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985 碩士父母被“學渣”孩子氣到心梗:她的教育方式,父母一定要避開

點選下方小卡片關注海藍博士

1

前段時間,一條有關“放娃自由”的視訊沖上微網誌熱搜——

視訊的主人公表示,自己和丈夫都是985院校的碩士,畢業之後通過人才引進落戶北京。結束這句十分自豪的介紹後,主人公話鋒一轉“沒想到,我一不小心,成了學渣TA媽。”

985 碩士父母被“學渣”孩子氣到心梗:她的教育方式,父母一定要避開

據她描述,孩子所在的東城區有70%的一本率,可身為高知人才的子女,能混畢業已是不錯,想考三本都是妄想。

除此之外,母親在視訊中坦承孩子不僅是個學渣,還是杠精,老公是以氣得兩次心梗,家中常備速效救心丸。

985 碩士父母被“學渣”孩子氣到心梗:她的教育方式,父母一定要避開

你以為吐槽孩子是主人公的目的嗎?

當然不,第二層反轉來了。這位母親在視訊中表示,我對孩子沒有任何期望,隻要TA健康快樂就好,沒辦法你隻能去接受。

在這則視訊下面,幾乎沒有網友共情到她對孩子的愛,反而集體表示:

“有沒有一個可能,你們把孩子心态搞崩了?”

“公開視訊吐槽孩子,會給TA造成多大心理陰影?”

然而最輕描淡寫卻又最紮心的莫過于這樣一段總結:

“從這位媽媽的話中,我們能大概了解事情的前因後果。孩子從小被盯着做功課,後來厭學,叛逆擡杠。”

智商固然有基因遺傳,但也是多元度的,不單單是聰明伶俐反應快。

學曆再高的父母沒有合适的養育方法,也會雞出學渣。反之,平平無奇的家庭,隻要教育得當都有可能逆襲。

偏偏很多人不信邪。

985 碩士父母被“學渣”孩子氣到心梗:她的教育方式,父母一定要避開

我們不能過度苛責這位母親,她對孩子的本心一定也出于愛。但可怕的莫過于,以愛之名的“糾偏”,以正義為名的“指責”。

通篇分享中,她把孩子定在“不珍惜教育資源、不尊重父母”的位置上,卻試圖用“接受孩子的一切”來讓自己的情緒得到寬慰,甚至獲得聲援。

孩子需要的不是帶着抱怨的“接受”,而是善意的“接納”。

一面公開吐槽,一面“放TA自由”。

養育道路上最可怕的,不是用錯方法,而是自我感動、将孩子推向情感懸崖而不自知啊。

985 碩士父母被“學渣”孩子氣到心梗:她的教育方式,父母一定要避開

2

作為一個文字工作者,我每天伏案工作超過10小時,每當不滿四歲的兒子提出“遊戲邀請”,我總會說一句“不要打擾媽媽,媽媽在忙。”每每覺得沒時間陪孩子,我總會給他買大量圖書、益智類玩具,以期讓孩子多向“好的事物”靠攏。

可是每每拿起這些書本,孩子像足了一個學渣,告訴我“媽媽,不要打擾我,我在忙”。一開始, 覺得孩子的“學舌”很有趣,直到出現後來的一幕——

一次,我着急趕稿子,有些糊弄地給孩子洗了臉。孩子卻偏偏玩意上頭,用手把水捧得到處都是。出于情急,一句“你怎麼這麼不懂事,在洗手間裡呆着吧”脫口而出。

令我想不到的是,某次孩子把小石子帶回家,我說他把地闆弄髒時,他叉着腰,指着我認真地說“你怎麼這麼不懂事,在洗手間呆着吧。”我想責備他沒大沒小,但那副憤怒到刻薄的表情,可不就是我曾經“示範”給他看的嗎?

.....

後來的某一天,孩子很高興地告訴我,他撿的石頭可以擺成一顆星星,每顆石頭的花紋都不一樣,是他為我挑選的。

這是他眼裡的世界,帶着我不曾想象到的溫度。

985 碩士父母被“學渣”孩子氣到心梗:她的教育方式,父母一定要避開

自那之後,我很少管束他究竟是在看書,還是在“不務正業”的玩石子;在盡可能每天抽時間和他相處之後,我才知道這個四歲的小夥子,已經有了屬于自己的世界。

他會在我拿玩具車糊弄他的時候告訴我,“媽媽,你太搞笑了,汽車是假的,不會撞壞,駕駛員不會死掉。”

他會在我和他玩數獨的時候提醒我:“媽媽,你要把小驢正着擺放,不然它會摔倒的。”

