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孩子被诊断为抑郁症、双相,父母焦虑不已?看清这3个真相,免于恐惧!

孩子被诊断为抑郁症、双相,父母焦虑不已?看清这3个真相,免于恐惧!

当孩子罹患了抑郁症、双相障碍,情绪经常波动,可能治疗效果也不好,很多父母也沦为了“半个病人”,非常担心孩子的病情及未来。如果这时父母到精神科就诊,很可能也会被诊断为“焦虑症”。

可是,孩子生病了,正是需要父母给予力量、提供理性判断的时候,要是父母也精神崩溃了,孩子的康复就更难了!

所以,父母要有意识地降低自己的焦虑,调整好精神状态,保持理性。其实,父母的焦虑、恐惧很可能源于对“精神科诊断”缺乏科学、全面、深入的理解,尤其是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不同大夫给孩子下的诊断不同,父母一直很焦虑孩子得的到底是什么病,甚至可能会想,孩子是不是同时得了几种病?!

其实,现行精神医学的诊疗模式以症状学诊断为主,只要符合症状标准,就可以下诊断,这本来就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不稳定性。

比如我们面诊过一位患者谭兴,他的父母曾带着他四处寻医,看过国内精神科“四大巨头”的不少精神科医生,其中不乏国内非常著名的专家。但专家们做出的诊断不一,他曾先后被诊断为偏执型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人格障碍、焦虑症、强迫症等等。

对此,谭兴及父母都非常疑惑:到底该听哪个精神科医生的呢?这么多诊断里面,哪些是准确的,哪些有可能是误诊?

其实,一个患者有不同的诊断,这不一定意味着误诊。因为患者的病情是动态变化的,在不同阶段表现出的症状很可能不同,不同精神科大夫看到的是患者的不同状态,所以诊断就有可能不一样。

别说不同的大夫了,即使患者看的是同一个大夫,但大夫发现患者的症状发生了变化,也有可能会改诊断。

比如临床中很多青少年患者一开始出现的是抑郁症状,被诊断为抑郁症。但他们休学后在家非常压抑,跟父母的冲突加剧,砸东西、甚至打父母,复诊时就有可能被精神科大夫改诊断为双相障碍。

当然,我们并不认为这种情况属于双相障碍,临床中仍有争议。我们也不是说这些精神科大夫就是误诊,而是想以此说明,主流精神医学中的症状学诊断就会有这样的局限性,只看表面的症状,忽视了症状背后的心理社会因素。如果症状变了,诊断往往就会跟着变。

从这角度看,无论孩子被诊断为抑郁症,还是属于重性精神疾病的双相障碍,都只是精神医学单一学科所贴的“标签”而已,父母不需因为这些表面的标签而过分焦虑。

如果父母想帮助孩子加快康复,关键还是要看到患病背后的心理根源,尤其要进行有效的“自我家庭治疗”。

孩子被诊断为抑郁症、双相,父母焦虑不已?看清这3个真相,免于恐惧!

图片来源于网络

第二,精神科的诊断标准是动态变化的,不存在永久不变的所谓“金标准”!

目前,国际上最权威的诊断体系有两个。一个是美国精神医学学会发布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另一个是世卫组织出台的《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ICD-11)。

而且,相对来说,DSM-5比ICD-11要更权威一些,甚至可以说,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编著的。也就是说,世界上大部分精神科大夫都参照DSM-5来下诊断。

不过,DSM对精神心理障碍的诊断和理解不是一成不变的,从DSM-1到DSM-5,每一版本都在发生变化。

比如,DSM-5将“双相及相关障碍”的诊断范围扩大化了。一些有过重度抑郁发作,但轻躁狂/躁狂发作症状不典型的患者,也可被诊断为“其他特定的双相及双相障碍”。

换言之,在2013年DSM-5颁布实施前,部分患者不会被诊断为双相障碍。但DSM-5颁布实施后,一夜之间,他们就成了双相障碍患者,本来只是一般精神心理障碍,骤然就成了“重性精神病”问题。

其实,国内外也有不少学者并不完全认可DSM-5,甚至持批判态度。所以,精神科诊断并没有所谓的“金标准”,家长要学会透过表面看到本质。

第三,很多精神科大夫容易误诊、漏诊“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C-PTSD)和人格异常,导致治疗缺乏针对性,父母可以初步判断孩子是否属于这种情况。

如今越来越多的精神科医生对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有所了解,在临床中也会加强识别的意识。但对于一个2018年才刚建立的新诊断——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C-PTSD),大部分精神科大夫仍不了解,很容易忽视。

有些患者从小到大遭受的创伤事件多且复杂,有些创伤事件还比较大。他们既有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症状,也有明显的情绪障碍,很有可能罹患了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C-PTSD)。

不过,精神科医生很容易将这类患者误诊为难治性抑郁症、双相障碍,甚至是精神分裂症,或认为是PTSD共病抑郁症/双相障碍。

比如前不久的一个新闻事件,13岁的男孩陆青的父母联系了一所“戒瘾”机构,该机构的工作人员把陆青“绑架”到集训学校,对他进行了高强度的体能训练和体罚,一名男教官还对陆青实施了性猥亵。

在这个过程中,陆青遭受了大量的叠加性心理创伤,其中被性猥亵等创伤事件非常严重。他回家后,出现了明显的情绪症状,还有幻听。他很有可能罹患了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C-PTSD)。

但他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就诊时,却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我们对这个诊断持保留态度,而且,如果真的是误诊,这个诊断将非常不利于陆青和家人维权。

还有很多被诊断为抑郁症、双相障碍的青少年患者,他们很可能伴有人格异常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没有被发现、被处理,孩子的病情很容易因为人格异常而反反复复,这是他们久治不愈的原因之一。

但很多精神科大夫对人格异常缺乏识别的意识和能力,国内临床精神科中,几乎没有人格方面的诊断。在这种情况下,父母主动学习人格异常的科学知识,识别孩子是否可能属于这种情况,甚至了解一些缓解的方法,这非常重要。

很多患者父母一开始非常彷徨、绝望,但当他们了解了高效的、科学的精准精神心理学知识后,掌握的信息多了,对问题看得更加深入和全面了,自然就能免于恐惧,恢复理性了。

而且在这些知识的帮助下,父母更容易帮助孩子找到适合孩子、家庭的“康复路线图”,孩子能更快走出疾病的阴霾,回到正常的成长轨道上。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