抑制,从而产生情绪和认知障碍。(《应激、炎症、p11 与抑郁症关系的研究进展》,马旭霞等,2020年)

换言之,是负性的生活事件形成的慢性应激,也就是我们从科学心理学上理解的叠加性心理创伤,导致了身体、尤其是大脑出现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变化(包括神经递质浓度异常),最终导致患者出现了抑郁症症状。

再说得简单、直白一些,按照神经递质假说,其实我们大脑中的神经递质浓度本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我们高兴、悲伤、紧张、愤怒,神经递质的浓度就会有所改变。只不过,对于健康人群来说,这种改变是在某个正常范围内的,改变时间也较短。而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神经递质浓度偏离正常范围的概率会更大、持续的时间也更长。

03、完全内归因模式更容易导致抑郁症

当然,关于抑郁症发病机制的研究和发现有很多,以上神经递质假说只是其中一种,目前还没有统一定论。

有的人认为,很多人都经历过慢性刺激,又或者说叠加性心理创伤,有的健康人群所经历过的比抑郁症患者经历过的更多、更严重,可为什么他们没得抑郁症?

所以,抑郁症发病的上游、也就是主要病因,会不会其实是遗传因素?因为某些人群带有抑郁症的易感基因,所以在遇到慢性应激时,更容易罹患抑郁症?

关于抑郁症的遗传因素,我们以前也详细分析过了。多年以来,关于抑郁症的致病基因研究一直在进行,但一直得不到答案,我们认为研究已经进入了死胡同。之前甚至有科研文章指出,过去研究人员发现的抑郁症候选基因其实跟抑郁并没有明确联系。

现在,越来越多研究人员认为抑郁症不是致病基因的遗传,而是基因的表达出了问题,属于表观遗传学。可是,基因的表达可以受到很多后天因素的影响,而且是可逆的。所以说,这种所谓的遗传根本就不是大众理解的遗传。

那为什么同样经历了负性生活事件、创伤事件,有的人会罹患抑郁症,有的人则不会?我们发现,这涉及到抑郁症病因、也是发病机制中的另一个心理因素——归因模式。

如果一个人遇到了挫折、打击、人际冲突后,完全地内归因,认为责任和原因都是因为自己不好,“我笨我蠢我差劲”,那就很容易导致抑郁症。用传统精神分析的话来说,这是“对内攻击”“自我攻击”。

抑郁症的病因众说纷纭,但父母的认知直接决定了孩子的康复速度和程度

图片来源于网络

那如果相反,一个人遇到挫折、打击、人际冲突后,完全地外归因,认为都是别人和社会的错,都是外界不好,虽然这不容易导致抑郁症,但很容易导致人格障碍。

而精神心理健康人群采取的归因模式是综合性归因,既看到自己的不足和缺点,也看到别人和客观的因素,虽然挺郁闷的,但不盲目自我否定;虽然挺生气的,但也不会把所有责任都推给别人。所以很快就恢复了理性,情绪也恢复了稳定。

有综合性归因模式的人,即使遇到应激(或者说创伤事件),哪怕是比较重大的创伤,一度出现过急性应激状态,但也不容易形成叠加性心理创伤,不容易罹患抑郁症。

如果综合性归因做得更好的话,个体还会有意识地自我反省,积极思考如何改进自己的缺点,以后如何尽量降低别人和外界的不良影响,快速地调整心态和情绪,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越挫越勇的性格或者高逆商(AQ)。

所以,创伤事件是一个来自外界的应激,而归因模式则是个体的认知调节过程,然后做出相应的应对模式,模式不同,得到的结果自然也不同。

抑郁症患者遭受到创伤事件后,他们应对模式是消极的,继而更容易引发幅度大而持久的大脑病理生理变化,然后这种病理生理变化又会反过来导致他们的情绪更加低落、认知更加消极,陷入恶性循环。

希望广大患者、家长能够通过这篇文章,更加深入地看到抑郁症的主要病因和发病机制。尤其是患者父母,要掌握了这些知识之后,再跟孩子一起寻找合适自己的、有效的康复路线图。

不过,有些家长在这一点上又卡住了:怎么找到适合己孩子和自己家庭的康复路线图?这涉及到目前各种治疗抑郁症方法的原理和利弊,包括精神科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物理疗法、运动疗法、营养疗法、中医等等。

后续,我们还会写文章分析这些方法是怎么对抑郁症发挥作用的,适合哪些患者群体,敬请关注。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