而這些所有的瑣碎細節,都是我在不經意間告訴他,而他非常認真記住的。

如果沒有近距離地了解他,我也許永遠不會寫下此時此刻的這段話:

對孩子最好的教育,不是把“我認為好的”送給他,而是讓他可以直覺感受“什麼是對的”。

小到穿衣服應該怎麼做,大到如何面對一盤失敗的遊戲,甚至是他未來人生道路上的每個選擇,隻要我們做好正确的示範,并給他充足的愛和空間,就可以了。

當親子教育,把讀書看報打上正确标簽,把撒尿和泥打上劣迹标簽,孩子隻怕會在爸爸媽媽的标簽中越走越偏。

當親子教育,失去了把愛作為核心目标,把成績、名次、上什麼大學作為唯一的标準時,家庭的苦難和災難就會連綿不斷,隻是頻次和程度不同而已。

每個孩子都有豐富多彩的内心世界,都有足夠的智慧,最重要的是發掘與成長,當每個孩子開始自我負責、自我建立的時候,人生的路就會越走越開闊。

985 碩士父母被“學渣”孩子氣到心梗:她的教育方式,父母一定要避開

3

想起一個很老套的故事。

一個精力從不集中的孩子的母親,隔三差五就會收到老師的狀告。她不打孩子,也從來不抱怨孩子讓她沒有面子。

她的選擇是把老師的話拐個彎告訴孩子:

“今天老師誇你了,因為她發現你今天比昨天多坐正了一分鐘。”

“你真棒孩子,今天你坐穩了五分鐘。”

“媽媽真為你高興,你今天坐穩了20分鐘,可以完整欣賞一首鋼琴曲了!”

在媽媽的鼓勵下,孩子注意力開始集中,學習開始進步。

更重要的是,他從心底長出了自信——隻要我想做就能做到,我是可以的。隻要我是我,媽媽就愛我。

很多時候,孩子的行為習慣并不如我們期待,這隻能說明我們還沒有尋找幫助孩子成長的契機。

有的孩子“偏好”激勵,有的孩子崇尚榜樣,有的孩子依賴爸爸媽媽的肯定,不論是哪種,都不是我們操控孩子成長軌迹的方式,而是讓孩子在愛中自由成長的途徑。

985 碩士父母被“學渣”孩子氣到心梗:她的教育方式,父母一定要避開

親愛的父母朋友們,在養育道路上,多從這些角度尋找養育的“捷徑”吧:

(1)不用“威脅”法

“如果你今天不看書,那麼你就不是個好孩子了”、“如果你現在不好好吃飯,那麼我再也不帶你出去玩了”——這一類“如果、那麼”的說法,往往帶着隐藏的威脅。

“如果”後面連接配接的是我們的期待,“那麼”後面連接配接的是我們的砝碼。

我們給出的愛,都是有條件的,隻有孩子滿足了我們的需求,達到了我們的要求,他才可以得到愛。

這樣的方式一旦給出去,我們的孩子也就成為了被提線的布偶。

(2)不貶低孩子

“你今天就是個不聽話的孩子,讓我太失望了。”“我想拿巴掌打死你,怎麼生出你這樣一個東西”——這類貼标簽、充滿了評判的說法,往往會傷害孩子的自我價值感。

标簽讓孩子意識到“我是個不好的人”,自己不配得到父母的愛。

(3)多用交換法

“媽媽說完了媽媽的想法,現在你說說看”“剛才讀了媽媽想讀的書,現在來看看你想做些什麼”——這類交換式聊天,讓孩子感覺自己和爸爸媽媽在同一水準線,可以平等的交流。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要試圖去幹預和“糾正”孩子,讓孩子獲得了自由選擇的權利。

(4)多用“關懷”法

“我知道你現在有點難過...”“沒關系,做錯了媽媽也一樣很愛你...”“可以讓我知道你玩XXX的時候在想什麼嗎?可以教我嗎?”

對孩子選擇自己目标的相信,對TA失敗時的接納和了解,對TA痛苦中的安慰,對他養成自律習慣的要求,對他承擔自己選擇結果的要求,才是真正的愛。而這份愛會是有無窮生命力的肥料,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偶然看到閨蜜的朋友圈,深有同感。

985 碩士父母被“學渣”孩子氣到心梗:她的教育方式,父母一定要避開

教育孩子,不是以“給予衣食住行”為方式,或以“打罵”為手段,而是把自己當成一棵樹撼動孩子這棵小樹。

在愛與陪伴中,孩子這棵小樹也會接受風雷和霹靂,沐浴陽光與雨露,慢慢長成一棵獨一無二的大樹,與父母并肩欣賞流岚和虹霓。

點個在看你最好看

特約作者:半碗

編輯:範燕

圖檔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予以删除

繼續閱讀